◎童鈺瀟
(浙江樹人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30)
歌德是18世紀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親和力》在當時有很多的讀者。其中的奧狄莉原型正是耶拿書商福洛曼的前妻留下的女兒米娜·赫茨利普。歌德于1807年結識米娜·赫茨利普后便深深地愛上了她,但迫于世俗和各方面的壓力不能得償所愿。在終日的壓抑和煎熬之下他寫下了《十四行詩》,作為《親和力》的序幕,并將這份埋藏內心的深情融入作品中去,用一種對題材內容綜合感知的全新方式對婚姻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我們在最初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遇時已面臨善與惡的選擇”,各種善的選擇標準即為“倫理”。康德在某種程度上“視婚姻為異性個體為終身占有彼此的身體而訂立的契約”。他嘗試先從婚姻的物質性中找到合理之處,以此作為理性基礎來證明婚姻的倫理正當性,使得婚姻在道德上成為必然,從而建立婚姻的司法真實性。本文從倫理觀的角度分析《親和力》中蘊含的歌德式的婚戀倫理觀及其對新型婚戀觀倡導。
歌德的作品兼具希臘文化中的阿波羅精神和迪奧尼索斯精神,“據艾克曼(歌德晚年的私人秘書)記錄,1829年2月歌德仍強調《親和力》里‘包含更多的東西,不是任何一個人讀一遍時就接受得了的’。”它以一段不倫之戀反映資產階級婚姻危機,表現戀人間的愛慕和忠貞,是中年人在面對愛情過程中的克制、計算、理性及痛苦的寫實。在婚姻這一機制中,夫妻間的忠貞比愛慕更重要。婚姻僅是保持愛慕狀態,那么愛的真諦只能在死亡中得以體現。愛的雙方為了互相占有對方,表達彼此愛慕和忠誠去瓦解那些固有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機制以獲得其最強烈“存在”的表現,從而體現純粹的“愛情美學”和“愛欲圣潔”。
大多數婚姻關系建立在性別、愛情或物質的基礎之上,物質和精神的親屬關系可以破壞重組,血緣的親屬關系無法改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婚姻家庭的幸福安定是社會繁榮與穩定的條件和根本。”而婚姻作為一種物質和精神的親屬關系,可以割裂獲得重組的機會。
小說《親和力》關于婚姻似乎有三種看法:
1.舊式的基督徒式的婚姻。作者對此抱著批判的態度。作者雖沒有在文中明確表現這一點,但老頑固“米特勒”的行為間接害死老牧師,足見歌德對于這類人的批判。
2.相對新式的期限式婚姻。伯爵和男爵夫人提出夫妻關系存續時間為5年,5年后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去留。這種婚姻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仍受制于傳統道德和世俗認同。
3.歌德本人對世俗婚姻的否定和蔑視。他曾說過:“婚姻是一場交易,據此男人為女人提供一生的膳宿,以便和她睡覺。”在他看來婚姻是愛情的枷鎖,大多數情況下婚姻產生的地方也是愛情消亡的地方。婚姻是一種社會權力即世俗社會(當時來看的教會)對于二者愛情的認可。各種婚姻法及婚禮某種意義上就是對婚姻這件事情本身的一個神圣化,結婚其根本原因是為了防止兩人分離,這是神圣性發揮作用的地方。但拋開種族延續的整體目的不說,就啟蒙所提倡的東西,比如用福柯解構現代文明的方式來解構婚姻:“婚姻的意義在于彼此委身婚姻不只是一紙婚約,更是一男一女在神面前彼此立下的誓約,需要一生一世用心謹守。”婚姻起到的作用更多在于強制性地防止離婚。而薩特和波伏娃一生沒有結婚,因為他們不想要二者之間確定的“存在者”的狀態限制了其本身可以不斷被附加意義的關系。
《親和力》中的婚姻觀可用張愛玲的一句話概括:“精神戀愛的結果永遠是結婚,而肉體之愛往往就停頓在某一個階段,很少有結婚的希望。精神戀愛只有一個毛病: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莎士比亞曾說過,草率的婚姻少美滿,人生的選擇權永遠是把握在自己手里面的。他曾“試圖在‘去愛欲化’的現代復歸純真的愛欲”。
“恩格斯對于愛情的內涵做出了三個基本特征的概括:一是,它是以所愛著的互愛為前提,以愛情雙方的‘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二是,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或一旦分離,對愛情雙方都是很大的不幸;三是,對于愛情結合關系的評價,要以是不是由于愛情作為道德標準。”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自然的親和力量是一種“性愛”(Eros)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力比多”(Libido,性欲)。人的“性欲”是先天的,是人類繁衍所必需的。沒有性欲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生生”的世界,人類也就無法繼續“延存”下去。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為高貴的“愛欲”,這是一種“人心”蘊涵的先天力量,由愛情的決心來規范。
