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理 成永民
(海南大學)
藝術歌曲《歌》的作詞者是我國現代新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詞,并在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創作風格并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學習過程中有著留學美國、英國的經歷,雖不是主攻文學專業,但在文學上的天賦也是被世人所仰慕,在英國劍橋的生活中,常年有歐洲浪漫主義思潮風格的影響,體現在他創作詩詞的唯美主義中,這也奠定了他浪漫主義的詩風。
青年作曲家張瑞是天津音樂學院的教師,她創作的歌曲曲風清新優美,并出版藝術歌曲集《雪花的快樂》,代表作有《歌》《誄詞》《悼逝去的愛》等。
藝術歌曲《歌》的歌曲原作者是英國女詩人克里斯汀·羅塞提,由徐志摩把它譯成中文發表,作曲家張瑞于1997年應邀馬來西亞中、馬古今詩詞歌會的時候她創作了這首藝術歌曲,詩歌中積極正視死亡的態度與作曲家的抒情性伴奏相配合,形成一種富于變化,韻律協和,意境優美的作品。
此作品的歌曲結構是規整的單二部曲式,4/4拍,A段為c小調,B段為降E大調,A段分為a,b,c三個樂句,每一個樂句小節分別是3,4,4。B段分為4個樂句,分別是d,e,f,g,其中e樂句重復一次,每一個樂句小節分別是4,4,2,4,歌曲的最后留有尾聲2小節。A段的旋律舒緩,有一種敘述性的風格,類似宣敘調的特點,也營造了歌曲的一個整體化風格,自由且抒情,不妨礙歌詞內容帶給觀眾的聽感,B段的旋律更具抒情性與歌唱性,并在適當的時候與高潮的沖突,加強了歌曲的表現力,與A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情感得到了升華。
A段的歌詞就像隨著一聲嘆息進入到歌曲意境中,歌詞的內容比較密集,后面的部分形成一個對稱句式,是對前面內容的補充說明,B段整體也屬于非對稱性的結構,這也符合現代詩詞自由的創作特點,歌詞的長短呼吸也與感情起伏相照應,B段結尾句式走向平穩,也預示了結束時情感的平復。
這首作品在速度與節奏方面是非常具有自己的特點的,雖然全曲保持一個4/4拍的節奏特點,在用詞的節奏和旋律的走向變化時A段與B段的反差還是比較大的,且語言的呼吸短句很多地方用休止符突顯出來,這也達到了詞曲兩者的高度統一。在A段的開場時一個柱式和弦的引入,在歌唱的準備前就已經出現了一個休止符,開始的速度相較B段的速度是比較慢的,一方面是歌詞的密集,另一方面是十六分音符及三連音,節奏是比較多變自由的且咬字也需要吐字清楚,整個的是一個悲哀婉轉的情感色彩,第二句話起的時候“我墳上”這三個字是放在一個重拍的位置,這種細節的部分也是一個重要的情緒遞進點,以及第八小節已然是A段里的一個高潮部分,這里做了一個減弱到強到減弱的力度變化,同時對情感和演唱的要求也是非常細膩的,節奏同樣運用的特色的一個三連拍,再到A段的一個收尾。
B段相較A段是比較流動的,譜面上的速度標記及自由情感,這一段更有情緒自由發揮的余地,同樣都是以弱起開始,B段的歌詞是形成了簡單的排比句式,在演唱時同樣也是一種遞進關系,可能在速度的把握上會更加激動一點,稍微緊湊一些,在力度標記中同樣也是遞進關系,直到一個極強力度的爆發再慢慢變弱的過程,在B段中有延音和滑音出現,前者對于節奏有一個自由抒情的作用,后者也是凸顯了整個B段一種悵然不舍,內心的煎熬,但不失對生活美好積極的一種祈求和禱告,與A段的感情有一種渾然一體的釋然和開朗。
這首《歌》的原詞作者是講述自己一生被痛苦所包圍,但在這無盡的黑暗中也要追求生命的積極意義,人的一生本身就是渺小的失去的過程,享受痛苦的同時也要盡力地制造快樂。詩人徐志摩在漢譯的時候也通過其深刻的內涵,將原作的感受蘊含在字里行間。他在創作用詞的時候。體現了他一貫的浪漫作風,開頭的“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別為我唱悲傷的歌”,詩詞毫不避諱地聊到死亡的話題,這雖是一種需要直視面對的自然現象,但對聽感方面還是具有沖擊力,非常有生命的力量,以及人類獨有的浪漫。“假如你愿意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見...”