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楠
(隴東學院美術學院 甘肅 慶陽 745000)
甘肅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這里經歷了臘子口戰役、榜羅鎮會議、包家寨子會議等無數次戰斗和會議,成功的創建了以劉志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領導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除此之外,南梁精神、會寧精神、紅西路軍精神都是甘肅革命歷史凝聚德紅色精神。這些畫面和事件都連接著甘肅革命歷史的發展脈動。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取向,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人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弘揚了英雄人物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直觀的圖像形式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重溫甘肅革命歷史、回顧甘肅革命事跡,學習甘肅革命精神。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美術與歷史互相結合的產物,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具有還原革命歷史的作用,記錄和再現了甘肅地區偉大的革命歷史。第二,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具有延續和發揚革命精神的作用,喚醒了人們的精神情感和紅色記憶。第三,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具有政治教育和宣傳的作用,鞏固和建立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過程中,創作主體都會將革命歷史過程中的某一個事件、場景或歷史人物進行真實的描繪,通過自己敏銳的藝術觸覺及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革命歷史進行還原,為人們真實的呈現出一幅激蕩人心的革命歷史畫卷,進一步講,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對甘肅革命歷史發展過程的翔實記錄,無論是從藝術語言的表達,還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歷史場景的描繪等各方面都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是創作主體在深入了解和剖析革命事件發生的背景、環境等基礎上進行的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創作活動,是創作主體在當時社會情境下對客觀歷史與自我情感的完美結合和真實表達。
在創作之前,藝術家們會進行實地的考察,通過搜集素材、人物圖像的寫生來把握相關人物的形體特征及性格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及提煉,力求準確的還原和把握表現對象的原貌,例如1955年為了紀念“八一”建軍節,在甘肅省中國畫研究會組織下,由范振緒、郭維平、吳紹鏞等人共同創作完成的反映中國紅軍長征路過甘肅的國畫作品《紅軍長征圖卷——甘肅段》,這幅氣勢磅礴的畫卷,取材于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指揮戰士們從甘肅省岷山臘子口到子午嶺這段路途中的行軍場景,為了更好地還原這一歷史場景,藝術家們在創作之前,遠赴甘肅隴南、隴東等地進行了長達半年時間的采訪、寫生活動,力求通過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將革命歷史進行真實的、立體的視覺表達,可以說,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是革命歷史的真實寫照,具有還原歷史的作用,為大家了解甘肅革命歷史提供了充分的圖像依據。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不僅僅是對特定時期革命歷史事件的選擇性還原,更是以視覺圖像的形式為人們展現了一部可視的甘肅革命史,它是我們對革命歷史事件的共同圖像記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發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江澤民曾經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可見,革命精神是增加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媒介,擔負著引領時代風尚的使命。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當網絡信息逐漸模糊著人們的歷史記憶時,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能夠更為直觀的傳遞和發揚革命精神,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和感動。例如,趙霞的油畫作品《五月——晨曦》體現了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費野、李鐵雁共同創作完成的國畫作品《騰飛的鎳都》體現了艱苦奮斗、勇于超越的民族精神;岳嶸琪的油畫作品《第一野戰軍解放蘭州》表現了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精神信念,由此可見,每一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都是以某一個歷史節點或事件作為創作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傳承革命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的作用。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具有政治教育與宣傳的作用,主要是指通過對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欣賞和宣傳,教育人們銘記革命歷史,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民群眾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終內化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情懷,獲得歷史觀、人生觀等方面的認同。進一步講,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能夠從圖像藝術的視角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教育,能夠更加直觀的激發人民對革命歷史的興趣,因此,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將革命歷史情節以美術的形式展現,是對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視覺典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例如,張少泉、郭斌共同創作的油畫作品《解放蘭州——第一面紅旗插上蘭州北城》,主要描繪的是解放軍戰士在甘肅省蘭州地區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畫面中戰士們基本都處于匍匐前進的狀態,畫面正中央是一位戰士呼喚著號令,鼓舞大家奮勇前進,背后有一束黃色暖光打在地面上,這預示戰士們將會取得這場戰斗的勝利,為了更好地表現這一歷史時刻,藝術家們通過加強場景氛圍的表現,用象征的手法來直擊畫面的主題思想,直觀的反應出了解放蘭州戰役中殘酷的戰爭場面。綜上所述,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通過視覺的形式,展現了革命先輩們不怕艱難險阻、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教育人們銘記甘肅革命歷史,樹立愛國主義情懷。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藝術家們對甘肅革命歷史的追憶,并且用藝術的形式將革命歷史情節進行再現,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片段進行還原并直觀的傳達給觀者,與觀者在思想和視覺上產生共鳴,使其藝術作品更加具有歷史價值、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在我國藝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它以圖像的形式記錄了甘肅革命歷史的發展脈絡,直觀地再現了每個時期甘肅地區的革命文化和精神內涵,具有記錄中國共產黨和廣大勞動人們成長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如今,當人們再回望那段歷史的時候,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仿佛為我們奏響時代的樂章。