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民 黎理
(海南大學)
中國藝術歌曲誕生于五四運動后,中國新青年開始摒棄清政府的封建愚昧思想,逐步接收新文化新思想。在此期間,流入了許多西方的思想以及音樂,同時許多作曲家意識到學堂樂歌以西方的旋律加入中國的詞的創作方法,存在著許多弊端,缺失了中國本民族應有的文化。因此如:蕭友梅、青主等作曲家開始借鑒西方的曲式曲調以及和聲加以中國傳統民族調式以及本文民族傳統的文化來創作傳播中國文化以及反映社會現狀的中國藝術歌曲,并于1920年青主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
此后,中國步入了抗戰時期,在此期間廣大的文藝工作者為了喚醒國人共同抗擊侵略者,創作了許多激發民族抗日斗爭的藝術歌曲如:《嘉陵江上》《松花江上》《黃河頌》等。在作品中描繪了當下祖國的緊張形式,以其催人奮進的主旋律抒發了國人抗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的民族情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趨勢大多轉變為歌頌黨和國家、對家鄉的思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在創作類型方面大致分為兩種:其一是用中國古代的古詩詞以及毛主席創作的詩詞來填詞加以婉轉的旋律,大多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與人民生活欣欣向榮的歌曲。其二是作曲家結合了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歌加以改編從而使得大眾可以口口相傳的歌曲。
二十一世紀以來,為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詞再次成為中國藝術歌曲的潮流。許多現代作曲家對古詩詞加以優美的旋律、跌宕起伏的鋼琴伴奏,將中國藝術歌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韓國藝術歌曲誕生于1920年,當時的韓國還被稱為朝鮮并且處于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朝鮮作曲家洪蘭波創作了反映朝鮮人民在殖民統治下的悲慘生活的藝術歌曲《風仙花》。
早期由于西方傳教士將自由與解封的思想在朝鮮的傳播以及日本長期以來的殖民統治。朝鮮人民被迫開始接受西方與日本的音樂風格。因此創作歌曲的節拍、旋律以及風格各異。但也有部分朝鮮本民族的音樂家轉入地下將本民族的音樂保留了下來,在此期間他們創作的音樂主題大多是以悲傷為主。
1945年朝鮮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但隨著美蘇戰爭的開始,美國進駐南朝鮮也就是現在的韓國,同時也將美國的音樂文化帶來。在此期間,韓國藝術歌曲似乎也在進行著斗爭,與多風格各異的歌曲由此誕生,更像是戰爭的試驗品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定位。
1960年后,韓國逐步從戰爭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韓國藝術歌曲在發展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就是將西方古典主義音樂與朝鮮族音樂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在此期間,韓國藝術歌曲常常用五聲調式;在節奏方面大多采用朝鮮族三拍子的特點;情感方面多表達愛情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代表作《迎接》《初戀》《依戀時間》等作品也將韓國藝術歌曲傳向了世界。
