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麗,韋 鋮,李宇博,崔現勇
(1.青島城市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6; 2.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東 青島 266000;3.青島市海陸地理信息集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00)
2004年,本校土木工程專業開設第一輪工程測量課程,教研室相關課程團隊逐步組建。近年來,本課程建設逐步完善,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和較鮮明的授課特色。在教學內容上,從之前的章節講解到現在的項目教學。章節教學知識點較片段化,過分依賴所用教材。項目教學法以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為依據,不再因為教材更換而陷入被動。教材作為授課的參考和輔助,取材符合不同生源學習特點,更加合理,符合內容少而精、邏輯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原理。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較少的時間里快速掌握知識,提升其處理問題的能力,比以往的教學內容有了較大改進[1]。本教學團隊于2018年在該課程中引入智慧教學工具——學習通,在該平臺上創建了工程測量課程,并在土木工程2017級、2018級、2019級、2020級學生中逐步實施。
本課程理論和實踐并重,以往授課教師的講解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一直處于“課能聽懂,實際測量問題不會處理”的狀態,究其原因大部分學生只浮于書本知識,未能真正理解測量原理及應用。根據教育文件相關要求,并結合學校對人才培養的相關通知[2],本課題組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進度、接受能力等不斷調整備課內容和教學方法。將分析與應用能力適當地體現在教學設計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工程測量意識。
總體思路:第一,以工程測量課程為研究主體。根據學校關于加大過程性考核的相關文件要求,結合專業培養方案和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探討建立本課程的多維度課程考核方式。適當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占比,基于超星學習通積分、任務點完成數、小組實驗項目操作情況、課程參與情況、單元測試等進行評價。其中,課程參與度可以綜合線上線下環節的知識點討論和實際成果完成情況等多個視角進行評價。利用教學團隊創建的網絡平臺資料數據庫進行單元測試,實現授課與考核互相獨立,試題庫主要由基礎知識考核、新技術拓展應用等開放性題目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對試題庫進行更新,初步實現了試題庫的“自適應”更新,防止學生存在背題、刷題等現象。期末理論考核主要以綜合應用為切入點,重點考查學生對具體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題目主要由教師團隊原創研發,教材及平臺不提供參考答案,題目解答需要學生靈活分析和思考,通過積極思考,真正掌握所學工程測量知識,融會貫通,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第二,基于“互聯網+”的理念,充分運用學校開放的超星學習通平臺,將科學的BOPPPS教學模式融入課程建設[3-6]。在前測中安排上一節課的相關內容測試,鞏固已學測量知識,自然過渡到即將開展的課程內容上,完全符合教學邏輯,前測可以選擇典型的工程測量案例,豐富測量課堂教學。上課時可結合測量原理與實驗,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提問和總結。在后測中布置綜合性拓展題目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把握學生對本次課程的學習情況。在課堂總結時,重點厘清本節課的知識脈絡,為下節課的前測奠定良好的知識儲備。第三,教學中將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線上線下授課中自然地滲透專業標準、行業精神、工匠精神、家國情懷等,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成效[7]。第四,創建符合行業、本校課程培養需要的線上資源,通過資源統計結果對本課題研究模式進行效果分析。
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技術路線圖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路線圖Fig.1 Technology roadmap
為了更好地開展混合式教學、學生管理及相關數據統計工作,在超星平臺上將由75人組成的大教學班細分為3個小行政班,分別進行數據統計,以更利于比較分析。對土木專升本20-3行政班的學習數據進行試點分析,該班工程測量課程共有16次大課,共計32課時。前四個教學周為線下授課方式,之后每個教學周都安排了1次線上學習。超星平臺調取了該班課程項目學習次數統計圖,如圖2所示,重點研究10月份3班學生的項目學習次數統計情況。從10月9日開始,該班學習次數依次出現了4個波峰,這4個波峰之間的時間間隔剛好是1周。從學習統計情況來看,該班線上學習的自覺自律性較高,均能準時參加線上課程學習。

圖2 20-3班線上學習情況Fig.2 Online learning situation of class 20-3
在平臺的“學生管理模塊”中可以更加詳細地研究教學班每個成員的課程完成結果,如圖3所示。灰色進度條表示課程實際數據總量,藍色進度條表示本學生學習情況。根據該項統計可以較直觀地顯示該學生的課程完成情況。任課教師可根據該統計結果實時跟進學生是否進行了學習、學習時間、學習人數等信息。
本次教學改革線下課堂采用學習通進行上課簽到、選人回答問題、發布任務和問卷等工作,以客觀記錄學生線上、線下環節的整體參與情況,如圖4所示。橙色線代表課程平均參與數,綠色線代表所在班級平均參與數,藍色線代表本學生參與數,這樣能夠科學、客觀地展現每個學生的總體上課情況。

圖3 20-3班某學生線上課程完成情況Fig.3 Performance of online course of class 20-3

圖4 20-3班某學生上課活動量情況Fig.4 Activity of online course of class 20-3
整個課程完成后,可通過平臺對班級整體學習情況及考核結果進行研究,如圖5所示。該班通過率為100%,各分數段占比分別為:90~100分的占比22.22%,80~90分的占比14.81%,70~80分的占比37.04%,60~70分的占比25.93%。該成績較以往成績有較大提升,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此次教學改革模式比以往的授課模式更加科學合理。

圖5 20-3班學生綜合考核結果Fig.5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results of class 20-3
通過對本課程進行改革,學生的成績穩步提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并合理融入思政內容為工程測量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更高。從試點學生實習企業的反饋來看,本校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能夠勝任工程建設中的放樣、測圖、用圖等測量技術工作,能夠較好地服務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