在小說《親和力》第四章中,作者借“奧蒂莉日記摘錄”為愛德華和奧蒂莉之死埋下伏筆。奧蒂莉寫道:“我們的感情是真正的鳳凰,老的自焚了,新的立即從灰燼中誕生。”唯有死亡,這一對被世俗束縛的苦命戀人才可能從愛情和道德的沖突中脫身,從而擁有更高層次的存在和更強烈的“愛情生活”。因為愛,所以“我”才存在。歌德所提倡的是愛,只有愛,愛應該高于一切,愛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證明。
叔本華曾說過:人的一切活動決定于性沖動。性沖動即柏拉圖所說的愛欲,并非是生理上的欲望,更多的是受“力比多”影響產生的一種生理本能需要。“在西方,無性戀一般是指那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 也就是不對男性或女性表現出性愛欲望的傾向。無性戀簡稱為‘xal’和‘al’”。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無性戀者,他們只對性別存在某些好感但沒有性愛的想法,包括夫妻關系之間的無性戀和非夫妻關系之間,比如知己。
在《親和力》中作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愛情悲劇,悲劇的產生無非是世俗觀念的限制,“但是主人公的悲劇根源, 又與倫理秩序的重建有關, 重建倫理秩序看起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游戲式’的生活, 更好地與自然合為一體, 但是情欲的放縱還需要倫理的約束。”而“在《羅馬哀歌》中, 歌德以神話方式升華性愛主題, 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阿摩爾、美神維納斯、豐收女神刻瑞斯和酒神狄奧尼索斯以及謠言女神法瑪都參與性愛游戲。”浮士德與格蕾卿的愛情悲劇也是因為不遵守性倫理才導致的:格蕾卿為了精神和肉體上的歡愉,不小心使母親長眠不醒,使哥哥瓦倫丁死于魔鬼對浮士德的幫助之下,使自己含恨而終。這更是體現了性對于戀愛在某一程度上造成的阻礙,因而不以肉體的歡愉作為快樂的戀愛更值得提倡。
早在西周孝就作為一個倫理觀念被提出,具體內涵是尊祖敬宗。孟子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提出性善論,建立親親原則,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傳統的中國孝道觀念里,不娶妻不生子視為不孝,延續香火將家族傳承下去才是真孝。
古有“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現有丁克家庭拒絕生子斬斷家族種姓,這并非是一種不孝,更多的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
在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中,“以主人公維特和夏綠蒂間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反映了當時的青年們反對封建禮制、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的強烈愿望”。維特因愛而不得的悲痛和窮途末路的煩惱選擇了自殺,未曾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骨肉,比起無后的不孝,更多是對愛情的追求和不委曲求全的努力。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符合中國自古以來倡導的中庸之道。《親和力》中愛德華面對倫理的批判和愛情的抉擇時,毅然選擇從軍,以對抗性的方式反對世俗倫理,造成一系列悲劇的產生,包括夏洛蒂的孩子溺水,奧狄莉絕食而亡。因為過滿過熱的愛情做出頭腦發熱的決定,葬送了原本應該皆大歡喜的結局,實在可惜。
故事的開始轟轟烈烈,大部分的結局卻是老死不相往來。木心先生說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小火慢燉的粥,細水長流的感情最為純美。不用太過激進,也不必海枯石爛地等待,一切按其本身的發展,不偏不倚,在中庸的道路上待歲月靜好。
當代大學生也存在各種因為愛情導致的心理問題甚至人身安全問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把愛情當作生活的全部,以至于在感情路上遇到坎坷之后失去自我,做出匪夷所思的事來。杰克·倫敦曾說:“我有時覺得一個男子的歷史就是他對一個女子的戀愛史,我的一切勞作與發明都是為了她。”把戀愛當作一切活動的緣由,違背中庸的原則,不如學習歌德用《瑪里昂巴特哀歌》平息對少女烏里克的激情,恢復內心的平衡,更好地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為未來生活的拼搏上。