到歌曲的B段時比A段是情感更加不舍和悲傷的心情,運用“見”“覺”“聽”這樣的動詞也是形成了對稱的排比句式,也使歌曲更具歌唱性,并且在最后一個“聽不見”達到了全曲的一個高潮,是一個歌詞與情緒上的燃點,承前啟后的推動過程,最后一句話“我也許記得你,為我唱悲傷的歌”也達到了一個點題的作用,并與開頭相呼應,但開頭說的是愛人不要為我唱悲傷的歌,結尾其實也有作者的一個心態上的轉變,對于詞中的我來說,自己到達了生命的終點,這一生回想起來的就是自己愛的人,人生本身就是不斷失去的過程,對自己的愛人來說也一樣,我們終將把死亡看得平淡,它終結了一切不得否認痛苦是在所難免的。藝術歌曲本身歌詞意境的高度就是特有的,《歌》這首歌也是探討了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很多情感豐富的藝術工作者,或者是普通人,一生中經歷的酸甜苦辣到一定的階段面對的心境會不斷改變,沒有人不害怕死亡,在生存的過程中盡量捕捉自己的創作靈感情緒,能被火花點燃也是生命中最快樂的事,雖有無奈,但盡力過好當下也不枉人間一趟,生命就是一個哲學命題。
鋼琴伴奏也是藝術歌曲的主體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曲家在創作這首作品中,有很多恰如其分的精妙安排,歌曲是一個內斂悲傷的情緒,但也有爆發點,一開始的弱音和弦運用的是全音符,有一種沉淀的意境,并配合說白式的演唱,與后面感情的遞進相呼應,A段整個和弦的形態右手為柱式和弦,左手是分解的單音加重旋律感,這是對旋律的推動,也將歌曲所表現的沉重感與伴奏織體的融合,且在和弦的編配中有很多的變音,營造了一些不協和音程,凸顯了一種無助,憂傷的情感色彩,在第八小節中,顯示出一個速度的收攏,這也將歌曲的AB部分區分得更加細致。B段主打的伴奏織體是綿延不斷地琶音進行,大幅度的分解和弦推動情感的爆發,且左手低音和弦的音程跨度是非常大的,是情緒的大波動的表現,B段關于演唱的部分也是情緒最高漲的時候,鋼琴伴奏在這方面更加的自由廣闊,烘托出了詞人心情的大起伏和不安定,且都是強力度的標記。值得一提的是第25小節,這里有一個鋼琴的顫音后接一小節的休止,在這里凸顯出了歌曲的層次,在作者抒發了自己悲傷的情感之后的一個留白,仿佛鋼琴也配合著突然的頓悟,休止之后又運用的柱式和弦一方面與開頭相呼應,一方面是情緒的逐漸收攏,最后歌曲在八度的下行與琶音中收尾,透露出淡淡的憂傷,但讓人意猶未盡。
中文歌曲的咬字一般是比外文歌曲更為講究的,咬字也是學習中文歌曲的難點,很多字的處理直接影響到歌曲帶動的情緒。在眾多歌曲的實踐中,我們對中文字的演唱從字的字頭,歸韻方面進行探究。當學習一首新的作品時,朗讀一遍是至關重要的,從最基礎的前后鼻音,平翹舌音等,再到有感情地朗讀歌曲,這對真正演唱的環節會起到不少作用,且唱的時候沒有讀的時候語氣重,更多的是氣息地推動與情感的融合,在這首作品的開頭,應該用嘆氣的方法去咬字,并在開頭的休止符要做充分的準備,第一個長音“歌”,這個字不宜咬得太死,嘴巴要打開,不能咧嘴,在唱的“讓”這個字的時候,不能出現聲音往后倒的情況,要將聲音往前唱,在每一個長音收尾的時候一定要想著字的韻母,比如A段的最后一個詞“露珠”,就要落在u母音上。整個A段的語言除了開始要注意咬字的清楚,后面的語氣要像輕輕吟誦一般,類似于帶著旋律的吟誦。B段的感情更加的豐富,咬字“忘”,“再”首先要保持聲音的高位置,將聲音放出去推動起來,最難咬的字“蜜”這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這本身是一個閉口音,對男聲演唱來說這是一個換聲點,一定要將嘴巴松動,后頭不要緊張,如果在氣息沒準備好的情況下聲音放不出來無法抓耳,所以一定要在這句話的演唱前做好并且是強音的準備,類似于中國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的“灰飛煙滅”的“滅”字,雖是閉口音,但是腔道里面要打開,才能在讀清這類字的前提下還能做到唱得出彩。
