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9 月22 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舉辦第十期傳記論壇:“崔賓媛和她的家人——如何利用墓志講述女性的人生故事”。本期論壇主講嘉賓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的羅新教授。羅教授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研究,也曾在土耳其等國家的大學與科研機構短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和北方民族史,專業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號研究》《黑氈上的北魏皇帝》《王化與山險》《漫長的余生》,另有旅行文學作品《從大都到上都》,學術隨筆《有所不為的反叛者》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喻劍南出席論壇。
論壇上,羅教授以在河北正定出土發現的幾份北朝時期墓志為材料,挖掘并講述志主崔賓媛及其家族的人生故事。首先,對該墓志的發掘、出土和流傳情況作了介紹。其次,以對墓志文本的細致解讀為中心,并以史籍中的相關記載為佐證材料,不僅對志主崔賓媛及其家人的身份、世系、族系、婚姻、人生歷程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北朝時期重要歷史事件、政治制度和文化特點等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入闡釋,還對墓志作者崔巨倫的為人、為文、為官,特別是與墓志主人崔賓媛的親緣關系作了詳盡述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墓志文本解讀過程中,羅教授對墓志的文體特征及其寫法也作了闡述。羅新教授認為,崔巨倫為崔賓媛作志,采用一種“不顧墓志文體局限,大膽破格,直接闖入墓志敘事”的方法,這在北朝墓志里是極為罕見的一種書寫方式。最后,羅教授總結道:“墓志是一種歷史寫作,墓志也是一種傳記,傳記就是一種歷史。”因此,怎樣理解和處理歷史人物的個體生命史、個體和群體的關系,以及從各種歷史資料去提取人生的故事,再從這些人生故事里面來讀取其中的學科意義,都將是歷史學研究中面臨的新課題。
在對話、交流環節,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李修建談到中西方微觀史學中的差異性,并就由此帶來的研究效果向羅教授作了請教。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谷卿從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特點及應用情況,墓志作為一種文體的變體屬性,關于文獻的互校、互鑒與互文三方面談了自己的聽會心得。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執行主編王瑜瑜談了自己在歷史劇研究中的心得,并就藝術(文學)與歷史、歷史著作寫作與讀者定位問題向羅教授作了請教。
本期論壇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焦天然博士擔任主持。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主任、《傳記文學》主編斯日致辭。
論壇采用線上和線下同場推進模式,《傳記文學》副主編胡仰曦、傳記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元珂、文物出版社編審王偉、團結出版社編輯陳夢霏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媒體單位的1000余名學者、學生、聽眾參與收聽和交流。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文學》編輯部內設學術交流平臺。自2020 年成立以來,本中心通過發布傳記研究年度發展報告、課題立項、定期舉辦學術論壇等多種形式,已在傳記研究和批評、傳記資料整理和出版、傳記創作和教學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扎實的成果,初步打造了一本雜志、一個中心、一個論壇“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在未來,本中心將繼續努力堅守“學術共同體”原則,積極與學術界同仁展開交流,致力于學術前沿問題跟蹤、研究,為中國傳記研究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