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在全國人民的努力拼搏下,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性的輝煌勝利。 為了進一步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中國共產黨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轉移到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任務上。為了確保從脫貧到共富有效銜接, 為了緩解我國社會現存的主要矛盾,我們必須探究共同富裕的發展歷程及經驗,對共同富裕的艱難性、曲折性、可行性進行深刻理解,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總結經驗教訓的碩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矢志不渝的奮斗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著重體現。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自古至今鍥而不舍的追求目標,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理論是中國式共同富裕的理論源頭, 是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 封建社會中,貴族和平民之間尊卑有別,貴賤有分,地位天然不平等,財富成了達官貴族的代名詞,底層百姓的合理權益得不到基本保障,這是時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周易》第一次最系統最完整的論述了“三才之道”學說,即“天、地、人三才之道”,其認為天、地、人是宇宙中最基本且相互對立的三個要素,要正確看待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人的發展。 除此之外,《周易》還提出“與天同畢,共享財富”的思想理念,提倡天下百姓都有追求富裕的權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里寫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他認為對于社會的物質分配應當聽從自然界的安排, 像大自然間的雨露一樣人人均沾。 雖然老子看到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但是他割裂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聯系,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找到緩和貧富差距的關鍵之處和有效措施??傊@些天道均衡、平均財富的觀點,突出了古代思想家尊重天道和自然的價值觀念,首次體現了民本理念。
“等貴賤、均貧富”思想是在社會等級分化嚴重、貧富差距過大的狀況下產生的,體現了越來越多的底層勞動人民對于改變社會現狀、 改善貧困生活的美好訴求。尤其是秦朝以后,等級制度更加嚴格,等級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矛盾越來越激化, 官民雙方勢不兩立。 南宋鐘相認為按照法律和道德, 人與人之間理應沒有貴賤之分, 沒有貧富之別。《呂氏春秋》也認為:社會的不公平易造成社會不穩定、人民聚眾起義和朝代的更換等后果。此時,人民渴望的公平大多停留在經濟層面, 希望可以獲得相對公平的生產資料。
孔子提出的“濟貧”“足實”等思想為后人構建共同富裕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礎。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反映了孔子對于建設大同社會的思想主張, 即封建主義制度下的平均主義。 孔子認為人是有等級貧富貴賤之分, 包括財產的占有和分配也必須遵循等級制度。 孔子認為個人財產的多寡應與等級相匹配, 財產的均衡也應當在同一等級流動,一旦超越等級的界限,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鬃拥乃枷腚m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封建等級思想, 但也為中國式共同富裕思想的發芽提供了沃土。
由于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奪, 以及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雙重壓迫, 我國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階級、買辦階級手里,廣大農民流離失所,生產力受到嚴重摧殘。為了實現富民強國的偉大愿望, 各個階段的探索者嘗試不同的發展方案,探尋走向富強和自由的出路。
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統治水平不斷下降,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農民為了重新獲取土地以謀求生存發展,在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民起義運動,其中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規??涨熬薮笄矣绊懮钸h。 洪秀全提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提出了以平均土地為核心的分配思想,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要求消滅地主階級,營造人人平等的社會環境。洪秀全將土地分為三六九級,按人頭分給各家各戶,以此方式實現財產的均衡。 土地的平均分配不僅解決了農民的生產資料問題,而且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盡管洪秀全的思想本質是平均主義, 具有宗教的成分,且過于理想,但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仍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和進步意義, 正確地把社會斗爭的對象對準了封建統治階級。
1911 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標志著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取得建設國家的主導權, 作為領導核心的孫中山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努力。 孫中山將富民強國作為畢生理想而奮斗至終。 孫中山所領導革命中的民生主義既有儒家公分天下的思想成分,也繼承了《天朝田畝制度》中構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大同理想社會的美好愿望。 孫中山提出 “人能盡其才, 地能盡其利, 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流”的口號,他認為社會是全體人民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治理、建設和享受社會。孫中山非常重視土地問題,將“平均地權”作為民生主義的重中之重。 在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研究中, 孫中山尖銳的總結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國強民困。 為了消除由私有制引起的危害,他主張通過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將“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種政策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手段,建立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美好社會。 “平均地權”是指地主定價并由政府征稅,土地增長部分歸國家所有,農民有經營土地的權利。 “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實施就是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和避免出現國強民困的情形。為了實現民富國強,孫中山把實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并在《實業計劃》一書中提出解決民生問題還需要發展交通運輸和修建大壩等基礎公共設施。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將“教育救國”“教育立國”也納入實現振興中華的偉業中, 由此來整體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養??傊P乎民生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孫中山的初步探索為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早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當作崇高的使命, 追求富強的恒心不改,愛戴人民的初心不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先后經歷了國家獨立、建設社會、發展經濟,再到改革開放、先富帶后富,最后把以人為本、注重民生作為落腳點。
