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蘭,唐麗娟,周潤芯,廖四望,劉 飛,梁 嫻,鄧向華
(婁底市中心醫院兒內科,湖南 婁底 417000)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四季均多發[1-3]。其常見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部分患兒還可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4]。其中發熱是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常見且較早發現的癥狀之一[5]。現代研究認為,發熱是一種積極的機體反應,發熱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6-7],但并不是發熱越久越好,發熱同樣會帶來機體嚴重不適,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流失和脫水增加,活動和食欲下降而延遲整體恢復[8]。因此,臨床上,如何有效控制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一直是上呼吸道感染診療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用藥上,布洛芬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唯一共同推薦的兒童退燒藥,是公認的兒童首選退熱藥[9-12]。但布洛芬也存在不良反應的可能,如消化不良,胃灼熱、胃痛、惡心及嘔吐,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頭痛、嗜睡、眩暈和耳鳴等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極少見下肢水腫,腎功能不全、皮疹、支氣管哮喘、肝功能異常及白細胞的減少等[13]。其他藥物在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發熱上也有運用,例如對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復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等,不良反應較為常見[14]。同樣,在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指導下,常以內服、外治及中成藥等方式[15-19]治療,對解決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的癥狀具有重要意義。本科結合用藥安全和療效,創立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結合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效果明顯,現就相關臨床數據報道如下,以期推廣安全有效的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1.1資料
1.1.1納入標準 (1)符合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中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體溫(T)37.9~41.0 ℃(肛溫);(4)病程在48 h內。
1.1.2排除標準 (1)有高熱驚厥史;(2)合并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其他系統感染;(3)有大范圍皮膚破潰或軟組織損傷不適宜藥浴;(4)存在高度過敏體質;(5)精神疾患、意識不清;(6)其他未確定疾病或其他基礎疾病。
1.1.3中斷/終止標準 (1)洗浴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2)患兒及家屬依從性差,不規范操作。(3)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1.4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本科門急診及住院部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準確詳細記錄患兒基本情況、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按照以上納排標準最終納入患兒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120例患兒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兩組患兒入院時各項基線指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驗,相關試驗符合倫理要求(倫理批號:Y2020-09)。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 對照組患兒予基礎的抗炎、抗病毒治療,若T超過39.0 ℃,予布洛芬退熱處理。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中藥封包熱敷15 min,然后予藥浴(一洗安中藥制劑)15 min,每5小時泡1次,共操作3次。一洗安中藥制劑配方: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獨活,太子參,金銀花、板藍根、重樓、夜交藤等。以風熱為主,考慮到風寒轉化風熱,配以清熱解毒,兼顧散寒,起到發散解表的作用。并輔以健脾胃、安睡眠中藥,調動患兒周身經絡活力,增強免疫力,能使兒童身體盡早康復。
1.2.2觀察指標 (1)重要觀察指標:詳細記錄兩組患兒入組后72 h T(以入組時間為起點,每6小時記錄1次T,共12次,另外記錄患兒任一發熱[當T≥39.0 ℃(肛溫)]的時間及使用退熱藥物情況,繪制72 h T曲線圖。比較兩組入組后第1、2、3天的T曲線下面積、解熱時間(T恢復正常未再復升的時間)及退熱藥使用次數、使用布洛芬次數及特殊用藥使用情況。(2)次要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實驗室指標的變化、病程,記錄患兒治療后的預后情況及舒適度(0~10分)、滿意度(0~10分)。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退熱情況比較 試驗組解熱時間較對照組縮短,退熱藥使用次數少于對照組,各時間點T曲線下面積均少于對照組,使用布洛芬次數少于對照組,特殊用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退熱及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WBC、GRAN、LYMPH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WBC、GRAN、LYMPH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以上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數據比較
2.3兩組患兒治療后預后情況、舒適度及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兒均治愈。試驗組患兒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舒適度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后預后情況、舒適的及滿意度比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癥狀,有70%~80%由病毒引起。據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統計[20],以發熱就診的患者占急診門診總數的40%左右,其中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患者約占其中的80%以上。在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中,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更為常見。據統計,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據兒科門診患者量的60%以上[21],大多以高熱癥狀就醫,在治療上對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多以口服中成藥及注射中成藥制劑為主,其主要原因是兒童易感性和兒童用藥的特殊性及局限性[22-23]。
隨著中醫藥的科學探索,中醫藥的科學性逐漸被認識,大眾對中醫藥的治療接受度越來越高。在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問題上,中醫藥在很多方面的運用,如樸蓉實[24]運用中醫中藥辨證治療,在改善癥狀及控制發熱上有良好的效果。而以中藥為基礎的中成藥治療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是當前的重要手段。馬融等[25]在2021年就中成藥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問題進行了具體的歸納和總結,形成《中成藥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臨床應用指南(2020年)》。除了內服外,外治法是中醫具有特色的綠色治療方式,例如針灸、全身藥浴、耳針放血療法、推拿降溫法、穴位貼敷法、刮痧法等[26-27],這些外治法可有效控制發熱,且其不良反應較小,不會對機體造成不可逆損傷。當然在臨床上,一切以癥狀為指導,急則治其標,在臨床上,對發熱患兒而言,在難以控制而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時,應以退熱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是目前配合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的最佳方式。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運用中藥透皮(荊芥+防風)的特點,通過皮膚藥浴和熱敷,使得藥物從皮膚進入,同時熱敷給予患兒邪氣出路,使得熱邪透熱達表,迅速調節機體。小兒“純陽”之體,陽氣純,正氣積聚,雖易感易傳,也易愈。小兒外感發熱,邪在表,選用桂枝、羌活、獨活,太子參,金銀花、板藍根辛溫解表藥,攜熱邪得解。重樓、夜交藤等藥兼具解熱與消腫癰,迫邪從喉外泄,阻止內傳。本研究結合長期實踐經驗,通過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對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進行治療,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治療環境下,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可以縮短解熱時間,減少必要時退熱藥使用次數,提示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在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治療中具有解熱效果。同樣在實驗室數據上顯示,采用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后,試驗組患兒的WBC、GRAN、LYMPH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實驗室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可以起到抗感染的療效。同樣在滿意度、舒適度的回訪統計中可以看出,試驗組滿意度及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和體征,目前治療仍處于研究階段。同樣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具有兒科的特殊性,用藥具有局限性,如何降低對機體影響的同時快速退熱,是兒科在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中重要的研究方向。隨著中醫藥研究的深入,中醫藥在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上具有的明顯優勢得以凸顯,本院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對中藥藥浴及熱敷方向總結了具有特色的治療方式。本研究也證實了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對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的退熱效果良好,不僅可以縮短退熱時間,降低最高發熱值,還可以解決患兒癥狀及提高舒適度、滿意度。
綜上所述,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可以聯合西醫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熱。但運用一洗安中藥藥浴及封包熱敷的循證醫學證據仍不足,確立適應證和推廣仍需要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