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王瑛
(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鄉土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突出,作家們以鄉土文化為背景勾勒出來的人物形象、時代背景及鄉土氣息,反映出作者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思考,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的空間結構在城鎮化過程中不斷被壓縮,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也逐漸被擠壓。因此,我國的鄉土文學有了一定的轉變,人們也開始擔憂這種轉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鄉土文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2017年,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總書記強調,“三農”問題是民生的根本問題。我們黨和國家一直重視“三農”的發展,這也成了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并且擺在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思想,經歷了各種豐富和完善,慢慢形成、不斷發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響,有關“三農”方面的工作還是存在著許多需要尚未解決的問題。比如,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其次,農業的產業化體系不夠健全,其經營管理方式也沒能夠徹底完善,產業運營機制不夠豐富;然后,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民收入增長與支出并不匹配,農村人口老齡化、留守兒童現象等問題突出。
1949年以后,毛主席指導農民走上農業合作化道路;鄧小平同志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業生產關系的創新,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江澤民同志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始終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胡錦濤同志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三農”問題,并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這為新形勢下我黨和政府“三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使得我們能夠有效地解決新農村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成為當前主要趨勢,鄉村的空間結構不斷被壓縮,其文化空間也在逐漸減小。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我國鄉土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其變化有以下兩個方面:
現代經濟結構體系逐步建立,鄉村“城鎮化”明顯,中國鄉村走出貧困的泥沼,奔向振興的大道。這一嶄新時代主題,讓鄉村敘述擁有了一個全新的、政治、文化語境。許多作家專注于當代鄉村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并將其與全球化時代人類問題進行思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代,關注社會的變革。但值得思考的是,傳統意義上的鄉土文學多以批判、揭露為主。但近年來,鄉土文學作品多為讀者描繪的是一種烏托邦的景象,作品中基本沒有批判和矛盾。即使存在各種矛盾,在文章的結尾也一定會解決好各種問題,近年來的鄉土文學作品幾乎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比如,小說《活水》以美好的婚禮收尾;《迎風山上的告別》的結尾是孩子們也找到自己的出路;《兩河口》的結局則是進行拆遷,并且村子最后獲得一直期盼的榮譽稱號。
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在小說中引入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性問題,鄉土文學的表現空間逐漸擴大。以往,鄉土文學的敘事更多局限于某一具體的社會空間。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鄉土文學的內容獲得了拓展。作家們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寫作風格,反而更多地提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人們思想的轉變、行為的轉變。鄉土文學逐漸“現代化”。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被建成,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大城市生活,農村也在鄉村振興的改變下逐漸減少,一切都越來越“現代化”。再加上鄉土文學主題、內容的各種轉變,于是人們開始擔憂,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我國的“鄉味”會越來越少,人們也開始懷疑這種轉變會影響到我國鄉土文學的發展。
基于這種擔憂,筆者通過搜集閱讀相關資料,并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對于我國鄉土文學的確存在影響:
1.提升作家綜合素質
目前,中國農村社會面臨著一個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變化。在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歷史脈絡中,與貧困的斗爭和美麗的鄉村建設成為文學藝術創作和藝術溝通的重要渠道。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疑是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他們培養更高水平的審美成就和藝術創造,同時也需要其擁有高水平的政治感受和文化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家的能力可以在短期內得到提高。毫無疑問,這在文學創作中對作家是非常有益的。
2.提供更多素材
隨著鄉村的不斷振興,中國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的中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方式不斷改變,人們遇到的各種困難也在變化。于是,作家們就擁有了更多的寫作素材。藝術來源于生活,在現代化不斷豐富的今天,我們擁有的藝術創作素材是前所未有的豐富。
3.“鄉味”擁有新身份
新身份是指鄉村振興下,文學作品中的“鄉味”沒有消失,而是與時俱進,以一種新的身份出現。在新時代背景下,鄉土文學的受眾群體變得更加廣泛,年輕一代也會成為受眾的一部分。雖然大多數年輕人對農村沒有很深刻的印象,但他們也會對農村的故事感興趣。我們都知道文學來源于更高的事實。如果作者能夠進行適當的處理,說明文學中農村的共性,不斷挖掘他們的故事,便可以讓作品變得更有意義更加接地氣。例如,將農村特征與國家熱點事件相結合,然后描述事情的發展;或者從技術角度分析農村動態,描述現代農村勞動力中的農村變化,農村住房建設等,延續鄉村審美觀念,將時代元素融入鄉土文學中。
文學的創作不可能墨守成規,也要學會跟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不是鄉土文學創作的擔憂和阻力,而是新時代社會中各位作家創作的動力。
4.知識分子增多,文學創作豐富
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背景下的鄉村振興,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往生活和居住在鄉村的人民,幾乎沒有機會能夠受到教育。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所擁有的受教育條件是非常糟糕的。但是現在,他們的學習條件以及生活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更有能力表達生活的感受。無論是生活在農村,還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熟悉農村生活的,關注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創作者都在不斷豐富鄉土文學的創作。
