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 宇
懷著深深的敬意,終于開始起筆寫這篇教學總結與反思。而之所以說“終于起筆”,是因為李民老師的教學法體系呈多維立體狀,就像科幻片里經常出現的鏡頭——雙手在空中把這個“立體多維圖”拉開放大,能進入到任何點,繼而可以再無限放大……點、線、面之間又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面對如此龐大而精深的教學法體系,實在是怕提筆一寫僅僅是復述老師的觀點……在用李老師的教學法體系實踐了一年半以后,終于找到了“線頭”,那就是從我所教學生的彈奏反饋來進行階段性總結與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篇教學總結就此開啟。
教學時間段: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一年半)。
教學對象:21名學生,其中零基礎啟蒙的有15名,包括最小的四歲半1名、五歲至五歲半有7名、六歲至六歲半有6名、八歲半1名。
“彈得好才會有興趣”是李老師讓我最先醍醐灌頂的核心理念之一。這看似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一句話,著實讓我這一類老師走了不少彎路。站在老師的角度理解,就是要把好質量關,不能因為客觀原因妥協教學質量,一旦質量關失守,那一切就像決堤的大壩,無可挽回。
李老師的教學體系旨在把這些“質量關卡”一個個夯實牢固。教學方式可以循循善誘、親切耐心,但是心里一定要對學生的能力、進度清如明鏡,這樣理念一致的家長才能更好地與老師通力合作。
說回到“彈好聽”這件事上,在沒有建立清晰的教學框架之前,課堂的教學總是太過微觀,內心對于學生彈奏作品的把握(無論大小)都不夠清晰,只是覺得學生彈到哪一步了,便在哪一個層級修修補補;而跟隨李老師學習體系的教學理論后,對于樂曲的宏觀把控有了更全面的視角,并且隨著經驗和眼界的不斷積累,這些視角會更清晰、細化。這樣,不管學生對于某個作品彈到什么程度,“彈好聽”這個要求都變得清晰、鮮活了起來。
而李老師的理論體系從鋼琴演奏技巧、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層層深入,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和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后,步驟清晰而又靈活應變地引導學生獲得能力,把樂曲彈好聽,由此給了我們一個擲地有聲的結論和目標:彈得好才會有興趣!
提到“立志”這個詞,讓我想起讓人臉紅的過往:既然家長希望孩子開心,只需要上課哄好孩子就行,也不用考級、比賽,每周上一節課——那便根據家長要求教學,但這樣做的代價是無形且非常慘痛的——因為一個鋼琴教師的心理已經破防,就算自認為每節課都在認真上,但是一個對教學質量沒有要求的老師就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老師。長此以往會被這個職業淘汰,并且是自己淘汰自己,因為沒有要求地教,一切都會垮掉。
盡管初衷是希望學生不要留下童年陰影,感受音樂的美,慢慢地就愛上鋼琴、學會自然而然地練琴,但現在想想真的是大錯特錯。
因此“立志”二字放在此也就不突兀了。在跟隨李老師系統學習教學法之時,正是想重拾起教學信心之時,自從跟李老師學習鋼琴教學法后,感覺進入了新世界,正是因為有如此浩瀚的鋼琴文獻、有無限地對聲音的追求,才會不斷地琢磨研究、探究真正趣味所在。自此,開啟了李老師提出的對教師素質“12字方針”的不斷追求:能彈、會聽、善讀、好問、常思、守正,立志成為一名越來越優秀的老師。
優優同學今年參加了李民老師作評委會主席的展演并獲得二等獎,展演的評比方向與李老師一直以來的理念方向一致“把鋼琴彈好聽”。優優比賽時已經學習70節課(每節課30分鐘)。在一次次表演中,優優同學進步很大。
