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玉榮,徐丹丹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生態美育源于當下現實的內在需求即生態文明時代——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種文化需要與表征,也是適應新時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成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要求。生態美育是以生態哲學為理論指導,以生態自然美為主要內容,以生態有機整體主義為原則進行的一種生態審美教育。所以,生態美育不同于傳統美育和生態教育,就在于它具有的生態性與審美性、欣賞性與尊重性、自由性與平等性、多樣性與和諧性、倫理性與道德性、主體間性與詩意性等特征。
生態哲學理念下的美育,是使美育生態化與生態教育審美化,是把生態性與審美性統一起來進行的教育。在生態美育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生態性與審美性融會貫通,一體兩面。
生態性是生態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區別于普通美育和環境教育的特征之一。生態美育是對傳統美育的一種轉型和擴展,表現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實施路徑等多方面的轉化上。生態美育強調生態整體、生態平等與生態共生等重要生態哲學理念的引領和傳遞,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作為美育的一種教育形式,生態美育要把培養受教育者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審美觀作為基本內容。在實施路徑上,生態美育不限于藝術路線,而是著眼于更寬泛更生活化的生態活動,從學校的傳統式美育拓展到人們的學習、生產、生活為一體的生態性活動中,使美育更鮮活、更立體、更接地氣。
生態美育是情感教育,與其審美性密不可分。在審美中,人與自然形成一種聯動的關系。生態問題的解決不僅在于經濟活動的約束,制度的制定,更在于精神層面、思想觀念的轉變與升級。生態美育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從審美的角度來完善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從教育實踐的角度體驗審美性,無論是自然美、社會美、人文美,還是其他教育形式中的美育因素,必須給受教育者以美的享受,在美的欣賞中自由發揮想象力,達到耳美目美,心美意美,美美與共的境界。
“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席勒早就提出審美是人由感性轉向理性的橋梁,美育的初級目標是審美的普及與提高。究其教育目標,生態美育是將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生態審美意識、生態審美能力和生態審美人格的人。新時代生態美育以提升與發展生態審美素質為重要實踐目標,幫助人們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經濟之間的審美關系,摒棄狹隘的“人類中心”或“自然中心”思想,在共融、連通、雙向交流的過程中建立審美關系,促使人審美能力提升。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依賴、開發、掠奪、和諧四個階段。在各個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也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在人與自然全面危機顯現時,人們開始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性,生態文明時代由此到來,人與自然之間的尊重關系得以確立。生態美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1982 年10 月28 日聯合國大會第37/7 號決議《世界自然憲章》指出:“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了給予其他有機體這樣的承認,人類必須受行為道德準則的約束?!庇纱丝梢?,它們存在本身就是價值,就是不可侵犯,值得尊重的理由。
尊重是生態美育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實現的前提,欣賞是審美能力的展現。美的事物能讓人產生天然的審美愉悅,滿足人的審美需要。生態美育的欣賞性包含了對自然美、社會美和人文美等多種形式美的領略,及其內在價值領略。卡爾松曾建議我們不僅要從形式美的角度觀照自然,“景觀”“苗圃”等固然視覺上好看,但我們不能忽略另一些具有審美價值的對象,比如沼澤、濕地,它們在自然界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價值體。
生態美育糾正人們對自然對象或景觀淺顯或不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培養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欣賞和尊重之情,引導受育者用眼、用耳、用心欣賞自然界的花香蟲鳴、姹紫嫣紅與風雪雷鳴?!跋翊笊揭粯铀伎肌?,成為大自然的深度知音,對天地萬物油然而生一種喜愛之情,欣賞之心。欣賞和尊重能讓普通的自然審美達到理想的自然審美之境。
生態美育的欣賞性和尊重性在教育施教過程中還體現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上。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傳道受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份生命潛質激發與能量就在于學生對老師的欣賞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欣賞和尊重,當然也包括自我欣賞。生態美育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在,欣賞和尊重具有豐富的意義。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獨立的存在,欣賞和尊重突破了傳統上“我對你”或“你對我”的單向性,成為雙方共有的情感溝通,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彼此尊重、彼此肯定的基礎上,收獲喜悅。為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背景下推進生態美育發展,提高自身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超越性認識,和諧共生不僅是萬物權利或利益的肯定,更要以具有生命意義的獨立個體來相互欣賞和尊重,喚起人類對生態或環境的自覺保護和審美創造。
