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粦,馮維波,許子花
(惠東縣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516300)
生殖道感染是女性兒童生殖系統的常見病,并且多見于5歲以下的幼齡女童,常與外陰陰道感染并存[1],其發生率約為7.4%[2]。近年來,因局部外陰部皮膚發紅、瘙癢、分泌物增多、異味等原因到婦科門診、兒科門診就診的幼齡女童患者有增多的趨勢,如此類患兒感染后不及時處理,或反復發作,導致上行感染則容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及后遺癥。因此,女童生殖器感染性疾病越來越引起家長的重視。此外,有研究指出了解各類感染原、感染途徑、治療及轉歸,有助于提高對這一年齡段生殖器感染性疾病的認識,提高保健意識,降低其發病率[3]。為了解本地區幼齡女童外陰陰道感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同時提出相應的預防保健措施,以預防和減少幼齡女童外陰陰陰道炎的發生,本研究通過對本地區幼兒園或早教中心就讀的5歲及以下女童在體檢時留取外陰陰道標本進行檢測,并針對存在感染的患兒進行相關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地區5所幼兒園、4所早教中心2~5歲幼齡女童體檢時發現的外陰陰道感染患兒93例納入A組,同期檢査無外陰陰道感染的健康小兒108例納入B組。兩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54±1.25歲和3.88±1.18歲,且近14天內未用過激素類或抗生素藥物。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將研究內容充分告知女童家長后簽署同意入組知情同意書。
1.2檢査方法 所有患兒均接受婦科視診,用細小無菌采樣棉拭子從女童陰道口或下1/3處取得分泌物標本放置密封試管中,送至檢驗科,對有癥狀及分泌物異常者在視診基礎上取膀胱截石位,幼女撥開陰唇充分暴露陰道口后再取一份分泌物標本送檢。
1.3 儀器和試劑 白帶分泌物聯合檢測試劑盒(湖南友哲科技有限公司),分泌物培養基(江門凱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無菌采樣棉拭子(湖南友哲科技有限公司),烤片機(艾瑞生物醫藥(杭州)有限公司),革蘭染液(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 納入及排除標準
1.4.1 納入標準2~7歲年齡段女童因雌激素低,外陰陰唇皮膚組織嬌嫩,陰道黏膜菲薄,上皮細胞少又缺乏糖元,且因陰道內缺乏成年女性所具有的乳桿菌,故而以球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桿菌如白喉桿菌、大腸埃希菌、棒狀桿菌等為主[4],因此炎癥診斷指標可適當下調。清潔度:成人Ⅲ~Ⅳ為異常,兒童>Ⅱ~Ⅳ表明有炎癥或呈病理狀態;成人分泌物中WBC個數>15/HP為異常,兒童>5/HP提示外陰陰道存在有特異和/或非特異性炎癥。鏡下僅見念珠菌孢子,提示為處于念珠菌帶菌狀態;如鏡下假菌絲和芽生孢子二者均可見,提示為有癥狀的念珠菌性陰道病(VVC)。鏡下見線索細胞<20%,考慮細菌性陰道病(BV)的臨界狀態,鏡下見線索細胞>20%,則考慮為BV(主要菌群為兼性厭氧和厭氧菌)。根據臨床表現、炎癥和菌群情況綜合判斷女童外陰陰道感染狀況。
1.4.2 排除標準①類固醇治療;②抗生素治療;③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④免疫缺陷病如腫瘤、HIV等;⑤濕疹、過敏性鼻炎、喘息/哮喘、食物過敏導致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便秘、便血、腹瀉、腹痛、胃食管反流、厭食、反復口腔潰瘍等),藥物過敏等與過敏相關的其他慢性疾病。
1.5 觀察指標
1.5.1 分泌物檢測 所有涂片標本染色后高倍鏡下檢查陰道清潔度、白細胞、線索細胞、假絲酵母菌(孢子、芽生孢子和假菌絲)、球菌和桿菌分布,可疑感染患兒的分泌物標本增加分泌物培養。
1.5.2 問卷調查 設計專門的問卷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①記錄患兒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分泌物性狀等;②患兒的年齡、與患兒長期共同密切生活的家庭成員、密切家庭成員(尤其女性)的相關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兒的主要護理人護理患兒外陰的方式,患兒發病前后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狀態等。由專人面對面仔細詢問患兒及家長,對發病前的誘因進行調查。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分泌物檢測結果 分泌物檢測結果表明,在93例有感染患兒的分泌物檢測及培養中發現,WBC+~++++者37例,線索細胞陽性20例(其中BV臨界狀態14例,BV 6例),念珠菌陽性36例,詳見表1。

表1 93例幼齡女童分泌物標本檢測結果(例/%)