這是李老師的理論對我的認知產生顛覆性改變的地方。很多看似“基礎性”“常識性”的話題,往往容易形成盲區。
意識到這一點后,在教學內容上就有了明確的指向:我們要彈琴給觀眾聽,是分享和表達音樂。這樣所有的技巧都更容易帶上表情、融入表情。比如悠悠同學在上第二次鋼琴課的時候,45分鐘的課堂,不僅總結了第一節課學的“手姿”心得,還聲情并茂地把課堂上引入的故事往下即興續編了至少有10分鐘,因此,當引導悠悠彈鋼琴就像講故事給別人聽的時候,她練琴就更容易有情境、有意思。
在教學形式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課堂結束時加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以表演的狀態視奏新曲子(樂曲有時是獨奏作品、有時是師生四手聯彈,樂曲難度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或者以表演的狀態背譜彈奏回課的曲子。
我們對于孩子的演奏總是過分強調“要完美”,導致很多孩子總是在家彈,頂多彈給老師聽。其實,有時候問學生:這首曲子你愿意表演了嗎?很多情況下,孩子們比我們想象中自信:當然可以!表演過程中就算有停頓也大膽往后彈。表演結束后完美不完美、哪里需要再練練學生心里很清楚,年紀再小點兒的如果不清楚可以一起回顧總結。這樣,“表演”的門檻就沒那么高了,學生可以從表演中獲得自信,并且激勵自己下一次一定要更好。
一諾同學,5歲多開始學琴,媽媽當時很顧慮這么小能不能學,但一諾同學很喜歡鋼琴,加之能夠很好地配合課堂,就開始了鋼琴之旅。但令媽媽比較頭疼的是一諾不喜歡練琴,好在一諾媽媽很有耐心,不追求進度。一諾的優點是非常喜歡音樂,對音樂有非常高的審美標準,從邁克爾·杰克遜到迪士尼影片的主題曲都如數家珍。平時媽媽播放音樂特別多(會跟著音樂一起感受,甚至編創動作),一諾內心有非常穩定的拍感,平時唱譜的音準也非常棒。她會跟媽媽分享: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和冬奧會主題曲《雪花》哪個更好聽?媽媽說,一諾在學琴路上思考了很久,終于得出結論:更喜歡《我和你》。
實踐證明,孩子們很喜歡師生四手聯彈的部分,表演的興趣大幅提升,有了老師的伴奏,彈奏信心也明顯增強;同時,對于啟蒙和基礎階段的學生,老師穩定的伴奏律動也有利于夯實學生內心的穩定拍感,以及提升學生對于和聲聽覺的直觀感受。
由此,還衍生出了“Mini音樂會”:當堂課結束,表演三首或三首以上近期學的曲子,這樣不僅讓孩子每一個時間段都有能拿得出手的樂曲,還能更大程度地訓練背譜能力。
鑒于時起時伏的疫情需要停課,“在家練琴也要儀式感滿滿”系列活動也應運而生。這個活動旨在提高同學們的練琴積極性,讓家長也更易于把握練琴的“過程”;同時也讓同學們意識到學好一件樂器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我們不僅著眼于舞臺上自如發揮的表演狀態,也同樣看重練琴過程中,同學們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驚喜的是,同學們積極發揮自己的創意:有跟爸爸合作表演的、有自學樂曲表演的、有身著表演服正式走臺的、有試著蒙眼彈奏測試自己準確性的……通過同學們的練琴視頻,真心感嘆:創意無處不在,練琴本可以更有趣味。
玥玥同學從零基礎學習了60節課(每節45分鐘),幾乎每天都發視頻給我,每次上課媽媽也會很認真地記錄和理解,并且平時在陪伴玥玥練習時靜靜地坐在玥玥身旁,非常溫柔、堅定且耐心。
為了花式吸引同學們練琴,我還設置了“45分鐘挑戰”活動,同學們在規定的45分鐘時間內同時練同一首新樂曲,時間到,即刻挑戰完整表演。目前開展了三次。在第二次“45分鐘挑戰”過程中,同學們就發起了“熄燈”挑戰,而且挑戰完每個人都要求加演,一首接一首停不下來。雖然過程中有卡頓,但我們都“心照不宣”——回家再多練練,下次爭取更完整吧!
