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為了實現到2022年底,北京市朝陽區在34 項指標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力爭滿分的目標,近兩年來,朝陽區按照“創森”各項指標,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全區一盤棋,高點定位,科學推動“創森”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高位推動
跑出“創森”加速度
清脆的蟬鳴聲不絕于耳,象征吉祥的戴勝鳥展翅林間,橙色的松果菊、粉色的繡球花爭相開放……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溫榆河公園朝陽段一期項目,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令人頓感視野開闊、心曠神怡。
北京溫榆河公園是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批復后首都重點打造的大尺度生態綠色空間,是城市東北部地區重要的防洪通道和生態走廊。作為首都大尺度綠化的一張“金名片”,溫榆河公園建設工作得到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約2 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朝陽示范區體現了大尺度綠化的“朝陽速度”,成為京城最大“綠肺”樣板園。
立足總規對區域發展定位的要求,朝陽區注重長遠規劃,注重結合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注重統籌分區規劃、“十四五”規劃、新一輪百萬畝造林任務、留白增綠等重點工作,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砥礪深耕大尺度綠化工作,完善綠色空間結構,加強各類型、各區域生態空間聯系,推動形成以森林為主體、河流為脈絡、農田湖泊為點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
提高綠色發展的質量,不能簡單滿足于見綠見水,還要讓綠色發展更有活力。近年來,朝陽區綠化事業發展經歷了綠起來、美起來、用起來、串起來四個階段,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目前,全區已建成城市綠地面積16080.4 公頃、公園綠地面積6399.8 公頃,均居全市第一。
“兩環六楔”綠意濃
“五河十園”景色美
近年來,朝陽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對標北京城市總規,牢固樹立“全區一盤棋”的思路,加快推進百萬畝造林任務。在“十三五”期間初步形成的以“兩環六楔、五河十園”為支撐的朝陽綠化工作的核心布局,在“創森”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充實與完善。
所謂“兩環”,即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一道綠隔地區和二道綠隔地區是首都發展戰略給朝陽區留下的寶貴財富,兩者相加面積達289.5 平方公里,其中規劃綠地面積達169.48 平方公里,相當于48 個圓明園。在朝陽區的布局中,一道綠隔地區將加速城市公園環建設,突出集中連片、互連互通,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二道綠隔地區將加大郊野公園建設力度,突出大尺度綠化特色,全面提升生態保護功能。
所謂“六楔”,即區域內六條楔形綠色廊道。如果從空中俯瞰,可以清晰看出,這六條楔形廊道是朝陽區最引人注目的六條綠色廊道,也是朝陽區大尺度增綠的最堅實的承載、最重要的成果。
所謂“五河”,即流經朝陽區域的清河、溫榆河、壩河、通惠河、蕭太后河。綠水還需青山伴,近幾年來,朝陽區持續在這五條河兩岸造林描綠,成為“水清、岸綠、景美、蘊深”的真實寫照。
所謂“十園”,即朝陽區域內現有或規劃在建的十處公園,包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朝陽公園、平房森林公園、朝南萬畝森林公園、溫榆河公園、黑橋創藝公園、東郊森林公園、金盞森林公園、金田公園、黑莊戶農業生態公園。這十處公園各有特色,是朝陽綠色地圖上濃墨重彩的畫卷。
綠道建設
串起市民幸福生活
北京市“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設健康舒適的綠道網絡,突出以綠串城、綠城一體,讓綠色流動起來。
朝陽區先行先試,同步推進綠道連通、水系連通、慢行系統建設,力爭打造綠、水、路“三網”融合的示范工程。
按照《朝陽區綠道體系規劃(2020年—2035年)》,全區規劃綠道總長度415 公里。“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先行啟動了北部綠道的規劃建設,北起溫榆河公園一期,南至紅領巾公園,西至奧森公園,東至朗園Station,整體呈“一線串六環”結構,總長約130.8 公里。
綠樹蔭濃,曲徑通幽。目前,朝陽區北部綠道的9.5公里示范段已基本落成。北起安立路與清河交界,南至望和公園北園,市民可穿行于綠蔭間,一逛到底。自綠道開放以來,這里已經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之一,與單車一起擺個酷炫的造形,再發個朋友圈,即將開始的綠道騎行瞬間便充滿了儀式感。
自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朝陽區已高質量建成綠道及健身步道225.5 公里,實現林木綠化率31.96%,城市綠化覆蓋率48.0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54 平方米,完成創森工作的各項指標,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和諧宜居國際化城區打下堅實的生態基礎。一系列數據的背后,是朝陽全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生動寫照。
打造“公園里的城區”
讓幸福觸手可及
2021年6月,朝陽區開始探索公園開放新模式,2021年10月確定以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和慶豐公園為試點,2022年6月開始,拆除大門圍欄,著力提升門區周邊景觀,探索創建公園開放管理的新模式,精心打造“公園里的城區”。