《大江東去》是由宋代的蘇軾作詞,近代青主作曲的第一首中國藝術歌曲。1080年,蘇軾因政治失意被貶黃州,在此期間他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再次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老體弱,站在磯頭,望著江水的滾滾東去,想起自己的遠大抱負與宏輝的理想,不禁發出感嘆并且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曲作者青主是我國著名音樂家并于1920年在德國留學期間創作的,它是中國藝術歌曲先河。在創作時青主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蘇東坡的詞意用音樂的表現手法進行了藝術的創作,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味又飽含著西方歌劇的浪漫舒展的特征。
《迎接》是由韓國近代的尹學駿作曲,許林作詞的一首韓國近代藝術歌曲。尹學駿在韓國是一位以創編童謠而出名的作曲家,他的創作旋律婉轉動聽,多采用連音線將樂句具有線條感。許林作為一名詞作者,他的創作大多是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講述一個故事,更加有利于聽眾仿佛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品本身。《迎接》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是于2014年由男中音樸尚奎在韓國音樂節目《幻影歌手》上首唱。并以其動人的歌詞以及優美的旋律快速傳唱開來。
《大江東去》的主調是e小調,本曲從e小調轉入到其同主音大調E大調最后回到主調而小調。其曲式分為兩段體,上闋類似于西方歌劇中的宣敘調部分主要是作者通過赤壁之戰后的景象來為下文抒發情感做鋪墊,下闋則類似于詠嘆調的部分抒發了作者遙想當年的壯志凌云如今自己卻被貶后的無奈之情。其節拍為4/4拍,旋律上以級進式為主,鋼琴伴奏上以柱式和弦為主。其作曲莊嚴恢宏,既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規整又突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心情。
《迎接》是一首典型的復二部曲式,全曲可分為三段A、B、A的形式第一段與第二段互為對比樂段,第三段為第一段的反復與升華。主調為F大調全曲無轉調。去全曲的節奏4、4拍,但曲中的旋律以三連音與二分音符長音節為主,這符合了韓國藝術歌曲因其獨特的發音體系而形成的節奏特點。
這兩首中韓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品,兩首歌曲在作品本身上具有許多的異同點。
相同點:兩首歌曲在創作手法上都是吸收了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的一些元素以及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特點創作而成。由于中國藝術歌曲大多是以古代古詩詞為歌詞,于是許多歌曲都是為了抒發古人的悲情而創作的。同樣韓國也是一個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所以其藝術歌曲大多是以悲情色彩為主。兩首歌曲的創作結構都是規整統一又不失多樣性的。
不同點:由于中韓兩國的語言與文化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以及情感表達上有許多不同。兩首歌曲同樣是抒發悲情的,但抒發方式方法卻不同。《大江東去》是通過描繪宏偉的赤壁之戰的場面從側面映射出作者被貶后內心的苦悶。而《迎接》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來描繪在作者心中愛情是那么遙不可及,失去了就無法挽回的悲傷以及對以前美好生活的回憶之情。
在旋律走向與伴奏方面,《大江東去》以旋律級進上行或下行為主,大多是以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為主,其開頭是典型的4/4拍強弱次強弱的力度使得歌曲聽起來剛中帶柔。歌曲的鋼琴伴奏主要以同和弦其他音為主,形成了很好地和聲支撐。而《迎接》主要是以三度、五度的跳躍為主,旋律走向上則成曲線狀,歌曲的情緒在不斷攀升后達到最高點后又慢慢地落了下來,循環往復讓人不絕于耳。全曲以弱起開頭,作者在每段的開頭都采用了三連音,這三個音則是每段的主導動機。在鋼琴伴奏方面采用了鋼琴與人聲重復的方式來進行,更加強化了主題旋律使人沉浸在人聲與鋼琴的完美融合之中。