在建國之前,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強調:“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 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祉,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國家的獨立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政治前提,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只有國家強盛和經濟繁榮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加富裕的生活。 毛澤東敏銳察覺到共同富裕和平均主義的根本區別,認為公平勞作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按勞取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 他主張公平主義分配, 提倡以按勞取酬的原則分配物質,鼓勵多產高質的合作社。 這些措施不僅改善了人民福利, 而且增強了人民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改革開放新時期, 鄧小平同志帶領中國人民繼續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并將最終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根本目的, 對共同富裕的本質做出了高度總結和完整闡述。 1978 年,鄧小平在深度了解我國人口分布及地區發展的基礎上,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強調:“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然后再帶動其他地區和群眾,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睘榇?,黨中央決定通過改革開放, 加快生產和發展商品經濟,支持鼓勵人民群眾用勞動創造財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恰恰相反,社會主義社會以公有制為基礎,追求效率兼公平,為社會全民謀求利益和發展。 而資本主義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支持少數人追求財富,社會群體差距過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 世界社會主義史無前例地走入了新困境, 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繼續貫徹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如何繼續推進共同富裕問題做出了新的嘗試,提出了新共識: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念要更加堅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共識要更加凝聚, 堅持為人民百姓謀幸福謀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的體現和要求。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胡錦濤同志強調開創新型發展模式, 繼續帶領人民群眾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 胡錦濤同志結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我國現階段實情, 提出了以人為主體的科學發展觀,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利用稅收政策緩和高低收入,增加中低等群體的收入,調整影響因素的分配比重,設置最低的生活保障,把民生工作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富裕機會, 將公平效率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作用體現在帶領全體人民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穩步前行, 穩扎穩打的走好實現共同富裕的每一步。
十八大后, 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針對新變化新常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研究提出了相應的頂層設計即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一頂層設計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時刻為人民謀利的初心和決心。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步走”戰略,是新時代下我們國家所面臨最迫切的任務,也是緩和當前社會矛盾最佳戰略,是實現復興夢強國夢的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前沿, 對共同富裕的實現進行思考和科學判斷, 拓寬了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指明了繼續前行的方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 完成了脫貧攻堅戰, 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速了共同富裕的進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過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富強夢的關鍵一步,從內涵要求、各項指標、治理成效上來看,我國小康社會已經全面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卓越實踐,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節點。在新時期、新征程、新目標,我們仍然堅持以下寶貴經驗:第一,共同富裕的新階段仍需要堅持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以科技創新帶動發展,以發展鼓勵創新創造。 第二,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 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經濟新體制。 第三,繼續共同打造人類命運體格局,為世界和平、共同發展獻計獻策。 第四,把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更加舒適、和諧、民主、幸福、綠色的社會環境。 第五,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產生活理念,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效能, 保護好人民群眾賴以生活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環境。 總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使我國經濟實力、政治地位、文化自信、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了新的臺階, 我國人民不僅鼓了“口袋”,還富了“腦袋”,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也愈來愈高。 全面小康社會的成功建設深化了我國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與把握, 加強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的探索和使用, 為解決世界貧困問題注入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2.精準扶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
精準脫貧理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實現共同富裕是精準脫貧的最終歸宿。 貧困是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是影響人民幸福指數的首要因素。我國前后經歷了三個脫貧環節,人民生活水平經歷了由解決溫飽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現在正在處于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過渡階段, 每一個環節都大幅增強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和參與感。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關注偏遠地區、低收入人群的貧困問題,將消滅絕對貧困這一項艱難而又偉大的工程再次推向高潮。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使赤貧人口全部脫貧,解決了幾千年以來的貧困難題, 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和組織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案。 精準扶貧是力爭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重大戰略決策, 證實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脫貧道路上堅定不移的決心。精準扶貧思想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遵循, 是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真實寫照。
