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鏡霖 聶琳甡 徐一笑 李雪蕾 戴新振
(河北金融學院)
近年來,數字經濟作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各行各業中智能化與信息化的需求不斷攀升,李長江(2017)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主要以數字技術方式進行生產的經濟形態,他認為數字技術是一種具有強互補性和外部性的通用目的技術,其能夠通過自身不斷革同時改造各行業的現有技術。數字技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變量,它的與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支持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新型力量,也農村金融發展與創新的新機遇。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數字中國成為重要的戰略決策。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運用數字技術并將其優勢在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特點為周期長、季節性強,這就導致農業生產存在資金需求存在突發性、周轉速度慢,陸岷峰(2021)認為鄉村市場中融資需求主體的數量大,而鄉村經濟振興的關鍵在于這些主體需求的滿足度,單一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不能匹配相應的需求。而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存在關聯度,通過探究金融與河北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利用數字技術的手段解決“三農”領域發展的難點,這對于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金融合理的發展,優化的農村金融結構以及促進經濟發展、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2008 年至2019 年河北省第一產業產值的先下降后又增長,截至2019 年底第一產業產值為3518.4 億元,2010-2019年河北省第一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量為104.53 億元。2010-2018 年河北省第一產業產值對河北省GDP 的貢獻率保持在4.70%至6.70%范圍內,但在2019 年第一產業貢獻率降低至2.60%,這說明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河北省的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河北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是,在三大產業中,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數字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加速了二、三產業所需技術的革新,另一方面也響應了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加快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進程。
河北省農村從業人員人數變化基本為下降趨勢,截至2019 年末降低為1681 萬人。2019 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7373.1 元,10 年間河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斷上升。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存在著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問題,使得其與城鎮存在較大差距,最突出的即為經濟差距。數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為農村帶來了先進的數字技術,使得農村地區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率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帶來了創業、就業的機會,農村居民收入增加且更加穩定。
河北省的金融系統穩步落實推進鄉村戰略,從政策、產品、模式以及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正逐步構建政策與商業合作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使各類金融機構相互補充,共同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業發展銀行河北省分行將鄉村振興的戰略聚焦在“三農”問題上,重點扶持高新農業科技孵化園產業項目和技術創新型現代化農業智慧節水灌溉項目,為這些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對全省鄉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除此以外,河北省的國有銀行不斷深化“三農”金融創新與改革,在信貸方面加大度“三農”和縣城的投放,為企業提供所需資金。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這使得農村信用社系統向著資本充足、治理完善、服務高效的發展方向持續邁進。縣及縣以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保險,與政府一起探索出“政保聯辦”模式。
2012 年11 月開始提出互聯網+之后,我國數字經濟開始走入成熟時期,使得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并且推動一些產業的轉型和發展,2015 年數字經濟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系統進入變革與創新,數字經濟與農村金融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農村經濟發展得更多新模式和新業態,進一步助力農村經濟的發展。從2013 年至2017年五年間,河北省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額呈大幅度上升趨勢。目前農村居民的貸款需求以小額貸款為主,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斷結合為農民帶來新的經濟市場,最具有代表性的為電子商務,農民利用數字經濟的優勢,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發展農村的電子商務,這也使得農村居民轉賬的頻率變高,正是農村個體經營對于金融需求的體現。
我國對于“三農”問題一直保持著高度重視,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將數字技術與金融相結合,這將帶來農村金融革命性的變革,成為金融服務“三農”新的發展點,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馬小美(2017)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研究了山西省農村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情況,2000-2014 年中,前十年主要是農村金融規模影響農村經濟增長,后十年農村金融效率影響農村經濟增長。趙洪丹等(2019)從金融支持中的金融規模,金融市場結構和金融運行效率等方面研究得出,農村金融規模擴大、金融結構調整和金融運行效率提升均能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除此之外,農村金融創新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正向作用。可以發現諸多學者一般選擇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密度等指標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助推力,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本身對于資金的需求非常大,同時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也使得農村資金需求的缺口進一步縮小。
