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婷,梁 菠,覃曉虹
(聯勤保障部隊第923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缺鐵性貧血(IDA)在兒童中較為常見,在我國,兒童IDA發病率較高,患兒在疾病初期時均以輕度貧血為主,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家長大多會忽略。但長期發展下去,IDA對于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會導致個子矮小、智力、體力差及情緒波動大等,因此家長們要提高重視程度。出現IDA時,應及時補鐵治療,通常選用蛋白琥珀酸鐵、甘氨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等鐵劑[1]。如何準確預測療效,評估治療手段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對于兒童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血常規紅細胞分布寬度(RDW)是臨床診斷輕度貧血的常用指標[2]。近年來骨髓細胞鐵染色也用于臨床[3],診斷效果良好,但是否能用于療效和預后預測,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回顧性選取140例患兒臨床資料,分析骨髓鐵染色聯合RDW在兒童IDA治療效果和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IDA患兒14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66例,女74例;年齡2~8歲,平均(4.9±1.5)歲;發病原因:吸收障礙49例,攝入不足57例,其他34例。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另選取同期來本院檢查的健康兒童50例作為對照組(疑似IDA,完成相關檢查后判定為非IDA兒童),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8歲,平均(4.8±1.4)歲。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行可比。
納入標準:(1)符合IDA診斷標準[4];(2)年齡小于或等于10歲;(3)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配合進行相關檢驗工作;(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其他血液系統疾病;(2)存在其他類型貧血;(3)病情較為嚴重,存在出血傾向;(4)其他原因導致血液形態學異常;(5)入組前3個月內接受影響檢查結果的治療干預[4]。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IDA標準化治療,例如加強護理、避免感染、合理喂養,需要合理添加輔食,多吃一些富含鐵的食物,注意休息,治療周期為6個月[5]。
1.2.2觀察指標
1.2.2.1RDW及相關血液指標檢測 研究組治療前后及對照組入組時,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早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液,采集1管2 mL血液,用乙二胺四乙酸鹽(EDTA)抗凝全血,使用西森美康(Sysmex)XE-5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平均紅細胞體積(MCV)、RDW水平[6]。
1.2.2.2骨髓細胞鐵染色 所有研究對象在局部麻醉狀態下在髂前或髂后、胸骨等進行骨髓穿刺,并取得少量骨髓后制成涂片,所得骨髓涂片進行鐵染色操作,涂片應當選擇骨髓顆粒較小者為最佳材料,首先使用濃度為25%亞鐵氰化鉀液和2%的鹽酸溶液按照1∶1進行浸泡染色,50 min后用流動水沖洗、甩干,再使用2%核固紅復染15 min,充分晾干后在低倍鏡/油鏡下檢查,觀察細胞內鐵和外鐵的基本情況[7]。細胞外鐵分為5個等級:無顆粒(-)、少量顆粒(+)、較多鐵顆粒和小珠(++)、許多鐵顆粒和小珠及少量小塊(+++)、大量鐵顆粒和小珠及大量小塊(++++);細胞內鐵:記錄藍色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比。
1.2.2.3療效評價 治療6個月時,參照文獻[5]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分為進展、穩定和改善。進展: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大于或等于20%,或者出現新病灶;穩定: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30%,或者增大未達20%;改善: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大于或等于30%,至少維持4周。
1.2.2.4預后評估 隨訪6個月時,參照文獻[8]標準進行預后評估:預后良好組表現為病情好轉,血清鐵指標恢復正常;預后不良組表現為血清鐵指標仍處于貧血狀態,伴發高血清鐵蛋白血癥,或病情未見好轉。

2.1兩組MCV、RDW及骨髓鐵染色比較 研究組患兒MCV低于對照組,RDW水平高于對照組,骨髓鐵染色細胞內鐵水平和外鐵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CV、RDW及骨髓鐵染色比較
2.2研究組IDA患兒治療前后MCV、RDW及骨髓鐵染色比較 治療后6個月后,研究組IDA患兒MCV較治療前升高,RDW水平較治療前降低,骨髓鐵染色內鐵水平和外鐵數較治療前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IDA患兒治療前后MCV、RDW和骨髓鐵染色比較
2.3研究組IDA患兒臨床療效及預后評估結果 治療6個月后,研究組IDA患兒進展8例,穩定21例,改善111例,治療改善率為79.3%。治療后隨訪6個月,IDA患兒預后良好99例,預后不良41例,預后良好率為70.7%。
2.4研究組不同預后IDA患兒MCV、RDW比較 研究組預后良好IDA患兒MCV高于預后不良患兒,RDW水平低于預后不良患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不同預后IDA患兒MCV、RDW比較
2.5骨髓鐵染色聯合RDW預測預后的效果 以文獻標準作為預后評估的“金標準”,采用ROC曲線分析RDW、骨髓鐵染色及二者聯用對預后不良預測的效果,結果顯示,骨髓鐵染色聯合RDW預測預后不良的敏感度顯著高于單獨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聯合預測的ROC曲線下面積(0.873)顯著高于RDW、骨髓鐵染色單獨預測(0.783、0.75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骨髓鐵染色聯合RDW及各自單獨預測預后效果ROC曲線

表4 骨髓鐵染色聯合RDW及各自單獨預測預后效果比較[n/n(%)]
IDA是兒童中常見的疾病,由于患兒機體對于鐵的需求大于供給,造成機體內原有的鐵儲存含量消耗殆盡,使得鐵缺乏出現IDA[9]。典型的IDA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當鐵攝入量不足或者鐵利用出現障礙時會使得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血涂片檢查可見成熟紅細胞體積小,且大小不均,淡染區擴大,MCV<80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 g/L,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多。目前,臨床IDA治療的復發率較高,療效起效慢,病程遷延,有效的早期預后評估和預測,對于改善生活質量、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0]。
目前,臨床上診斷該疾病的主要手段為血液檢測,而這些血液指標是否能預測療效和預后效果,報道較少。本研究對比發現,研究組患兒MCV低于對照組,RDW水平高于對照組,骨髓鐵染色細內鐵水平和外鐵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RDW和骨髓鐵染色在IDA和健康兒童中差異化表達,這是RDW和骨髓鐵染色作為IDA診斷的基礎,與文獻[11]報道基本一致。140例IDA患兒治療6個月后,治療改善率為79.3%,治療后隨訪6個月,預后良好率為70.7%,提示有大約30.0%的患兒預后不佳。如若療效能夠準確預測,在治療早期調整治療方案有助于改善預后。治療后6個月后,IDA患兒MCV較治療前升高,RDW水平較治療前降低,骨髓鐵染色內鐵水平和外鐵數較治療前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為RDW和骨髓鐵染色用于預后預測奠定了基礎。ROC曲線分析顯示,骨髓鐵染色聯合RDW預測預后不良的敏感度顯著高于單獨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預測的ROC曲線下面積(0.873)顯著高于RDW、骨髓鐵染色單獨預測(0.783、0.75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RDW和骨髓鐵染色聯用能夠提高預后不良預測的敏感度,減少漏判的發生。目前,已有文獻運用血液形態學預測IDA患兒預后[12],血液形態學檢測方法復雜,本研究選用RDW和骨髓鐵染色,有方便、快捷的優勢。
總之,RDW聯合骨髓鐵染色能夠提高IDA患兒預后不良預測的敏感度,減少漏判的發生,在指導IDA患兒預后評估及病情監測方面,可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實驗數據,有利于對IDA患兒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正確評估疾病轉歸情況,確保醫生能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