2.2 菌群及分離情況A組外陰陰道菌群分離后以念珠菌、球菌、大腸桿菌分離率較高,而B組則以球菌、棒狀桿菌、乳酸桿菌和大腸桿菌較高,兩組外陰陰道菌群分離率除念珠菌外其余菌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外陰陰道菌群及分離情況(例/%)
2.3 患兒外陰陰道感染表現93例存在外陰陰道感染的女童臨床表現顯示,主觀癥狀主要有外陰陰道分泌物增多或顏色異常、局部外陰瘙癢或肛周瘙癢、分泌物有異味或局部有異味;體征方面主要為局部外陰充血、皮膚潮紅或及肛周皮膚發紅/皸裂,詳見表3。

表3 93例患兒外陰陰道感染的臨床表現(例/%)
2.4 問卷調查情況 在生活衛生習慣方面,將患兒沒有每天洗澡、勤換內褲、與成人衣物混洗等,以及穿非棉麻材質內褲、共用浴/澡盆、在大便后由后向前擦拭肛門等列為不良生活衛生習慣。A組中存在生活衛生習慣不良的患兒較B組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對兩組患兒同住的女性家庭成員近期有無外陰陰道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A組患兒家庭成員中近期有過或正在治療外陰陰道感染者顯著多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生活習慣及家庭成員外陰陰道感染情況調查結果(例/%)
由于嬰幼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其外陰陰道容易發生炎癥[1],主要歸結于:首先,因幼兒外陰尚未完全發育完善,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細菌容易侵入;其次,嬰幼兒陰道環境與成人不同,陰道pH在6.0~8.0,乳桿菌未成為優勢菌,陰道抵抗力差,易受其它細菌感染,同時因幼兒衛生習慣不良,外陰不潔、尿液及糞便污染、外陰損傷等,均可引起炎癥;此外,通過患病成人的手、衣物、毛巾、浴盆等間接傳播亦可導致嬰幼兒感染。
雖然女童正常菌群的特性目前仍未得到很好的定義,但Bumbuliene Z等[5]比較了有和無外陰陰道炎的青春期前女童的陰道分泌物培養結果發現,健康女童中混合培養不超過兩種細菌,陰道炎患者中至少有1種病原體大量分離,病原體多為化膿性鏈球菌、志賀桿菌、淋球菌、沙眼衣原體、蟯蟲等因素引起,而白念珠菌、陰道毛滴蟲感染機會較少[1,5-7]。彭剛等[8]對4048例不足18歲女童生殖器官炎癥臨床特點進行總結分析發現,其感染及疾病分布有一定的年齡特點:1~6歲女童主要為非特異性外陰炎、細菌性外陰陰道炎和細菌性陰道病。本研究顯示,A組患兒分離的陰道菌群除卻念珠菌、大腸桿菌感染外,球菌等其余菌種分離率與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外陰陰道感染的幼齡女童其主要病原菌以細菌為主,且受外界影響較大,如交叉感染、糞便污染等。
而在幼齡女童外陰陰道感染的誘因方面,張桃玲等[9]對60例幼女外陰陰道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幼女外陰陰道感染主要發病誘因為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占75.0%)和不潔的公共衛生環境(占15.0%)。高成珍等[10]隨機抽取1500例1~36月齡的幼女調查顯示,采用正確的外陰清潔方式可明顯降低外陰陰道感染發生率。因此,不良的衛生環境,包括患兒母親或保育員的手、毛巾、衣物、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均可能導致感染[11];同時,家長衛生保健意識的淡薄也是幼女外陰陰道感染的其中一個重要病因。李群等[12]通過83例10歲以下女童生殖器感染性疾病的回顧性分析,總結加強女童衛生護理及性知識教育,加強家長的衛生護理知識,加強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加強普法教育會大大減少女童生殖器感染疾病的發生。本研究中存在感染的患兒念珠菌檢出率高達38.7%,而無感染癥狀的小兒檢出率僅1.9%;而同時針對這部分患兒衛生習慣及家庭成員調查后即可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患兒與其家長衛生健康觀念不足、家庭成員存在交叉感染,亦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在女童的衛生習慣及加強家長衛生保健意識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女童外陰、陰道抵抗力雖不如成人強,但仍有其天然的保護屏障,幫助幼齡女童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糾正不良習慣,可最大限度避免間接感染、交叉感染。同時,建議女童貼身衣物盡量以全棉材質為主或透氣良好的棉麻材質,而已經能夠獨立穩定行走甚至下地跑的女童盡量不穿開檔褲。作為家長,應從小充分引導幼齡女童養成在大便后擦拭應從前至后的好習慣,對于已經有較強認知能力的女童還要注意養成每天清洗外陰及更換內褲,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好習慣。而作為醫務人員,可聯合當地婦女兒童或居委加大衛生宣傳教育力度,普遍提高家長、托幼人員及女童自身的衛生健康知識,增強保健意識,正確地引導女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如小陰唇粘連、處女膜閉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