在表演中,學生經常能給我們驚喜。比如睿睿同學,5歲半開始學琴,學習了32節課(每節30分鐘)。睿睿在課堂上活潑好動,但基本能配合完成課堂,媽媽很喜歡鋼琴,雖然工作很忙,但是讓他學習鋼琴的決心很堅定,有一次我們還在中山音樂堂偶遇了來參加新年音樂會的睿睿,身著小西服的睿睿第一個帥氣出場,在第二個環節還跟媽媽合作了三首曲目。
芃芃也是偏內向,但自己喜歡音樂并且主動要求學習鋼琴的小同學。在新年音樂會時學習了30節課(每節45分鐘)。媽媽說,能說服芃芃穿上裙子表演、表演的時候能撫著鋼琴鞠躬、其中有一首曲子臨時要移高八度彈奏時也完成得很好……這些都是媽媽感到很驚喜的。
這一點也是李老師刷新我認知的一個核心點。李老師經常用體育運動員舉例子:原來鋼琴彈奏也是一門運動——以手指跑動為核心的運動。是運動,就有它的運動特征,比如它的訓練就需要有強度的保障。而以前思路上升不到這個層面的時候,總是覺得學生練少了,也說不出所以然,現在變得清晰了。比如舉辦學生音樂會,每個學生需要背譜演奏5首或5首以上的作品(2021年6月的音樂會到2022年2月的新年音樂會,總共舉辦了四次),這樣從一開始就訓練學生的背譜能力(完整性)、腦力、耐力,今后曲目慢慢變長了也不怕。
牛牛第一次參加音樂會時,已經學習32節課(每節45分鐘),他沒在我這里啟蒙,轉到我這里學習時把彈完三分之一的“599”重新開始鞏固學習。到新年音樂會時,牛牛已經學習64節課(每節45分鐘),當場音樂會還和媽媽四手聯彈了《豆豆龍》,最后頒獎環節彈了《星球大戰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
使用李老師的教學體系后,最明顯的變化之一便是教學用語的改變。而教學用語里最徹底改變的一個詞就是將“斷奏”改成“落奏”,一個字的改變背后反映的是一整套教學理念的改變。一旦在課堂上“落奏”的詞頻提高,就意在強調讓學生那段時間體會重量、找重量,重量貫通到指尖的感覺變弱了,需要反復強調、夯實。
“落奏”的奏法中,李老師總結了“五字經”:“提、落、站、松、聽。”“五字經”中的“落”有八個詞:肩沉、臂落、腕高、指低、垂落、勿停、貫通、緩沖。其中,“緩沖”一詞是與我們落奏、找重量的最終指向——“聲音”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彈奏的音質要飽滿,如果沒有“緩沖”,手腕緊張的話,聲音也會變得緊張、干澀。
以前關于“落奏”的教學,就停留在了“五字經”前面四個字——而呼之欲出、最重要的指向,第五個字“聽”卻忽視了——那前面所有的功夫都白費了。自此我在學生的日常教學中,也會經常提醒他們用耳朵“聽”:先學會區分哪種聲音是對的,進而區分出哪個聲音更好。
提起“好的聲音”這一點,不得不提“手形”。比如嘉銘同學,他也是零基礎學習,因為媽媽曾經學過鋼琴,所以在家陪練的時候,溝通過多次“手形”的話題。當時我就用李老師的理念多次解釋:彈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強調“靜止”地擺手形,那么真正彈奏的過程中聲音還是沒有通到指尖——彈出來的音質必然是虛的、不合格的。
而“動態”也是跟家長溝通講解時,時常用到的一個詞。除了幫助家長理解“手形”要放在動態語境中去理解,對手腕的把握也應該是“動態”的,比如李民老師推薦的《鋼琴天天練練》系列就非常實用,其中有很多全鍵盤理念的大跳等技巧,大量的曲目讓孩子感受靈活放松的手腕,找到與找重量結合起來彈奏的勁兒。如果一味地提醒學生:手腕要平穩,又容易進入手腕僵緊的誤區。
“動態”一詞揭示的不僅是一種具體技巧,更是一種理念: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需要我們持續磨煉教學經驗,才能為不同學生定制出更準確、針對性更強的教學指導。
自如彈奏,也是給學生指導中的高頻詞匯。在動態操作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達到自如彈奏的程度,是不能說把好質量關的。以前只是說“沒彈熟、要彈熟”,沒有上升到“動作技能的習得和熟練”這個層面,視角也是微觀的。而作為老師,當心中有一個操作的“完型”時,對學生彈奏的各個層面的規劃都是清晰且了然于心的,學生更容易從老師這里得到準確甚至精準的指導,從而少走錯路、彎路。