這是朝陽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公園城市”發展理念的新舉措。
2022年全面推進52 處城區范圍內公園開放工作,市民一天24 小時都能入園,不論是晨起跑步,還是夜晚遛彎,都不會有時間上的限制了。公園開放后,曾經界限分明的公園與城市景觀將融為一體,市民更加親近自然,能更為舒適、便捷地享受大尺度綠化成果,切實增進了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
防疫“創森”兩手抓
植綠護綠不停歇
近年來,朝陽區積極帶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不斷推進朝陽區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高質量高標準完成2015年、2017年、2021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義務植樹活動,圓滿完成中央軍委、全國政協和駐京大單位、外交部駐華使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重大植樹活動的服務保障工作,充分展現朝陽良好形象,體現朝陽大區擔當。
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朝陽區減少了大型群眾性線下義務植樹活動,但植樹增綠的進程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自“創森”工作啟動以來,朝陽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植樹增綠,通過組織“創森”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公園等系列活動,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宣傳“創森”工作,向市民傳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綠色理念,多種形式實現綠色生態建設全年化、多元化、常態化。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首都市民參與綠化美化建設的熱情日益高漲。
每年帶領全家人,在家門口的“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認養幾棵樹,已成為望京地區居民李女士的家庭樂事?!皬暮⒆? 歲開始,已經堅持三年了,我希望這些樹能伴隨著孩子一起成長,讓他從小就有愛綠護綠的意識。”
在朝陽,通過建立、完善“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方式已經由傳統實體盡責轉變為“互聯網+義務植樹”多種方式;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已經從完成植樹任務轉變為融入首都市民生活的自覺行動。
春季栽植、夏季修剪、秋季養護、冬季防寒。在望和公園,市民不僅可以在一年四季體驗形式多樣的全民義務植樹盡責活動,盡責完成后還可以領取電子版《首都全民義務植樹盡責證書》,市民參與義務植樹的體驗感和榮譽感也因此得到進一步增進。
全民參與
共享幸福家園
“朝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我支持、我參與、我奉獻。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共建宜居城市,共享幸福家園”。這是2022年7月在朝陽“創森”走進街鄉的宣傳活動中,志愿者們向廣大社區居民發出的倡議。與此同時,朝陽區還通過園藝驛站、生態科普課堂、“朝陽創森”公眾號發布森林城市線上征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朝陽群眾中掀起了“創森”熱潮。
全域增綠
樂享綠色紅利
家住六里屯街道的馬女士每天早上都會推著輪椅,陪腿腳不便的父親去家附近的朝陽公園遛彎兒。“以前這里是收費的,門票5 塊,一個月下來,也是筆不小的花銷。老人節省慣了,花錢總覺得心疼,經常說‘在樓下轉轉得了,別進公園了’。自從朝陽公園免費開放后,我們每天都來,有時一天兩次,老爸特別開心!”
為助力朝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最大限度地讓公眾享受森林城市建設成果,在區國資委和朝陽公園的積極配合下,朝陽公園于2021年2月11日起,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標志著朝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又一項指標達標,也標志著朝陽區區屬公園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
與此同時,通過不斷完善大中小微互補、覆蓋全區、使用便捷、內涵豐富的公園綠地系統,朝陽區在構建以大中型公園為空間龍骨的基礎上,有效釋放綠色空間活力,高質量推進身邊增綠,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城市“口袋公園”和社區“微公園”。已經建成的匯星苑、華茂綠線等城市森林,極大豐富了城區公園的類型和功能;CBD 城市森林、太陽宮小公園等小微公園,為用地緊張的中心城區增加了較大尺度的生態空間和游憩活動空間。
朝陽區還積極響應市民需求,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推進四得、黃渠等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滿足居民群眾“全齡、全時、全域、全季”的多元服務需求,朝陽群眾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與自豪感不斷提升。
新冠疫情暴發兩年多來,朝陽區的造林綠化、公園建設等項目不僅沒有停下腳步,而且還加大了力度,提升了品質。朝陽區的綠化建設大到規劃布局,小到設施配置,越來越人性化、科學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2年是朝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沖刺之年,朝陽區廣大干部群眾將繼續以大尺度綠色空間建設為抓手,在首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文化創新引領區、國際交往中心區、綠色宜居標桿區的建設道路上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