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銀生
(龍巖人民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屬于慢性關節疾病的一種,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該病患者多以中老年人為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KOA的發生率隨之升高,約有50%年齡在60~70歲的老年人均伴有KOA現象,而80歲的老年人中KOA的發生率更是高達近80%[1]。及時開展有效治療,以減輕患者病情狀況、改善患者預后十分必要。針灸是臨床上治療KOA的常用方式,在緩解病患疼痛、改善病患癥狀表現中能夠發揮一定積極作用,但傳統針灸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其質量效果尚有待提升。隨著中醫技術的發展,針刺透刺法逐漸被應用到KOA治療中,其主要是指將毫針刺入穴位后,按照一定方向透達另一穴(幾穴)或部位的針刺方式,其在緩解患者關節僵硬、疼痛癥狀中的作用顯著。但臨床上關于該療法的報道較少,為此,為探究針刺透刺法在KOA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中就以收治的110例KOA患者為對象,就針刺透刺法在該病中的作用展開了如下探究:
1.1 一般資料 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收治的KOA患者中隨機選取符合納入條件的11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35~69(52.33±2.03)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1.3±0.2)年;KOA分期:I期30例,Ⅱ期25例;觀察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齡32~71(52.85±2.11)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2±0.3)年;KOA分期:I期32例,Ⅱ期23例;兩組患者均無其他膝關節基礎疾病或合并癥。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分期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KOA診治指南(2010版)》[2]診斷標準:①膝關節疼痛超過1個月;②經X線片檢查有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關節緣有骨贅形成;③關節炎檢查伴有股性關節炎改變;④晨僵時間不超過30min;⑤膝關節活動時伴有骨摩擦音,綜合X先檢查,以具有兩個或三個條件者即可確診。(2)患者精神與認知能力均正常,可配合研究(;3)KOA分期為I-Ⅱ期,KOA分期標準[3]:I期為偶發膝關節疼痛,可正常活動,膝關節無腫脹無明顯畸形,經X線檢查可見關鍵間隙變窄,或出現骨贅;Ⅱ期為經常有關節疼痛,日常活動基本不受影響,偶發關節腫脹,無明顯關節急性,經X線檢查可見關鍵間隙變窄,并有明顯小骨贅;Ⅲ期為膝關節伴有嚴重疼痛感,日常活動受限,伴有膝關節腫脹及明顯急性現象,經X線檢查有明顯關節間隙狹窄,并可見中等量骨贅,同時軟骨下骨質可見輕度硬化現象;Ⅳ期為膝關節劇烈疼痛,活動眼中你受限,膝關節腫脹、畸形情況明顯,并有嚴重關節間隙現在及大量骨贅形成,同時可見明顯軟骨下骨硬化現象。(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排除合并有嚴重組織器官損傷者;排除KOA分期為Ⅲ期者;排除有患肢手術史或嚴重外傷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均為每天一次,以連續針灸5d,休息2d,再針灸5d,以此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共針灸10次),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1.4.1 觀察組 行針刺透刺法治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在患側腘窩下放適當大小的針頭,屈曲患側膝關節。治療時取患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內膝眼穴、外膝眼穴、膝陽關穴、梁丘穴、鶴頂穴、血海穴。行針前做好常規消毒,然后以0.35mm×75mm毫針,由外膝眼、陽陵泉、膝陽關分別向內膝眼、陰陵泉、血海方向透刺,以平補平瀉法行針,輕度插提,在病患出現膝關節腔明顯酸脹感后,停針、留針。然后以0.3mm×40mm毫針,直刺犢鼻穴、足三里穴、梁丘穴、鶴頂穴等穴位,直刺深度均為1~1.2寸。
1.4.2 對照組 行傳統針灸治療,體位及取穴均與觀察組相同,以0.3mm×75mm毫針針刺內膝眼穴、外膝眼穴0.5-1.2寸;其他穴位以0.35mm×75mm毫針針刺直刺1~1.2寸。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療效標準,臨床控制:經治療患者疼痛、膝關節活動受限現象均消失,WOMAC評分減少程度不低于90%;顯效:治療后疼痛、膝關節活動受限消失,WOMAC評分70%~89%;有效:治療后疼痛、膝關節活動受限狀況均減輕,WOMAC評分30%~69%;無效:癥狀體征無顯著好轉,WOMAC評分減少度不足30%[4]。
1.5.2 疼痛狀況 以簡化麥吉爾疼痛問卷(MPQ)[5]進行疼痛評估,問卷表共包含疼痛評級指數評分(PRI)、現時疼痛強度評分(PPI)、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三部分內容,以各部分評分之和為總評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5.3 膝關節功能狀況 以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Lysholm)[6]進行評估,量表內容涉及上下樓梯、跛行、支撐、下蹲、走跑跳、大腿萎縮等幾個維度,總分0~100分,分值高則膝關節功能好。
1.5.4 膝關節僵硬程度及關節功能狀況 以骨關節炎指數量表(WOMAC)[7]展開評估,量表涉及日常活動難度、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僵硬三個維度,各維度總分分別為68分、20分、8分,總分各維度之和,分值高則關節僵硬度越嚴重,恢復越不理想。
1.5.5 膝關節主動屈曲活動度(ROM)變化情況,活動度越高表示恢復越好。
1.5.6 觀察記錄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1.6 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均由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進行數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2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MP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PQ問卷中PRI、PPI、VAS各部分評分及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指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組間比較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PQ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5 55 PRI(分)治療前7.88±1.20 7.90±1.13治療后3.55±0.45①②4.63±0.51①PPI(分)治療前3.50±0.41 3.52±0.38治療后1.48±0.09①②1.89±0.11①VAS(分)治療前5.28±0.77 5.26±0.75治療后2.48±0.11①②3.05±0.26①總分(分)治療前16.88±2.06 16.91±2.15治療后7.33±1.15①②9.38±1.24①