在李民老師鋼琴教學法的第三輯中(表現力)專門講解了數拍子的話題。李老師強調:節拍的“點”來自力度,非常清晰地提出了數拍子的要求,如果學生內心沒有律動、沒有用心力,是數不好拍子的,而這會直接影響音樂的表現力。結合之前我對啟蒙學生一直非常強調放松,導致松垮的教學誤區進行了糾正。我之前的誤區是:緊張的肌肉記憶是很難改的,而放松是可以改的。有了這個具體理念的指導,我內心對于把握學生緊張與放松有了更明晰和調和的把握。
春和同學,第一次課開始于2021年1月2日,當時不滿10歲,媽媽會手風琴,自己教春和彈到“小湯3”,然后第一次來上課“小湯5”快彈完了。隔周學一次鋼琴(每次45分鐘),隔周學一次吉他。當時他的總體狀態是非常不規范的:從坐姿、讀譜到奏法……但是他熱愛音樂,時常在家“創作”自己的曲子,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孩子強,媽媽每次課也記錄得很用心,所以當時對春和的學習是充滿了信心的。
后來上第12次課的時候,已經是2021年7月初了,緊接著暑假回老家,一直到8月底才回來上第13次課,春和暑假回來上課進步讓我感到很驚喜,媽媽也說雖然回老家了,但是在老家琴房租琴練習了,準備因疫情延誤的比賽。我覺得春和進步的最大亮點在于:他領悟到“心力”一詞,并且很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還表演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樂曲“笨拙進行曲”,樂曲的完整性、律動感、規范規格都有大幅度地提高。
萬萬沒想到的是,在2021年10月份上完第17次課后,媽媽跟我通話說:學不下去了。因為春和不愿意打開琴蓋了。細問才得知,媽媽要求自己不在家陪練的時候春和不能亂彈!而且在陪練過程中,彈一下就是錯,媽媽覺得沒按規范的要求彈,反反復復中,母子倆一起著急,在一旁的爸爸也感覺一彈琴就鬧家庭矛盾,不太支持繼續學下去了。
春和媽媽急于想讓孩子高效矯正以往不良習慣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李民老師所說,在教育中,多一些推力,少一些拉力,何其重要,家長用力過猛,孩子承受不了的結局就是直接放棄。
最后,春和沒有參加比賽。媽媽說,希望哪天春和想彈琴了再繼續學習,現在在家只練吉他。反思春和的案例,其實,春和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到這樣的改變已經很厲害了,最寶貴的是他那顆熱愛音樂的心!
作為老師需要時刻牢記這一點。有時候太過認真會忘記教學的主體——學生,他的認知能力怎么樣?身體協調性如何?練琴的最大困難在哪里?以前雖然也稍有注意,盡量提醒自己不要“想當然”地覺得這個知識容不容易,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和理解。比如,啟蒙年齡最小的艾薇同學,她自己主動想學鋼琴,當初媽媽還擔心太小,實在無法抗拒艾薇想學鋼琴的想法就開始學了。艾薇同學年紀雖然最小,但是頭腦特別聰明,理解能力強,識譜視奏速度快,每周一節課(每節30分鐘),基本上展現的是自學的曲子;但是身體協調能力跟不上腦力,節奏方面有點“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知道,但是控制力還不足。一開始我還糾結要不要艾薇每首曲子起碼精彈到“節奏”項要扎實地過關,但在李民老師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不那么走極端了:結合艾薇同學的年齡,她還有太大的成長空間,既然知道控制不完美節奏是年齡的問題,為何要在這個點過分矯正呢?不能熄滅艾薇每節課都熱情分享她一周自學的許多條曲目的積極性,但同時還是要在課堂上指出節奏的錯誤,并能做對,并在今后一節節課中提升。
本想給文章取一個更大氣、更高級的標題。后來一想,李老師的理念里腳踏實地才是其風格基調,而且在李老師毫無保留的課堂實錄里也寫道:“上好一節課不難,難的是上好每一節課!”李老師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總是看似平凡樸實,細回味其實別有洞天!
可以說,從2019年開始跟隨李老師的節奏系統學習鋼琴教學法,到眼下的5月份——這橫跨四年的時間里,暢游在李老師的鋼琴教學法體系中,雖知其內涵真諦不是輕易能領悟和做到位的,但每日跟著李老師的步伐積累、精進,有一種無限幸福的充實感。我在未來等著更好的你們、等著更好的自己和李民老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