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中國人的日常觀念中,“生活”二字,自古以來便是“活著”、“過日子”的樸素表達。《文子·道德》中說:“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人民的生活就是“民生”。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正是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源源不斷地勤勞創造,推動了生活方式的變革,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從而塑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觀念與歷史形態。因此,儒家自古就有重視“百姓日用”的傳統。追尋著中國生活智慧在歷史長河中跋涉的足跡,我們發現,作為文化承載的生活日常,才是一個時代最深刻也最鮮活、看得見也摸得著的風華與樣貌。
1949 年10 月,對于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其國計民生之旅程正式啟航——在這片物質尚且匱乏卻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上,民主建政保障和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安全與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地位、權利,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逐步建立起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人民群眾不僅獲得了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其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質也顯著提高。從50 年代到70 年代,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現出幾千年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樣貌和狀態:他們從列寧裝、布拉吉,換上工裝褲和白襯衫;他們手拿布票、油票、糧票,排起渴望溫飽、安居的隊列;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的“三轉一響”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小崗村按下的紅手印,忙著跳皮筋、丟手絹的孩童手推鐵環,跑進了“春天的時代”。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標志,中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新征程:中國農村稅費改革序幕拉開,歷經56 年的農業稅完稅證上凝聚了幾代中國農民的勤勞和奉獻精神,記載了中國農村從貧窮走向富裕、走向新農村建設的奮斗史;隨著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與疾控體系的不斷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曾經在田間地頭背著深棕色藥箱匆忙行走的“赤腳醫生”的溫暖背影,化作農村醫療改革的縮影和人們腦海中的珍貴記憶;2008 年12 月15 日,兩岸直接“三通”的全面啟動,見證了中國郵政始終守護“一封信一顆心”、“情系萬家信達天下”的使命本色與解決人民群眾用郵需要中“急難愁盼”的決心與努力;從原始古樸的硬板票到溝通各地的聯網票,再到方便安全的實名制機打票,一張張小小的車票更是串起了中國鐵路客運事業的發展歷程,串起了無數人對于鐵路的回憶與感受,也串起了中國鐵路“以人為本,旅客至上”的客運理念……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弊鳛闅v史的核心,唯有人的發展才是衡量文明程度的評價尺度,唯有人的發展才能構成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睆娬{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明確提出“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思路,統籌做好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我刊2022 年第10 期特別策劃“日常生活——物證里的中國民生發展史”封面專題,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八位物證專家為我們講述共和國七十多年來農業、輕工業、醫療、交通、郵政等各領域所取得的民生成就,以及與百姓“衣食住行”等息息相關的生活日常,其中的真實往事點點滴滴匯聚在時代翻涌的大潮之中,也重疊于很多中國人相似的平凡家庭之中,展現了七十多年來勤謹、質樸的中國百姓在面對人生各種困難、挑戰時的勇氣與智慧,讓人為他們始終迸發出的積極昂揚、鮮活飽滿的生命力所深深感動。
今天我們的社會建構和思維方式來源于過去的“傳統”,而當下我們的生活形態與格調氣質,也會延續發展成為未來的“傳統”。歷史的變動通常包括生活方式的轉變。已經有微觀史學家注意到建立日常生活與歷史變動的聯系,呼吁以人的生活為核心連接社會各部分的歷史,讓鑲嵌于社會組織、物質生活、歲時節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態中的民眾日常生活,成為文化史、社會史、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一種基礎。在不斷流動的歷史長河中,盡管社會發展不斷向前,時代風俗持續變換,但蓬勃而發的生命氣息不會停止,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從未改變,而我們只需“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往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