小說《面紗》中,“毛姆在逃離現實社會的同時也強烈表達了尋求精神救贖的渴望。他渴望找到一片精神的棲息地,找到一種真正自我的精神寄托和皈依”。這種精神救贖在歌德作品里集中體現為“情愛美學”,即對“無性美學”理念的貫徹。他試圖從性欲望中逃脫出來,尋求一種“無性的圣潔”。小說將情愛和性欲作為決定婚姻選擇的親和力,成為引導命運的力量。
歌德曾說過:“在現實世界中,歌德的‘情愛’無法逃脫‘愛欲’的支配,注定是失敗者。”在文本世界中,他以高層次的無性的結合來表現奧蒂莉和愛德華的愛情,即使死也要同枕一片土地。這是一種以否認肉體結合的圣潔性、把“無性”繁殖作為最高崇拜對象的柏拉圖式情愛結合表達方式。它很好地將“高層次美學”和“無性美學”的愛情形式,即“意淫美學”與現實相結合。
在《親和力》中,愛德華和奧蒂莉的愛情也是一種以“性之美”為基石的“無性美學”,作者以親和力作為推動命運的動力,在“性的欲望”中尋找一種純粹的“無性的圣潔”。小說的最后有情人雙雙死去,愛德華兩人的愛情坦然、紛繁復雜卻又凌亂糾纏。無關性接觸的戀愛才是愛情本質最真實的樣子。
愛德華對奧蒂莉的感情不源于性的沖動,而是人的惻隱之心和心靈上的契合,是一種自然與化學上的吸引力。他們沒有過多的肢體接觸,在愛德華眼里奧蒂莉處女的貞潔是第一位的,帶著圣潔的宗教美,將愛欲摒棄。
小說的結尾,將玷污了“圣潔美學”的愛德華與奧蒂莉陪葬,更體現愛情是一種決心,而性破壞了貞潔的美,只有無性繁殖,才能使這種純粹的美得以保存和提升。處女的純潔,以“性之美”為基礎,如果超越了性的規范“,女性真實的美學內涵”就不復存在。愛德華與妻子因為沒有深入了解的感情卻將性和愛欲作為生活組成部分,破壞了這種處女美,使他們的婚姻最終走向滅亡。將互相愛慕的感情放在首位,把愛欲和性欲作為潤滑劑的愛情婚姻更容易長久。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是歐洲封建社會日漸衰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出現許多對自由、理想和人性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歌德的小說《親和力》和其他的作品中,尤為重點地體現出對傳統封建倫理道德的婚戀觀的批判、對自由婚姻愛情的追求和對時代的反思。歌德從小受知識豐富的父親和善講故事的母親的影響,成就了他文學創作上的自由浪漫主義文風和敢于追求超脫世俗愛戀的婚戀觀。
他倡導以中庸和無性美學為核心的婚戀觀,堅持對性倫理和孝道倫理的批判,在封建殘余勢力還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的情況下,在當時他生活的時代中無疑是具有巨大意義的,不僅順應了時代發展變化的潮流,而且是對后來形成的自由婚戀觀的肯定,為其發展奠定基石。
同時,歌德在他的小說中體現出對女性的肯定,對封建倫理的批判,以及對圓滿婚姻愛情的追求,對當今社會的人們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尤其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塑造起引導性作用。
①(英)萊菲爾:《道德哲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頁。
②陸心宇:《論婚姻中尊重與愛的關系——以康德、黑格爾與克爾凱郭爾為參照》,《復旦學報》2018年第5期,第40頁。
③艾克曼:《談話錄:全譯本》,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④蔣珠麗、李永楓:《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觀及其當代價值》,《公關世界》2021年第14期,第164頁。
⑤林玉解:《婚姻是愛情的歸宿》,《天風》2017年第3期,第34頁。
⑥盧蘇媚:《愛欲的復歸:阿蘭·布魯姆讀莎士比亞》,《唐山文學》2018年第10期,第70頁。
⑦胡利人、徐盈、譚秋浩:《高年級醫學生性觀念和婚戀觀調查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1年第3期,第214頁。
⑧董鋒、韓琳:《中國當下愛情的類別與審美取向》,《美與時代》2012第3期,第33頁。
⑨王自強:《雙重視角下的歌德〈親和力〉之詮釋》《,文學教育》2017第5期,第29頁。
⑩趙蕾蓮:《歌德〈羅馬哀歌〉中的性愛主題與同時代的德國背景》,《德國研究》2017第3期,第120頁。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何黎黎:《逃離與追尋——論毛姆小說中的逃離意識》, 2011年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黃鳳祝:《愛和藝術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論歌德的〈親和力〉和本雅明對“無性美學”的批判》,《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