生態整體主義是生態美育的哲學基礎。生態整體蘊含人與自然同為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組成了須臾不可分割的生態共同體。生態美育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平等是實現生態美的基礎。世界發展的歷史已經告訴人類“自然至上”或“人類中心主義”都是片面的。人與自然關系不是敵對的,更沒有高低之分,同在“生物鏈”上的人與萬物都有自我實現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人與自然或人與萬物平等親和的關系是實現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奈斯、利奧波德為主的深層生態學家提出:“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擁有自下而上和繁榮的權利,都擁有在較寬廣的大我的范圍內使自己的個體存在得到展現和自我實現的權利?!比绻覀儌α似渌嬖谖?,就是傷害了我們自己,因為所有存在物都是聯系在一起的。
平等交往的過程體現了生態美育構建審美價值觀的機制。作為獨立的人,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具有平等對話和交往的權利,無論是傳統師生地位之差,學生對科學知識掌握程度差異,還是對世界認識的深淺不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都是平等而自由的關系。生態美育繼承和發展美育的對話與交往機制,消解二者鴻溝,促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乃至自我之間的平等自由交往。
審美的自由性質決定了審美教育自由性特點?!罢峭ㄟ^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美育是“解放的,給人自由的”。審美體驗是人的精神自由彰顯,這是一種主體間性活動,是主體與主體的同一關系,而不再是對立的主客關系。此時,由于審美理想的作用,突破了現實關系的束縛,自我由片面的、異化的現實個性升華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這就進入審美境界。兩個主體之間互相尊重、彼此欣賞,以至于最后融合為一體,達到主客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另外,生態美學是從審美角度來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精神性的自由關系。審美主體不追求對象的功利性,向內不受自身欲望的局限,向外不受他人或他物的約束,達到個體自由。受教育者以熱情的、敞開的狀態來接受、享受美的事物,想象力和接受的方向就是自由的。此外,生態美育的形式是自由的。德育、智育等包含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科學定律等內容是在一定的規則和框架內施教,具有一定的說理性和灌輸性。生態美育是引導學生進入審美自由的境地,在情感的愉悅中獲得提高與發展,以此實現教育目的?!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比較經典的生態美育教學效果,觀照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選擇的自由,極大地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使其產生各式各樣的智慧美感。
生態美育的多樣性,與美的形式多樣性密不可分。人需要發現美、感受美,“美其實是一種本原現象(urphanomen),它本身固然從來不出現,但它反映在創造精神的無數不同的表現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樣豐富多彩。”美的外在表現可以是高山流水、琴瑟之音、鶯歌燕舞、詩詞歌賦……一幅畫作、一首歌曲或一處自然景觀等,它們都能帶來感官享受或心靈熏陶,皆為生態美育各式各樣的教學素材。生態美育教育人們不僅要發現各式各樣的美,也要發現有差異的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各有妙處,螳螂、蟬、麻雀在生態圈中自有其位置與功能,美的多樣性不僅是外在美,還有使用美、功能美等。另外,生態美育的多樣性與其跨學科屬性緊密相連,融合教育學、美學、生態學等多學科內容。學科的獨立性固然重要,建立與智育、德育和體育的連接在實踐上卻更為多元化、多樣化。隨著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和精神生態需要的日益增長。生態美育的目標將有利于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
生態之美來自萬物之和。以生態美為基本內容的生態美育必然以和諧性為宗旨?!昂汀笔侵袊軐W、美學的基本范疇,人與自然之“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順應宇宙自然規律,萬物間互相制約又互相依存的機制就會達到均衡、統一的和諧狀態。生態美育的和諧性超越人類自身的和諧,是一種更深刻、更宏大、范圍更廣的生態和諧教育及精神和諧教育。它超越人們的物質需要,將自然看作可進行精神交流的對象,教育人們不僅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更要將自然作為審美觀照的對象,精神慰藉的家園。和諧一旦進入到精神的層次,人對和諧的追求將成為內在的生命需要,對和諧的保護也將變成自覺的行動。
生態美育的基本原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僅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總結,更是當下邁進新征程的必然選擇。2020 年10 月29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十條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生態美育將以和諧教育為中心發揮其強大生命力。
生態美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致力于人格完善的情育和境育,它體現了對自然萬物生存生活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具有塑造健全人格、追求至美至善的倫理精神,其存在基礎和價值存在指向倫理性。
