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霓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渝東南區域是指重慶市東南部的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長期共生共融,呈現著多樣的傳統文化樣式。區域內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具有顯著的標識性和鮮明的特色,在民族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當下,渝東南區域文化生態語境中的文化形式、文化信仰、文化機制、文化需求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非遺”所扎根的土壤不斷流失,其傳承與發展面臨考驗和危機。由于表演藝術類“非遺”與傳統技藝類相比商品屬性和產業渠道更弱,因此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發展現狀更為嚴峻。目前,重慶市及相關區縣文化主管機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渝東南區域內的“非遺”做了大量的基礎性保護工作,但仍然存在著資源流失現象嚴重、數據庫建設不完整、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同時在工作中也存在著“重申遺,輕保護與利用”等問題,保護與傳承現狀面臨困境。如何使表演藝術類“非遺”得到科學精準地保護傳承與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是其實現良性發展道路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表演藝術類“非遺”是指人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并以活態形式綿延至今的,通過曲調、唱腔、舞姿、臺詞等藝術表現手段來傳達表演者真情實感和價值追求的傳統演出活動。它主要包括說唱、戲劇、歌舞、音樂、傳統體育雜技等多個領域,民俗活動又是其最重要的載體。
渝東南區域主要涵蓋重慶市的黔江、武隆、酉陽、石柱、秀山、彭水共六個區縣。目前,渝東南區域內國家級表演藝術類“非遺”共計9項,其中:傳統舞蹈3項;傳統音樂5項;民俗1項。重慶市級表演藝術類“非遺”共計51項,其中:傳統音樂32項;傳統戲劇10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3項;民俗9項。在傳承人方面,渝東南區域內被認定為表演藝術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共99人,其中:傳統舞蹈22人;傳統音樂49人;傳統戲劇15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人;民俗11人。渝東南豐富的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是在長期以來由其共有的、特殊的民族屬性、風土人情、地域文化、語言特征、經濟條件、生產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發和生長的。實質上,表演藝術類“非遺”及其文化生態系統是一個符號化的記憶場域,有著保存文化記憶、強化地方認同的功能。這個場域可以讓廣大民眾在精神空虛、信仰缺失的當代社會,鄉愁得以排解,心靈得以撫慰,精神有所歸屬。所以,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僅是延存、發展非遺的根本,也是促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的必由路徑。
雖然重慶市對“非遺”保護的重視不斷提高,先后頒布《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等政策性指導文件。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各部門、各地區對保護“非遺”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別,沒有形成聯動機制。在工作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同機構、不同部門責任不清、任務不明的情況;第二,基層“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存在身兼數職甚至個別崗位空缺的情況,難以對“非遺”保護的各個方面全都兼顧到位。同時,專業的“非遺”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缺乏,不能發揮應有的政策咨詢和專業研究的功能;第三,保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存在較大隨意性。如,個別地區對傳承人的年終考核方式僅僅用活動照片作為證據的操作過于簡單,容易使活動摻水而趨于形式或造假。再如,相關部門沒有跟蹤傳承人補助的經費使用情況,可能導致經費使用的不精確;第四,重申報輕管理和保護,后續工作不到位。相關部門為了工作業績可能會過分追求申報“非遺”的數量,而不顧“非遺”質量,一些“假非遺”被包裝和推廣后被立項。這一方面會導致“非遺”門檻變低,另一方面過多的“非遺”項目也會使相關部門分身乏術,出現管理漏洞。
在表演藝術類“非遺”中,人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呈現的媒介。“非遺”文化本體依賴于傳承主體而存在,以言傳身教得以延續。因此,傳承人及其傳承能力對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巨大。但是,目前表演類“非遺”大多仍舊處于隨意的、自發的、應紅白事邀請而演出的境地。除了代表性傳承人有經費補貼,其他“非遺”藝人難以單純依靠表演“非遺”項目保障自身生存狀態。大部分“非遺”傳承人和藝人靠務農、務工為生。表演“非遺”只能成為副業甚至逐漸放棄傳承。年輕的后輩傳承人更是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接手“非遺”事業。這導致了“非遺”傳承活力不足,后繼人才匱乏,傳承面臨斷檔的危機。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較難進行產業化和商品化的發展,商業轉化渠道有限。因此,需要對其提供平臺進行定期的演出來獲取一定的商業利益。但目前,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宣傳力度不夠,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缺乏,難以在文化市場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這導致人們的認同感不足,文化受眾面狹窄。究其原因,一是渝東南地區尚未找到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經濟轉化方向。廟池甩手揖、玩牛、打繞棺等小眾項目沒有融入現代藝術產業鏈中,缺乏市場資源的對接,市場化運營能力和團隊匱乏;二是藝術作品的創作依舊停留在過去,沒有及時地創新,不能符合時代;三是雖然多數地區都修建了表演場地,但并沒有進行常態化的演出,較難打入觀眾市場。
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保護核心是其優質的文化基因,這些鄉土特色濃郁、地域特色鮮明的表演藝術不僅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影響著這個民族或地區未來的文化走向。但是,渝東南區域的一些表演藝術類項目申報為“非遺”后,被過度地開發其“經濟效益”。民間藝人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其原生文化符號逐漸摻雜功利化和商業化的價值取向,這對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保護十分不利。主要表現為:第一,儀式過程的簡單化。很多表演藝術類“非遺”并不是單純的歌或舞,而是與民俗儀式相生相息,體現著濃厚的民間信仰。但如今很多表演中儀式程序都被簡化,儀式逐漸成為可有可無的過場,表演者也不再懷揣虔誠和敬畏之心;第二,形式過度的藝術化。“非遺”傳承人受商業演出舞臺化和娛樂化的影響,將原生態歌舞表演改造為現代化、潮流化的歌舞節目進行商業化演出,脫離了原本的表演場域,削弱了其儀式感和神圣感,喪失了其最本質的文化內核。原生態的民間表演藝術是其文化內涵所在,如果過度開發和改編,勢必會造成“保護性破壞”。因此,對表演藝術類“非遺”不能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更多挖掘其社會效益,將重心落在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要說明的是,不是反對商業化和市場化,而是在商業化和市場化時要注意適度原則,找到“藝”和“術”的平衡點,不要只重視外在而忽略了文化內核。
