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野,叢德毓,董 娜,施聰聰,趙家君,張紅石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失眠是比較常見的睡眠障礙,病程較緩且長,近半數可以持續十年以上[1],同時普遍發病,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常常是心血管、腦血管以及內分泌類疾病的誘導因素,給社會工作和家庭生活帶來不便和困擾。國際睡眠醫學指南對于失眠癥的診療論述雖然較全面,但是較少關注中醫物理療法的相關內容,尤其目前關于推拿治療失眠癥的機制研究不足,難以作為證據支撐其有效性。而對于腦腸肽與失眠關系的研究,則有可能成為闡釋推拿治療失眠的發病機制突破點。
P物質(substance p,SP)是激素肽家族的其中一種,是以激素的形式廣泛分布于消化系統中,并且以神經遞質的形式分布于中樞系統,類屬于腦腸肽。有研究表明在大鼠側腦室注射SP,可以增加睡眠時間,屬于中樞性促眠物質[2]。在胃腸運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有研究表明SP可引起胃腸道平滑肌收縮[3],SP是一種參與腦腸互動系統的神經肽。且在杏仁核、導水管周圍灰質以及下丘腦等負責調節情緒的腦區分布較豐富,同時在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胞體及神經纖維上有較高表達[4]。是一種存在于中樞性的促促進睡眠的物質,但必須通過睡眠中樞介導[5]。所以腹部推拿是可能通過促進胃腸道活動,影響SP等物質分泌,并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睡眠的調控。
振腹環揉法是基于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的“通經調臟”理論發展而來的一種推拿手法,以腹治腦,以腸調神為目的,通過對腹部的振動和環揉治療相關疾病[6]。振腹環揉法治療失眠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療效顯著。所以試通過分析振腹環揉法推拿對于PCPA失眠大鼠模型的不同取材和不同治療時間的SP含量差異,探討SP與振腹環揉法之間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取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購自長春市億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許可證號:SCXK(吉)-2015-0005),隨機分為4組,每組12只,空白組不造模不治療,模型組PCPA法造模后不干預;推拿組PCPA法造模通過振腹環揉推拿干預10 d,藥物組PCPA法造模后給予歸脾丸灌胃10 d。
1.2 主要儀器和試劑 D-4-綠本丙氨酸(麥克林CSA:7424-00-2);戊巴比妥鈉(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碳酸氫鈉(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阿拉伯樹膠粉(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津Q/HG NK 204-2000)大鼠SP酶聯免疫試劑盒(48T,血清、血漿,南京建成);大鼠SP酶聯免疫試劑盒(96T,組織勻漿,南京建成);組織勻漿器(塞維爾);低溫高速離心機(Versati M22R);酶標儀(SYNERGY)。
1.2.1 模型建立 PCPA失眠大鼠模型建立:用碳酸氫鈉和純水配成5%弱堿性溶液,將碳酸氫鈉溶液滴入到0.9%氯化鈉溶液中,制備成弱堿性的生理鹽水(溫度10℃~40℃為宜),調節pH為7~8之間備用,按400 mg/kg每只注射2 d的量稱取PCPA粉末,置于研缽中加入少許弱堿性生理鹽水研磨,并加10%阿拉伯膠繼續研磨,按1 mL/100 g在研磨好的PCPA中加入調節好PH值的溶液,定容而成 PCPA混濁液,用超聲機超聲15min。進行大鼠腹腔注射,連續注射2 d。空白組腹腔注射同體積的生理鹽水。
1.3 行為學觀察 失眠模型成功判定:為了觀察大鼠失眠程度,在首次注射后36 h,采用戊巴比妥鈉翻正實驗對PCPA失眠大鼠模型進行評價,按50 mg/mL的比例將戊巴比妥鈉溶于生理鹽水中備用,給予每只大鼠劑量為35 mg/kg的戊巴比妥鈉,然后記錄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時間[7],以及大鼠睡眠持續時間。將空白組與模型組進行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則證明模型成功。
1.4 自發活動試驗 主要是根據大鼠舉爪行為活動程度觀察大鼠神經興奮程度,在試驗前將大鼠分別在的各自鼠籠中適應3 min,保持環境穩定,然后開始記錄大鼠在2 min之內的前肢舉爪離地次數作為活動指標。分別在造模前、造模后、末次治療后1 h進行測試。
1.5 干預方法
1.5.1 空白組 給予正常飲水和食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不予以任何干預治療,進行實驗室檢測。
1.5.2 模型組 造模后,每天將實驗大鼠置于束縛鼠板仰臥位1次,不予振腹環揉法推拿,12 min后解開束縛,每天1次,連續操作10 d。
1.5.3 推拿組 采用“振腹法”和“環揉法”進行腹部推拿。在腹部加以震動和環揉的兩個連續手法,采用振動頻率一致、重量統一的穴位震動按摩儀對大鼠進行腹部推拿,穴位震動按摩儀頭端直立于大鼠腹部中脘穴周圍 2×2 cm部位操作,每次震動2 min,然后向下僅依靠按摩儀的重力順時針環揉 15 圈(2 min),兩種方法交替操作3次,共12 min,每只大鼠每天干預1次,連續治療10 d。
1.5.4 藥物組 造模成功后按照人∶大鼠=1∶30的比例,將藥物劑量按照體重轉化為毫升數,灌服人參歸脾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國藥準字Z11020104),每日1次,連續灌胃10 d。
1.6 觀察指標 觀察干預前后大鼠睡眠狀態,ELISA法檢測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的含量。干預5 d后上午10點對各組前6只大鼠取材,治療10 d后上午10點剩余大鼠取材。從大鼠腹主動脈取出血液樣本,用3000 rpm離心機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分裝備用。取血后將下丘腦和小腸組織從大鼠體內取出,迅速液氮冷凍,保存在-80℃冰箱中,用量按比1 g∶9 mL的比例,加入9倍體積的磷酸鹽緩沖液(pH7.4)使用勻漿機將標本充分勻漿,以3000 rpm離心機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備用。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2.1 建模后結果 48只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每組12只,造模后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分別與空白組比較翻正反射消失時間,皆有所延長(P<0.01);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3組造模后翻正反射消失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造模后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分別與空白組比較翻正反射消失時間,皆有所縮短(P<0.01);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3組造模后翻正反射消失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PCPA失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可以進行實驗。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造模前后翻正反射消失時間比較