回顧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美育對人性塑造的重大作用。荀子在《樂論》中提出:“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笨梢钥闯雒烙龑τ谂囵B人們修身善行、獨立高尚的人格和美好和諧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這些都是美育的倫理性體現。近代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張,他說“美育是自由的,美育是進步的,美育是普及的”,他提出要從美育的角度喚醒中國人民的人性解放,美育對社會倫理秩序重建起到關鍵作用。
這里強調美育的倫理性是對至善人格培育和充滿時代精神的行為規則的體現。另一方面,生態美育的倫理性也包括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要肯定生命和自然萬物本身的權利和生存價值。以往倫理問題的討論總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共同體范圍內展開,以人類利益的獲取為行動的唯一尺度。生態美育的倫理性擴大了倫理研究的邊界,把公平正義的原則從人和社會擴展到整個生態圈,包括自然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經濟活動時要遵循經濟規律,社會活動時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倫理道德準則。
新時代我國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為美育的價值旨歸。立德樹人貫穿學校教育的主線,融合在各個學科教育中??梢哉f道德性是每個學科都須具備的屬性,生態美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道德性自然也是其基本特征。那么,審美和道德有什么內在聯系呢?審美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從生態美育的過程來看,施教者凈化受教育者的心靈,讓其形成一種非功利性的態度,進入審美自由場景,在審美場內利用藝術或美的形象來塑造人的人格,在欣賞美、善待美的基礎上回歸美和再生美,以此獲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生態美育的教育效果來看,其短期目標是人的自洽,陶冶性情、使心靈愉悅;人們可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從其長遠效果來看,是短期效果的不斷累積,實現人性的終極目標。
生態道德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發展最具挑戰性的難題,因為它要求人類承認“動物、樹木和其他非人的有機體也具有權利”。生態美育的倫理性和道德性最終反映在我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新時代生態美育的最終目標是保證人與萬物的持續生存,要求人們樹立普遍的、能夠共同遵守的生態公德。人類有責任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和增進它維持生命的能力,任何破壞和損害生物圈整體性和生產力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劃定道德界限,在此范圍內人類可以開發利用生物和其他自然資源。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地域,都有從生態世界中獲取正當利益的權力,同時也負有保證生態世界安全和健康的責任和義務。
生態美育是生態文明時代消解人與自然關系危機所必須的教育。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利益為第一利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人與萬物的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生態整體主義哲學強調人及其他生命、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同為宇宙的核心。在這個前提下,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是主體間性關系,是一種克服了主客對立的同一的親和的關系?!爸黧w間性”是一種多元的或相對的主體性。它打破了簡單的主客二元對立,將人類和自然放在平等、對話、交流的生態系統內,人類尋求與自然的平等對話,在自然的回應中審視人類自身,在整個世界和諧共處繁榮有序的基礎上謀求人類發展。生態審美語境下,同在審美場中的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的互動是主體與主體間的交流、對話,其中人對自然的觀照,反過來自然也會對人形成影響,形成交互性主體的雙向交流狀態。
在生態美育中,教育者和受育者是平等對話、雙向交流、互惠互利、教學相長的關系。教育者在引導受育者進行生態審美創造時,反過來激發自身進行審美創造活動。受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啟發并主動反饋,形成這種動態交流、融通聯動的教學狀態。覺醒自身的理想生命狀態,豐富自身的思想視野和完善自身人格修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美育的詩意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倡導理想生活和精神境界?!叭嗽娨獾貤印?,是一種美好自然和諧有序的理想生活狀態,不僅是人的身體,更是人的心靈要詩意地棲息。林語堂描繪的生活場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意地棲居”。第二種是生態美育教育本身的詩意性,課堂實踐讓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顯得生動有趣且富有詩意,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真聽真看真感受。富有詩意的課堂饒有興致,其樂融融,充滿詩性智慧。
綜上所述,生態美育的基本特征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貫通。生態審美性貫穿于生態美育之始終,不僅引領美與自由,美與體驗,美與情感,美與道德,美與尊重,美與平等,美與多樣,美與和諧;而且也引領著生態與自然,生態與環境,生態與經濟,生態與科技,生態與政治,生態與生活等多樣性的統一。立體化生態美育系統一旦形成,落實到個體與大眾身上,就將有助于審美主體的審美素養形成與提升,推動生態世界觀的生成。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利于新時代人才培養,而且有利于實現人類與自然、社會、經濟、科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