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芷玥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000)
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已顯著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向往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因此,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堅定人民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2021年,中央出臺《“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旨在進一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取得更大進步。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和“文明記憶”,以其悠久的文化傳統、獨特的聲腔音樂、精妙的表演技藝、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成就了它在中國古典藝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誕生并發展于上海的上海說唱,融合多種曲藝形式,以上海方言為基礎,演唱樸實活潑,說唱內容豐富多樣,可敘事,亦可抒情說理。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眾的審美喜好和娛樂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上海說唱的傳播與傳承面臨瓶頸,而保護和傳承上海說唱是延續上海城市歷史文化、繼承上海方言、加強新老上海人對上海文化的認同感的重要舉措。本文以上海說唱為例,從新媒體視域下,對其在傳播與傳承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尋傳播與傳承的路徑,以期為上海說唱今后的傳播與傳承提供參考。
上海說唱,因結合多地戲曲曲調和民間小調,又稱為“什錦說唱”或“方言說唱”。其以上海方言為基礎,以說、表、唱、做的綜合形式演唱一個滑稽故事,是流行于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部分地區的曲藝品種。著名表演藝術家有黃永生、顧竹君等。經典曲目有《金陵塔》《熱心人》《好市長》《古彩戲法》等。
上海的民間說唱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曲藝演出活動始于南宋,在《武林舊事》中已有記載。新中國成立以后,上海廣播電視臺成立以一檔名為《說說唱唱》的曲藝廣播節目,演員演出上海說唱,憑借節目的火熱,群眾對上海說唱展現出了空前的活躍與積極。然而,上海說唱也曾被被勒令停演。“文革”結束后,上海說唱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期。許多演員投入上海說唱的創作與表演之中,創作了以《古彩戲法》《好市長》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表達群眾的心聲,深受群眾喜愛。除此之外,著名演員黃永生創辦了說唱藝校,上海滑稽劇團學館設置學制三年的專業培訓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上海說唱演員,為上海說唱的傳承提供了新鮮的血液。
黃勇生老師講上海說唱的藝術表現手段歸納為“說、噱、演、唱”。說又可稱為說表,一般用來交代故事背景,描繪人物特點,因篇幅有限,說表一般干脆利落,例如在《吃老酒》中表達喝酒過量的壞處時,用“弄巧成拙反而要出丑”一句話精辟概括;噱是指要拋出包袱與笑料,是整段上海說唱的精彩之處,讓觀眾聽得開心;演與唱是上海說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結合各地戲曲和民間小調的唱腔,唱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無實物表演配合通俗易懂的唱詞,使表演更加精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表現在傳播與傳承。通過非遺文化的傳播,使大眾能夠共享非遺文化的保護成果,增強大眾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的認識,使全社會認識到保護非遺文化背后蘊含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自覺承擔起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非遺文化只有得到廣泛的傳播,才會被更多的人了解、接受與關注,從而被傳承下去。傳播為傳承提供了前提條件,是傳承的動力和保障。與此同時,傳承又是傳播的基礎,非遺文化只有被傳承下去,才能使傳播有據可依。否則,沒有非遺文化本身,傳播則是空談。二者之間互為補充,相互發展。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端設備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娛樂方式與審美習慣的改變,對舞臺藝術表演產生了強烈地沖擊,上海說唱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傳播與傳承面臨窘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傳承主體的“活態化”文化形態。國家文旅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年新增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63.29歲,屬于高齡群體,愿意傳承非遺文化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上海說唱的后繼傳承力量不足也正是上海說唱生命力不斷流失最根本的問題。
黃永生老師曾表示,曲藝是口口相授的藝術,不管當初上海說唱有多么輝煌,但如果沒有人將其傳承下去,一切都是空的,只有看到接班人,才能感受上海說唱的將來。20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培養出的優秀演員都已逐漸步入老年,且大多后繼無弟子。盡管由一些青年演員愿意學習上海說唱,但想要唱好上海說唱不僅需要學習熱情,也需要堅持不懈的基礎訓練,由于入行時間較短,學習還不夠深入,暫時不具備一個傳承人的能力。優秀上海說唱演員逐漸衰老和后輩年輕力量難以擔起傳承重任,上海說唱正值青黃不接的時期,生命力不斷流失。
上海說唱的傳承機制不完善。早年開設的說唱藝校也已因生源較少而失去活力,現在沒有統一專業的培訓基地。而上海說唱的老藝人往往涉獵獨腳戲、上海說唱等多種曲藝,盡管它們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在培養后輩和傳承藝術方面,容易泛而不精。除此之外,上海說唱是一種基于上海方言的曲藝形式,其內容大多來源于上海的民俗文化,是對上海人民生活的真實再現。而上海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作為新移民城市,上海的人口來自五湖四海,越來越多的人不會講上海話,聽不懂地道上海話。這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上海說唱的傳承。