中國的漢字與韓國語的發音也是有一定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百分之六十的韓國詞是漢字音變而來的。漢字的發音聲母加韻母組合而成的,還分為四個不同的聲調以及前鼻音與后鼻音,在發音時可分為字頭、字身、字尾三個部分。
在演唱中國作品時往往要做到歸韻。如《大江東去》中的一個“大”是由聲母d與韻母a組成演唱時就要從d音圓潤平滑地咬到a音并且適當的延長a的發音來做到演唱時的完整性。在發d的音時,不應用力過猛但要口齒清楚,發完后快速地將口腔打開發a母音。其次是字尾也許注意,如第二個字“江”相對來說咬字要復雜一點“將”是要從j音到i音的過渡,并歸韻在a音上,由于ang為后鼻音,在字尾的歸韻上應加入一定的鼻音處理。
對于韓國藝術歌曲來說,韓文是由元音、輔音以及收音組成。韓語的讀法常分為松音、緊音以及送氣音三種,其主要區分發聲為他的收音。韓語中主要的五個元音為“?、?、?、?、 ?”發音類似于漢字的“a、o、ou、u、e”。韓語中有許多通過喉嚨以及氣息與牙齒摩擦發出的聲音如第一句“??”意為愛情的意思。“?”字為典型的松音,所謂的送氣音就是通過牙齒與氣息摩擦發出了的聲音。在演唱時不要過度地去強調它,而是在輕輕地s的音后,快速歸韻在元音?讀為a上并演唱。“?”字為緊音在發音時類似于漢字中的后鼻音,也是在快速發完輔音L后快速歸韻在ang上。
兩國之間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發音特點,我們在演唱歌曲前要先了解其國家語言的發音規則并不斷地練習。中韓兩國文字的發音都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字頭部分,在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中要做到發音標準,將字頭咬到位才能使得聽眾聽清楚你的發音。而韓語字頭由于其主要為送氣音與松音,因此在發音時要相對弱化的處理保持松弛感,符合了韓國藝術歌曲習慣性使用弱起的創作風格。
第二是字身的部分,演唱中國藝術歌曲時須講究快速歸韻,因此為保證發音的連貫性,在演唱字身時應快速圓滑的過渡下去。而韓國藝術歌曲自身的部分正是韓語最重要的元音所在,在發音元音時應當做到發音標準,將每一個元音發到位才具有飽和感才可以。
第三是字尾的部分,中國藝術歌曲講究歸韻字尾要做到鼻音的保持與區分。而韓文中的收音分為長收音、短收音兩種,長收音與中文類似要做到歸韻而短收音則要快速靈巧。因此在歌曲創作上韓國藝術歌曲的節奏多為三連音與二分長音符為主。
《大江東去》的一開始演唱時應運用激動興奮的情緒來進行演唱。第一句的表情符號是從一個f到一個p,這就要求我們在演唱時的情緒應像江里的浪花一樣起伏。在第一部分狀態的情緒應該是充滿戲劇性的,想要表達出赤壁之戰的壯觀場景。后隨著鋼琴伴奏的進入作者也仿佛進入了一段沉思后突然驚醒感嘆道:人生如夢,一時多少豪杰。隨后便進入到自己被貶后胸懷壯志卻無法施展的無奈之中。最后經過了一段思想斗爭自己豁然開朗,想到自己的才華總有一天會被發現。作曲家通過大起大落的力度對比以及階梯式的力度遞進,不斷地攀升達到頂峰也便是全曲的最高音。演唱者在演唱此段時力度也應循序漸進到保留氣息在最后高音時充分打開腔體,讓聽眾從聲音中聽出赤壁的恢宏場面以及作者內心的無奈。
《迎接》的旋律曲線從A段的悲傷到B段的憧憬再回到A段的感嘆,這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暗示,在作者失去了一次愛情后,陷入了反思之中它回想著之前愛情給他帶來的甜美時刻,渴望再一次擁有它但是現實的他卻可遇而不可求。韓國藝術歌曲往往在處理高音時具有自己的特色采用高音弱唱的方式,這樣的處理使得悲傷的情緒更加扣人心弦。高音弱唱需要演唱者在具備了科學的發聲方法的前提下,將氣息做到收放自如使得聲音好像是一只短劍直插內心深處。
中韓兩國的藝術歌曲的誕生都是通過本民族的音樂人對西洋音樂的單純模仿開啟,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發展,作曲家找到了將西洋的音樂技法和本土音樂文化相結合的形式,形成了具有兩國各自特色的藝術歌曲。本文通過對于中韓藝術歌曲的發展,以及從創作背景、作品本身、咬字發音和演唱情感來對《大江東去》與《迎接》兩首歌曲進行分析,從而發現中韓藝術歌曲中存在的差異性。想要唱好該國的藝術歌曲,必須了解其創作背景以及發音規則再加上科學的發聲方法才可以。筆者希望通過本篇論文能夠對比較研究中韓兩國歌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