5.新農村宣傳
進入新時代,鄉土文學的發展順應時代要求,在書寫現實、展示時代使命的同時,也開始專注于鄉村振興與藝術的建構。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有了新走向,新趨勢。“新農村”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此類作品有很多,如極具代表性的趙德發的長篇小說《經山海》,就塑造了以吳小蒿為代表的一群新時代鄉村干部形象。通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擁有的強烈現實情懷,整部小說向我們表現了中國鄉村振興這一偉大壯舉的順利完成。作者專注于當下社會發展,拓展鄉土文學表現空間,描繪人類性視角下的鄉土生活,向我們宣傳了新農村的樣貌。
6.展現多面性
鄉土文學的創作需要作家能夠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順應時代發展,客觀地判斷鄉村人事、提煉鄉村主題,回溯鄉村傳統。鄉村振興背景下,作家們更是需要在其作品中表達富有哲學層面的信息,能夠引發讀者思考;也需要有文化層面的廣度,使得文學的創作更加深刻。展現多面性成為了鄉土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新時代鄉村的特性,也能夠體會到現代新農村與歷史上的鄉村所具有的差異性,更能夠感受到時代的新變和轉型。
7.塑造有代表性的文學形象
文學的敘事,離不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一個獨特的人物,能夠表現出作家對于現實的獨特思考,能夠展現作家對時代的認識,能夠向我們反映社會的發展。在中國鄉土文學的歷史發展中,閏土、孫少平、梁生寶等角色的塑造,都能夠體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人物獨特的意象。如今,城鎮化進程仍在進行中。在這個新型視角下,作家們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塑造出有代表性的優秀鄉土典型形象。例如,新時代鄉鎮干部形象的塑造。他們一方面身為國家的干部,需要以身作則,堅定自己的原則;另一方面,作為天天接觸各色人物的基層人員來說,許多情況下他們都是直接與百姓打交道的。他們內心豐富,卻又充滿復雜性,他們是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1.作者農村經歷不足
文學創作中,作者的經歷能夠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創作。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到處都被智能化、現代化。甚至是原來充滿鄉村氣息的農村,也有許多人開始建起了別墅,濃郁的鄉村氣息在逐漸減少。此外,人們真正生活在農村的時間逐漸減少,新時代成長起來的農村人參與農村勞動的時間有限,這也導致了他們農村生活經歷不足。他們的價值觀也會受到相應影響,如此一來就很難以真正地體會到鄉村生活,從而影響到作品主題的判斷,進而也會影響到鄉土文學的發展。
2.“鄉土味”不濃厚
普通話推廣對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隨著普通話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各地方言受到很大的沖擊。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各地不斷“城鎮化”,方言的發展也逐漸減慢。在以往的鄉土文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作家會以方言為主要語言描寫,比如沈從文、周愷等。但是現在我們很少能夠看到鄉土文學作品中有關方言的描寫。其次,隨著鄉村振興的各種發展,我國許多地方特色活動逐漸減少,如鞭炮、煙花,雜耍等極具地方色彩的活動。有關這類特色活動的描寫,我們也難以在近代的鄉土文學作品中看到。“鄉土味”似乎在不斷減少。
3.人物形象標準化、統一化;情節固定化
近年來,“鄉村振興”作為一項福澤億萬人口的浩大工程正在火熱推進,有關這類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然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作品的人物形象面孔幾乎都被概念化,標準化,作品的情節類似,似乎只有發生地點在不同村莊是其中的唯一區別。這些故事大多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領導干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以前,鄉土文學的內容多以批判揭露為主;但近年來,鄉土文學作品大多數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美好的烏托邦景象,最后的結局幾乎全部都是一個好的結局。不論過程如何困難,到最后一定會解決好這些問題,充滿“理想化”。近年來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很少有深度反思的作品。更為嚴重的是,這類主題甚至發展都“雷同”的文本還在不斷涌現,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覺。
鄉村振興對于中國鄉土文學的確存在影響。這種影響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筆者認為這種影響是利大于弊的,是順應新時代社會的要求的。我們不可否認,鄉村振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鄉土文學的創作變得困難,但是其產生的一些不足都是我國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無法避免會出現的問題。如果在認識到各種問題之后,采取相應的對策來解決問題,我們便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這些不足。
目前,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依舊在進行中,并且在不斷地完善發展。筆者以為,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以及民眾的不斷支持下,未來的鄉村振興會越來越符合我國的國情,會解決越來越多的鄉土問題。與此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國鄉土文學也會因此不斷擴大,涉及到的各種題材也會不斷增多。
為了避免鄉村越來越“現代化”而導致鄉土味可能失去本來的特性,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保留原鄉村的歷史文化,修繕農村傳統建筑場所,保留鄉土特色,切忌打著讓農村人民生活更好的名號,將一直以來保存已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全部割舍。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不斷完善,不斷適應鄉土文學的各種轉變,并在此基礎上再創作出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品;不斷宣傳農村,注入新時代中國特色,塑造與傳播新型農民形象,展現美好的鄉村景色,民風民俗以及農耕文化,使得鄉土文學的創作也越來越有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給中國鄉土文學帶來的各種轉變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無法避免會出現的問題。毫無疑問,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適應我國國情的,在此基礎下,我們就必須順應時代要求,理解可能帶來的各種轉變。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發揚好的方面,改正和完善不好的方面。這樣,我國鄉土文學定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佳作。
鄉村振興過程中,文化乃其精魂;鄉村振興,需要為鄉土塑像。優秀的鄉土文學,定能喚起人們對鄉村的美好記憶,人們也能通過這些作品更加了解中國的鄉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