官方機構是“非遺”保護的主要力量,但要注意過猶不及,不可對“非遺”過度干涉甚至全部包攬,使普通群體被邊緣化而喪失參與感和責任感。所以,官方機構對“非遺”的控制要適度,給社會大眾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機會。建構官方主導,傳承人為主體,社會大眾積極投入的“非遺”管理機制,推進“非遺”保護的良性運轉和可持續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指導下,建構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保護的秩序。第一,建立嚴格的質量保障體系。實行項目和傳承人的退出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對“非遺”項目進行檢查和評估,對喪失代表性“非遺”標準的項目進行除名。同時,對不認真履行傳承和培養后繼傳人義務的傳承人進行除名;第二,建立嚴格的管理問責制度。明確“非遺”項目保護監管責任,明確職能監管保護部門和責任對象,明確保護重點責任和履責重點,并對保護力度不夠、責任形式化、致使“非遺”項目監管保護中出現問題、致使“非遺”項目受到傷害和破壞的行為進行嚴格的問責,從而解決“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第三,建立穩定的財政保障體系。確保“非遺”保護工作專項資金的充足,精準計劃各項經費的使用預算,并對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積極與社會企業或個人聯系,鼓勵社會團體、各行各業和個人進行資金的捐贈和贊助。第四,建立科學的專家咨詢體系。與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專業隊伍對“非遺”進行實地調研和學術研究,同時對“非遺”工作進行專業指導。第五,建立動態的公眾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宣傳、校內校外教育、實際開發利用等方式,加強社會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和認同,使其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參與者、傳播者和守衛者,共建文化家園。
“非遺”的傳承說到底是“人-人”的傳承,所以“非遺”的保護工作應以人為本,將傳承人放在首位,傳承人在進行傳承活動時,往往根據項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傳承方式,主要有自然傳承、師徒傳承、親族傳承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固有的一些傳承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禁忌,家傳變為師傳以及出現了校園傳承等創新形式等。因此,分析這些傳承方式對傳承工作的影響、特點、優點、缺點等內容,總結傳承現象,構建可行的多元化傳承模式,使“非遺”項目在傳承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傳承選擇,提高傳承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根據各個傳承模式的特點,引導“非遺”項目選擇適合自身的傳承模式,并不局限于單一化傳承模式,而多元化多途徑進行傳承,從而拓寬傳承渠道。
表演藝術類“非遺”扎根于鄉土,與當地民俗習禮緊密相連。只有在倫理道德、人文習俗和關系格局等文化環境和諧統一的文化生態系統中,表演藝術類“非遺”存在的意義和功能才能得以體現。離開特定場域,會導致表演藝術類“非遺”從具有生命力的、活態的、有信仰的傳統藝術變為形式化的、表面的、喪失基因的歌舞表演,又或是成為靜態化的博物館或數字庫中的一段影像、一張照片、一頁歌詞等“非遺”檔案。因此,對于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應遵循原真性、活態性與整體性的系統化保護原則。以此為前提,盡可能提供更多展演展示機會,一方面使其活態地傳承于現世,提高宣傳面和認知度;另一方面也能夠給予傳承人更多傳承動力。
文化生態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跟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自我更新。所以,表演藝術類“非遺”不可固守一隅而停滯不前,要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迎合時代潮流,與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系統的更新以及新時代大眾文化需求和審美觀念相適應。第一,借鑒現代文化題材和傳播手段,拓展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段。在保留其核心要素和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將現代文化的展現手段和思維模式與傳統藝術相結合,使表演藝術類“非遺”煥發出新的光彩而避免被社會所淘汰。第二,把握現代審美觀念和文化需求,擴充傳統藝術的觀眾群體。一些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形式缺乏美感而難以被大眾所接受,適度地進行藝術升華能夠更好地向觀眾傳達其文化底蘊和文化精神,使形式與內容相符合。第三,聯合地域特色文化和文旅模式,探尋傳統藝術的發展路徑。文化+旅游是鄉村振興和“非遺”開發的熱門方式,渝東南地區廣博的文化生態資源能夠為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經濟轉化提供保障,從而確保其活態發展。
渝東南區域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融合的“非遺”,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下,保護和傳承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目前,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種種困境,如重申報輕管理、經濟轉化受限、文化內核缺失等問題。怎樣使表演藝術類“非遺”更好地與現代文明相適應,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鞏固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需要持續性地對其進行跟蹤調研和政策扶持,在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方式方法,從而制定科學有效的對策。在堅守渝東南區域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表演藝術類“非遺”的陳舊表演形式和某些愚昧的內容加以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動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實現新發展和新突破。如此,才能保證渝東南區域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