2.2 干預后結果 造模后各組大鼠具有腹部糞便堆積現象,模型組出現斑禿現象。治療后推拿組與藥物組大鼠睡眠狀態均改善,睡眠時間延長廝斗現象減少,脫發程度明顯小于模型組,腹部推拿過程中大鼠會有較多大便排出。觀察自發舉爪次數結果顯示,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明顯舉爪次數多,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推拿組與模型組比較舉爪次數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舉爪次數也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2。通過ELISA實驗檢測治療5 d和治療10 d各組大鼠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濃度。下丘腦SP含量第5 d與第10 d比較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血清SP含量均升高,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0 d后,推拿組和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SP含量上升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大鼠血清SP含量第5 d與第10 d比較,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血清含量均顯著增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第10 d后,推拿組和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SP含量上升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CPA失眠大鼠小腸SP含量第5 d和第10 d比較,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小腸SP含量增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第10 d后,推拿組SP含量上升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圖3。

圖2 大鼠自發舉爪次數

圖3 干預5 d和10 d大鼠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含量水平(n=6)
失眠亦稱“不寐”,中醫學多分為心脾兩虛、肝郁化火、心腎不交、痰熱擾神、陰虛火旺等證型。目前現代醫學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逐漸深入,很多關于失眠腦腸互動的研究被報道,而神經肽類物質的不斷發現為腦腸互動的機制增加了證據,例如食欲肽、膽囊收縮素、神經肽S、神經肽Y、β-內啡肽、腦啡肽[8]、神經肽Y[9]、血管活性肽[10]等,其中腦腸肽[11]被證明與失眠相關,這類物質不僅存在和常產生于腦內,在胃腸道也有大量存在,發揮調節腦腸互動作用,不僅能調節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也能調節睡眠,這與中醫學“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理論有相關之處,p物質[6]亦為其中重要的一種。
《靈樞經》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腹部分布有諸多經脈,且腹下有諸多臟器,與全身機能密切相關,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經過傳承實踐,據此提出“以腹治腦,以腸調神”的治療思想。振腹環揉法則是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應用,治療失眠療效果明顯。在此臨床有效性研究基礎之上,腦-腸軸互動理論的研究為之提供了切實的理論依據,由于腦腸肽的發現,腦和胃腸的功能相關更加明確[12]。研究發現,多種腦腸多肽類物質與其調控睡眠的功能密切相關,P物質(substance p,SP)則是之一,SP是感覺神經肽,在調控干細胞分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系統中都有分布[13],能夠調節腦組織中多種物質的表達水平,在中樞神經系統通過興奮下丘腦阜外測試前區神經元促進睡眠[14],在胃腸系統中以激素的形式存在,主要起促進胃腸運動的作用[15]。用組間t檢驗比較空白組大鼠5 d和10 d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含量,得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比較模型組、推拿組、藥物組10 d后含量皆高于干預5 d后含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鼠血清、下丘腦、小腸10 d后SP含量,推拿組皆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藥物組雖都有所升高,但是升高程度相對推拿組略低。所以通過實驗說明振腹環揉法可以上調PCPA失眠大鼠血清、下丘腦、小腸中SP含量。此外通過行為學結果觀察,造模后各組大鼠具有腹部糞便堆積現象,模型組出現斑禿現象。在治療后推拿組與藥物組大鼠睡眠狀態均改善,睡眠時間延長廝斗現象減少,脫發程度明顯小于模型組,腹部推拿過程中大鼠會有較多大便排出。觀察自發舉爪次數結果顯示,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明顯舉爪次數多(P<0.01);推拿組與模型組比較舉爪次數明顯減少,(P<0.01);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舉爪次數也減少(P<0.05)。說明模型組比空白更易興奮,通過推拿治療后神經興奮性明顯減輕,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也有所減輕,從而證明振腹環揉法能夠改善大鼠失眠癥狀。
本實驗通過對比5、10 d后各組大鼠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濃度,總結不同部位、不同治療時間的SP變化差異,結果顯示治療10 d后推拿組和藥物組對下丘腦、血清內SP的影響皆較治療10 d后更顯著,推拿組和藥物組呈大致一樣趨勢。推拿和藥物組都能改善大鼠下丘腦、血清、小腸中SP濃度,而推拿組干預10 d后對小腸內SP的影響要比藥物組更顯著。說明無論是腹部推拿或歸脾丸藥物治療,治療10 d的影響皆比治療5 d的影響更明顯,行為學結果表現與SP變化趨勢相對一致。總之振腹環揉法可以上調PCPA失眠大鼠血清、下丘腦、小腸中SP含量并且能夠改善大鼠失眠癥狀。然而本實驗收到樣本量和試驗條件的限制,仍需要設置更為精細的時間節點來觀察不同時段的SP含量變化,并且在未來實驗條件允許情況下或將采用pcr或蛋白組學的檢測方法來明確闡釋和驗證這一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