例如,劉斌、周安平的《突破臘子口》記錄的是中國工農紅軍在臘子口浴血奮戰的場景;王秋月的《時代英雄王學禮——沈家嶺戰役》記錄了在沈家嶺戰役中王學禮的英雄形象;周大正的《邊區成立大會》記錄了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場景;劉棟的《1949年8月25日佛曉·蘭州》記錄的是蘭州戰役中的戰爭場面。可見,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所涉及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人民重獲新生的圖像見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勞動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精神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及無產階級革命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層次的革命精神和藝術的真諦。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美術創作的題材表現方式逐漸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夸張、變形等藝術形式不斷出現,加上手機、網絡等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一定程度上使我們對歷史的記憶逐漸變得模糊,而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用藝術特有的語言形式向觀者再現了革命歷史征程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場景等內容,能夠更加直觀地表現出革命精神和意志品質,傳達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它體現了甘肅人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決心和勇氣,也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有效推動人類文明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的內在動力。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革命藝術理論與革命實踐相互結合的產物,它承載著曾經的犧牲與奉獻,鼓舞著未來的砥礪與奮進。在眾多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中,都將革命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李寶堂的《艱難歲月——西路軍河西走廊戰斗生活》,主要表現了西路軍在艱難歲月里,風餐露宿的戰爭生活,歌頌了西路軍的偉大革命精神,除此之外,王孝錫的油畫作品《隴原英烈》、周大正的油畫作品《會寧會師》都是能夠充分表現和發揚革命精神的藝術作品,可以說,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以歷史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力度,深刻的詮釋了甘肅革命的歷程及民族精神,激勵著人們承擔起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人民革命戰爭的歷史記錄者,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強渡黃河天險虎豹口》《民勤·春天的風景》《黨領導下的隴右武裝斗爭》《兩當起義》《迎新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等由紅色記憶轉化而成的經典美術作品,不僅是一幅幅視覺圖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逐漸成為與甘肅革命歷史發展具有密切關系,且具有象征性及指向意義的圖像依據,進一步研究不難發現,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既有浴血奮戰的革命將領,也有英勇向前的革命戰士等等,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即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甘肅人民迎難而上、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又承載著革命先輩們為保衛家園、默默付出的革命精神。
近幾年,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再次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表現手法依然主要以寫實為主,但是技法和表現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逐漸將歷史場景與當代藝術語言相互結合,使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具有當代的藝術氣息,例如:王曉銀的大型國畫作品《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紅九軍在永昌郭家上磨莊同敵人激烈戰斗的場景,整幅畫面以水墨黑白對比為主,在畫面的布局方面,將前景中眾多的人物形象,同后邊的場景進行疏密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可見,豐富的表現方式和多樣的創作手法將會是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對當代的藝術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史料記載的作用,用藝術的語言反映著甘肅地區在革命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戰役、變革等,它的價值和意義已經遠遠超過藝術作品本身,通過再現和還原某些歷史事件或場景,紀念和發揚愛國主義思想,傳承和重塑時代精神。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蘊含和承擔著傳承歷史文化、發揚革命精神的使命,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在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時,會將自己的主觀思想情感巧妙的融入革命歷史事件之中,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視覺形象來再現革命歷史事件,使觀者能夠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革命歷史,比如,國畫作品《盛世歡歌》《榜羅會議》《秦州起義》《甘肅聯產承包責任制》,油畫作品《黨領導下的隴右武裝斗爭》《三軍過后》《宋平走遍隴原大地》,雕塑作品《王進喜》《戰爭的變奏》《遍地格桑花》《鄧寶珊將軍》等,都是通過藝術的形式記錄甘肅的文化和歷史。所以,在新的時代,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需要繼續發揚光大,藝術家們可以從政治、歷史及文化中搜集相關的創作素材,從而更好地表達和解讀革命歷史時代蘊含的內在精神,堅定愛國主義情感,不斷有效地喚起甘肅的紅色記憶。
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甘肅人民在廣闊的甘肅大地上英勇奮戰、百折不撓的見證,它記載著曾經的艱難和險阻,指引著未來的方向與奮進。隨著時代的變遷,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每個時代展現出來的作品藝術表現形式和風格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其教育意義及對甘肅革命歷史的發展和革命精神內涵的表現,促使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具有無法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說,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在任何時代都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和國家的記憶,藝術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到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作用,樹立更加堅定的藝術信念,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總結和探索老一輩藝術家在革命歷史題材上的藝術成果,創作出更加優秀的藝術作品。
總之,無論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還是甘肅紅色文化美術史,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一直以來都是單獨存在的一項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我們應該在尊重藝術本體價值的基礎之上,不斷增加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意識。在新時代甘肅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要繼續發揚光大,通過視覺化的藝術作品,喚起人們的革命記憶、起發愛國主義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