在上海說唱發展的鼎盛時期,著名演員楊華生頗有遠見地提出了“滑稽要居安思危”的觀點。目前,上海說唱確實陷入了缺少優秀創新作品的窘境。大部分作品都以唱詞開頭,通過說表介紹故事背景并推動情節發展,最后以一段唱詞結束表演。創作呈現套路化的現象,缺乏新鮮感。除此之外,因為缺乏優秀創新作品,一些大型表演只能表演經典曲目。盡管經典曲目觀眾都喜聞樂見,但久而久之,創作者失去創作欲望,觀眾也會感到審美疲勞,上海說唱的內容創作陷入僵局。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滿足廣大觀眾的欣賞需求,缺少創新思維的內容創作對上海說唱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挑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說唱涌現了大批新作,廣播、劇場中充滿了上海說唱的聲音,上海說唱在上海家庭中家喻戶曉,繁榮發展。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移動端設備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最重要工具,人們進入網絡視聽時代,碎片化、體量大的信息資訊限制了上海說唱的傳統傳播模式。
除此之外,大眾的審美與娛樂方式發生改變,演唱會、脫口秀等壓縮了以上海說唱為例的傳統曲藝市場,上海說唱目前的活動經費大多來自政府的非遺撥款,大部分活動也只能依靠少數傳承人,以公益性質的表演進行。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對上海說唱的關注度和宣傳力度也大大減弱,上海說唱又沒能及時跟上信息時代的發展,現狀堪憂。
上海說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傳承與傳播困境,如何使上海說唱恢復往日的生機、更好地傳承下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創新”“傳播”與“傳承“已經成為重振上海說唱生命力的核心關鍵詞。
陳云同志曾經就評彈發展困境提出了七字方針,即“出人、出書、走正路”。他表示,出人就是要積極培養優秀有才的創作人員和演員,讓他們盡快跟上甚至超過老的。面對演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上海說唱需要培養更多的后繼力量。黃永生老師也曾表示,只有看到接班人,才能看到上海說唱的未來。
以上海方言為基礎的上海說唱,后繼力量首先要從上海小囡培養。上海市少先隊總輔導員趙國強曾稱贊道“上海說唱是個寶,上海小囡要學好。讓上海說唱這門獨特藝術發揚光大,我們必須從紅領巾開始抓起,讓小朋友們傳承好上海文化,讓我們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永放光華!”上海小囡在學習上海說唱中具有先天優勢,長輩喜歡上海說唱,從小耳濡目染,長在上海,能夠深入了解上海文化,反過來,學習上海說唱也能提高青少年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上海小囡是上海說唱發展與傳承后繼力量中的重要成員。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表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包含上海說唱在內的上海非遺文化傳承與上海高校教育結合,能幫助在滬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深入了解上海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認同感,同時具有創新思維的大學生具有反哺功能,為上海非遺文化活態化傳承提供新思路。
創新是事物發展前進的動力,在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非遺文化傳承需要創新。面對近些年來上海說唱境況落寞,79歲的說唱表演藝術家龔伯康在著急之余也做了不少嘗試,試圖把當代年輕人喜歡的rap加入上海說唱中去。在他看來,上海說唱做重要的還是出新作品。上海說唱必須要適應當代發展的潮流,繼承經典,打破套路化創作,適應當下,勇于嘗試和創新,將上海說唱與當今文化有機地結合,與時代接軌,提高藝術創作生產能力,探尋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強調,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要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確保改革開放正確方向。如何利用上海說唱等曲藝文化活化上海的紅色基因,生動形象地展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反應好人民心聲,也是上海說唱增強時代感,與時代接軌的一個重要創作方向。
過去,上海說唱的傳習往往依靠老一輩演員的口口相授,且受限制于沒有專業培訓場地的約束。而近些年來,互聯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巨大進展,在新媒體平臺,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也加速了人民對于在網絡平臺上學習習慣的建立與養成。上海說唱的傳習過程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如將相關課程錄制成慕課視頻等形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充分地利用數字化資源,便于反復觀看與學習。除此之外,老一輩演員的離世與新一輩演員較少可能會導致一些古老或經典曲目的失傳,上海說唱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搭建曲目數據庫。這不僅僅是記錄與傳承,筆者以《金陵塔》為關鍵詞,在年輕人接受度較高的B站進行搜索,經典曲目金陵塔的視頻播放量最高為8.7萬,可見借助互聯網平臺一定程度上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上海說唱的魅力和上海的人文歷史。
在新媒體時代,上海說唱在堅持傳統陣地、拓寬學校社區的同時,也需要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傳播覆蓋面。我們可以將上海說唱融入觀眾們喜愛的視頻節目中去。例如,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一些片段真實地記錄了民國時期的上海說唱,上海市井的說唱藝人唱著陳獨秀創辦《新青年》,迎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不少觀眾因此了解到上海說唱及其表演形式。除此之外,可以通過“非遺+”的模式,創新性地將上海說唱與當今深受大眾喜愛的內容聯系起來,如上海說唱+短視頻等形式跳出刻板的傳播模式,打造出1+1>2的傳播效果。上海說唱一般通過喜劇故事輸出內容,輕松愉快的風格也契合受眾的需求。與此同時,新媒體也為非遺保護創造了便利的傳播條件。例如,抖音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旨在幫助傳承人提升現代化傳播能力,推動全社會參與非遺傳播,挖掘非遺的文化和市場價值。通過新媒體平臺,上海說唱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信息傳播的流量需求,拓寬傳播覆蓋面。
在新媒體時代,上海說唱面臨著生命力不斷流失,傳承模式具有局限性、內容形式凝固,傳播模式單一等困境,新媒體與上海說唱等曲藝文化的結合有著深刻的歷史性、現實性和發展性。“創新”“傳播”與“傳承“已經成為重振上海說唱生命力的核心關鍵詞,要走入學校,培養后繼力量;結合時代背景,創新內容創作;利用新媒體平臺與相關技術,拓寬傳播覆蓋面,提高傳播影響力,讓上海說唱融入現代生活,展現上海說唱的文化內涵,增強大眾的文化認同感,讓上海說唱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