3.鄉村振興戰略是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脫貧攻堅戰勝利的有效銜接戰略,是精準扶貧的延續和發展, 是向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的必要措施和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矛盾中的 “不充分” 主要是指農村區域的不充分,”不平衡“主要是城鄉之間存在差異,所以解決農村問題是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戰略就要著力解決農村產業發展問題,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縮小收入差距。首先,鄉村振興戰略是以農民為對象和受益群體, 不僅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 更要讓全體農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受益者, 享受農村現代化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其次,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需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鼓勵和支持農民勞動致富,激發內在動力, 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農村物質資料增加的同時,分配機制仍然需要不斷完善, 確保農民獲得應有的穩定收入。最后,共同富裕目標下的鄉村振興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有機統一,是產業、人才、文化和生態等多種因素交雜的有機整體, 是緩和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對接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豐富和發展了關于共同富裕的相關理論,形成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同富裕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把握新時代新風向,深化了共同富裕相關理論。其中,共享發展理念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的價值關懷,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
1.共享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
共享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有關發展的最新要求, 是在先富帶動后富理論基礎上的深化和創新,是穩扎穩打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的實現不僅要依靠發展和創新的帶動, 還要重視效率與公平?!暗案狻辈粌H要做大,還要分的公平,讓人民平等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共享發展理念和共同富裕道路二者理念一致、目標統一,致力于拉近貧富之間的差距,消除貧富兩極分化。 “大蛋糕”是合理分配的前提和基礎,合理分配是“大蛋糕”是保障和激勵?!暗案狻钡拇笮∪Q于生產力的進步,“共享”從屬于生產關系。共享發展理念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配合,目的是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共享”是“共富”的進一步深化,是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的必循理念。 要實現“大蛋糕”和“共享”之間的有效結合,就必須保持公有制經濟處于主體地位不改變,合理使用“看不見的手”進行宏觀調控,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多種分配方式,發揮好再分配制度的平衡作用,將土地、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作為收益分配的比重因素, 調節城鄉收入差距,為社會營造公平的良好氛圍。
2.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的價值關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者。共同富裕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關鍵在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民至上作為共同富裕的崇高價值,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為中華民族謀幸福謀發展。 無論是脫貧攻堅戰還是疫情防控, 中國共產黨人都充分展現出對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懷,想人民之想,急人民之急,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社會謀發展作為終身奮斗的目標。 歷史和經驗表明,只有走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根基作用,偉大工程才能成功,社會才能更加繁榮多彩,我們才能盡快盡好地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一偉大事業。
3.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強調:“通過社會化生產, 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 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恩格斯認為,共同富裕由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兩大部分構成,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成員因生產力的發展可以按需分配物質, 享受到豐厚的物質供應,實現物質富裕;在精神層面則實現個人完全自由,專注于促進自身發展,從而體現自身價值,這就是精神富裕。
進入新發展階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察覺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以及精神文明的進步對破解貧困問題的積極作用。 實現共同富裕, 既要在物質領域充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深度改革優化結構制度,也要同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尤其是大力弘揚和發展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凝縮,核心價值觀精準凝練了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有利于團結民族力量,形成民族共識,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正確價值取向的培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又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激勵勞動者創造價值、 展示我國新時代風貌的重要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中強調必須重視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要激發文藝的創造,積極改革文化體制,不斷完善文化服務,積極創造和傳播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引導社會新風向,弘揚真善美。 總之,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堅持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機統一, 突出精神富裕的價值理念,推進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全面發展。
共同富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 它既有豐厚的歷史感,也有鮮明的時代感,我們對共同富裕的詮釋要兼顧其歷史含義和現代精神, 既不失其本源又要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 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黨和人民對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有了深刻的理解, 形成了完善的思想體系,確立了以人民發展為核心的理念,制定了以全體富裕為目標的指導思想, 對我們更快更好地實現民族復興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