氣息是聲樂演唱的基底,是一切聲樂演唱的基礎,正確的運用呼吸對歌曲的發揮能起到自然而然帶動情感的作用,如果能做到這點,下一步做好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氣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會呼吸,但聲樂演唱的氣息是需要不停地訓練的,在演唱這類抒情性較強的作品中,一些速度漸慢地處理和一些收尾一定要做到聲斷氣不斷的效果,這樣有保持作品的意境和連貫性,這首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還是B段的一連串排比句的推動,這一個部分對氣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面對這種很長的句式且要持續發力的時候,一定要在開口時真正把氣吸好,每一句唱的時候氣息要吐字均勻,千萬不能出現開口就漏氣的情況,一些閉口音和換聲區首先心理上不能去害怕他,而是要在表達歌曲感情的同時,保持聲樂演唱時的理性,時刻想著歌唱的高位置,嗓子放松,用慢吸慢呼的方法娓娓道來歌曲傳達的內容,如果有氣息支撐不住的情況可以嘗試偷著緩口氣,但前提是不能改變歌曲的意境,譜面上的力度記號以及大連線,都是對聲樂演唱者演唱技術的體現,一些高音的保持,可以在演唱歌曲前做適當的元音練聲曲,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控制氣息的流動。
這首作品表達的內容是非常深刻的,演唱者也應高度將自己代入到作品中,我們首先將自己代入到原詩作者的生活中,她在自己的一生是飽受疾病之苦的,在她創作出的優秀作品中有很多關于生命這種宏觀命題的思考,這部作品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描寫的是她的愛情故事,當自己的一生已經到了終結之時,希望自己的愛人能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這不是生命的遺憾,這是生命的殘缺之美,因此在演唱時我們首先要感同身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再結合作曲家的思路,從最開始情緒的帶入,一定是要像愛人的語氣,在講述這種有溫度,有詩意,有浪漫的故事時,要營造緩慢而憂傷的意境,在B段情感的不停輸出的過程中,整個的感情其實也是非常悲傷,痛苦的,當自己離去的時候,再也聽不見夜鶯的歌喉,感受不到陽光的溫暖,只有無盡的黑暗,其實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但愛是人間最偉大的,物化的東西都是帶不走的,唯有精神上的共鳴是永恒的,很多時候人們都是為了愛而堅持的,那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的是愛人一首歌,也許愛人也憂傷自己的離去唱著這樣一首悲傷的歌,整個歌曲的基調就是對死亡的無奈感但最終也要回歸平靜,這是人生的終極課題,歌曲要傳達的意境也是比較好掌握的,更難的是將演唱滲透其中,豐富的人生閱歷,廣泛地閱讀和學習,是幫助自己不斷學習藝術歌曲得好的途徑。
文章通過對歌曲的創作特點和演唱分析,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學習藝術歌曲的過程和心得。這是一首旋律非常耐人尋味,意境深遠的歌曲,在長期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很多歌曲不是演唱幾遍后就能完全把握的,其中涉及的方面,比如對某一個發聲技巧的掌握都是值得反復推敲的,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藝術歌曲被許多聲樂愛好者學習演唱,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是抱著謙卑的態度,對這類優秀的作品,要廣泛地閱讀,理解詩詞的意義,與鋼琴伴奏不斷地相磨合,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歌曲所要傳達的意境。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中,依然會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熱愛音樂,全面發展自己,給演唱者們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相互交流,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