2.3 Lysholm及WOMAC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及WOMAC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WOMAC各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組間比較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及WOMAC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ysholm及WOMAC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5 55 Lysholm評分(分)治療前41.20±3.32 41.24±3.38治療后80.17±4.15①②66.79±4.28①日常活動難度治療前50.32±3.25 50.34±3.44治療后22.57±1.10①②28.20±2.05①膝關節疼痛治療前13.52±1.44 13.55±1.48治療后7.32±0.03①②8.85±0.09①膝關節僵硬治療前5.82±0.15 5.80±0.17治療后2.03±0.08①②2.95±0.12①
2.4 膝關節ROM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ROM活動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ROM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增大(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膝關節ROM活動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ROM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ROM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55 55治療前98.93±2.11 99.26±2.30治療后119.96±6.30①②105.93±5.98①
2.5 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無感染、血腫、滯針、斷針等不良反應發生。
KOA為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其臨床特征以繼發性骨質增生、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為主[8]。膝關節疼痛、腫脹、活動障礙是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嚴重時還可引發肢體腫脹、關節畸形等嚴重后果;同時臨床研究發現,KOA具有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日常行動能力及生活質量[9]。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控制患者病情狀況是改善KOA的關鍵,然而西醫對于KOA中早期患者的治療多以消炎鎮痛為主,治標不治本,效果多不理想。而病情發展至晚期時,則多需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不僅治療費用高,而且患者還需承受更大的痛苦。因此,在疾病早期、中期展開治療尤為關鍵。
中醫上將膝骨性關節炎稱為“骨痹”,認為,該病屬于“痹癥”范疇。同時中醫上認為該病的發生多是因患者機體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從而造成脈絡瘀阻所致。而外感風寒濕邪、勞倦損傷則可導致膝關節損傷狀況加重,從而造成氣血瘀滯、筋脈痹阻,引發膝關節疼痛感[10]。所以,中醫上通常認為對于KOA應以“通”和“養”為主。
臨床上對于KOA的治療多依賴中醫針灸療法。針刺治療是中醫常用治療方式,通過針刺相關穴位可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陰陽的效果,進而可達到祛瘀生新、通痹止痛的目的,對改善KOA患者病情癥狀有一定積極作用[11]。但傳統針灸的刺激面及刺激量相對有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治療效果。因此,積極探究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為進一步提升KOA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對比了常規針灸與針刺透刺法在該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WOMAC評分、Lysholm評分及關節活動度ROM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透刺法在環節KOA患者病情中的作用更理想。分析其原因:針刺透刺法屬于針灸的特殊針刺方式,其主要是在針刺時通過不同針刺角度、方向、深度來實現2個及以上穴位通氣導氣的效果。相對于傳統針灸而言,針刺透刺法具有透穴特點,且一針多穴,操作方便,并且可顯著增加針灸的刺激面,提供更強的刺激量,使針感更易于傳導,從而可達到疏通經絡、促進穴位間經氣流通的效果,進而可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功效[12]。
本次研究中選取了梁丘穴、血海穴、陰陵泉穴、陽陵泉穴等膝周四穴位,其從中醫角度講,膝周四穴符合近部取穴原則,以針刺病位附近的穴位可充分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則。同時膝周四穴位均有豐富的神經分布,通過與其他穴位相配伍,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時以長毫針行外膝眼透內膝眼、陽陵泉透陰陵泉、膝陽關透血海等透刺治療,可提供更強的刺激感,進而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同時調理人體機能、實現通則不痛的效果。且此三組穴位衛浴三角形的三個頂角上金針,可形成三維立體氣場效應,能夠達到舒筋強骨利關節的效果。同時配合梁丘穴、鶴頂穴、血海穴等穴位可達到舒筋通絡、祛風除痹的功效[13];同時血海穴為足太陰脾經腧穴,通過針刺該穴位還可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足三里穴、陰陵泉穴、陽陵泉穴等穴位則可達到補脾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且陽陵泉穴屬足少陽但經合穴,針刺該穴位還可達到舒筋活絡的作用。諸穴配合針刺能夠達到調和氣血、舒筋活絡、止痛消炎的作用,有利于緩解病患癥狀、提升膝關節穩定性[14]。此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無不良反應發生,提示針刺透刺法的安全性較高。
總而言之,針對KOA患者實施針刺透刺法治療的效果較傳統針灸療法更為理想,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及膝關節功能,減輕患者疼痛感,可推廣使用。但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樣本量較少,且未對治療的遠期效果進行隨訪分析,后續臨床上仍需要繼續開展更深入、更大樣板量的研究,以進一步明確針刺透刺法在KOA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