本文使用2008 年至2019 年十二年間河北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相關數據,運用灰色關聯分析的實證方法,以河北省為研究對象,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明晰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金融各項指標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程度和效果。因此本選取農村金融規模、農村金融效率、農村金融結構、農村金融創新和農村金融密度五個指標,對河北省農村金融的發展規模、發展結構、發展效率、創新水平、密度以及河北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行量化分析,詳見表1。

表1 河北省農村金融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本文在計算關聯系數時,采用初值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選取0.5 作為分辨系數。由表2 為計算出的關聯系數矩陣可得,農村金融的規模指標、結構指標以及效率指標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影響效果顯著。其中,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的相關系數為0.81,其次是農村金融密度指標,而農村金融發展結構與效率指標對于農村經濟影響程度相對于規模指標較高。近年來,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與數字經濟不斷結合,農村金融的發展規模顯著擴大,農村與數字的結合使得農村金融不斷向著數智鄉村發展,數字經濟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助燃劑,從而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表2 關聯系數矩陣
農村金融的發展規模顯著擴大,鄉村與數字的結合使得農村金融不斷向著數智鄉村發展。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有效地利用數字技術,能夠有效緩解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業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平衡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收益性與公益性的矛盾,從而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服務覆蓋范圍。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占涉農貸款比例不斷提高,說明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村基礎設施在完善與發展,通過設施的逐步數字化和智能化將帶動更多的農村金融機構有意向將貸款用于扶助鄉村,更多的農村居民和企業有融資的渠道,滿足農村的信貸需求。從長遠來看,農村貸款投放力度的上升,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直接用于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金的外流,并且在規范、合法的金融機構進行信貸業務的辦理也保障了農村人民的利益。
在當前的河北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著服務農村作用占主要成分的仍是農村信用社。盡管農村信用社與傳統的大型以及城市商業銀行相比,資金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但是憑借其在農村扎根多年,服務農村多年,群眾基礎深厚,客戶黏度和信任度,相較于商業銀行而言有著巨大優勢。提高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意識,改變其傳統的服務方式,與數字經濟相結合,推出農村信用社的相關APP,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傳統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的金融業務收益較低,因此積極性不高,但是也應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政府的扶持下,在關鍵的地點設立網點,爭取一個網點能夠最大程度上覆蓋周圍村鎮,精簡網點數量,提供金融服務效率。
傳統大型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相比的不足之處是在農村的覆蓋面較小,網點數量有限。大型商業銀行在農村的金融業務收益較低,因此積極性不高,但是也應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政府的扶持下,在關鍵的地點設立網點,爭取一個網點能夠最大程度上覆蓋周圍村鎮,精簡網點數量,提供金融服務效率。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用數字手段助力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借此開展業務,提高存貸款的效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當前,國家的政策也在向農村金融傾斜,農村經濟的轉型離不開大型商業銀行的支持。農村金融的市場也十分廣闊,目前的競爭壓力的很小,商業銀行可以借此機會介入農村金融市場,搶占先機。
要豐富河北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和組織的種類,在符合風險控制的情況下,符合農村金融企業管制的情況下進行,把握好對設立農村金融機構或者組織的門檻限制。要積極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健康有序發展,對其經濟運作進行有效監督,對其經營形式進行靈活把控,比如可以是信用互助社的形式,對于部分城市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來說,在農村設立網點成本較高的話,可以效仿直銷銀行的運作模式,利用數字經濟的方式,采用線上的模式進行業務開展。通過這種多元化的經營,令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各個層次的機構進行相互補充,滿足農村不同層次金融服務需求。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至今河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數量已經達到329 家,并且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這種新型的機構對于農村的最大意義在于緩解了農村當地資金的需求,便于農村居民對資金的使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順應我國發展狀況和符合農村發展實際的產物,因此更要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設計和推出符合當地實際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優勢還在于其擁有較大的客戶基礎和信息,可以根據農村居民所需進行服務,所以服務上也更加靈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將對河北省“三農”方面有重要作用,對鄉村振興戰略也有重要意義,為河北省農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除了依靠政策扶持之外,根本的動力還是在于農村自身的發展。只有讓農村向著生產規模化發展,才能進一步擴大農村的生產力,讓國內的資金看到投資價值,大量的資金才能流向農村,涌向農業,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應當以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特點來對農村農業發展的融資進行分析。金融機構也可以從保險的角度出發,推出相關的農業保險,政府也參與進來進行幫扶,農民積極參保,三者共同努力,規避因極端天氣或者人為不可控因素所引起的風險,降低這些風險所產生的財產損失。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個重要問題就是過于分散,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難以緊密聯系,農業生產在整個產業鏈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通過農村金融創新,將農業生產的上下游產業緊密結合,讓在同一條產業鏈上的企業和農資公司的羈絆更加牢固,將農業科技的產業鏈在運行過程中更加順暢。大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基金,農產品期貨等金融工具來為農業產業化進行融資,并且利用這些工具分散融資風險。所籌集到的資金也可以用于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工具研發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政府對于涉農的大型金融機構在政策上進行扶持,刺激大型金融機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