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惠穎 中央美術學院
玉雕是一種對玉石進行系列藝術雕刻的創作活動,在完成創作構思、勾勒和雕刻之后形成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在雕刻者對玉石進行雕刻時,內心所思考的內容也是很廣泛的,這個過程就是對玉雕文化的一種傳承、發展和藝術再展現的過程[1]。
隨著中國文明史的發展,傳統手工藝中的玉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代表,玉雕在不同時代的作品呈現,可以表現出當時手工藝發展的最高水平,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重要文化元素。比如鎮平的玉雕,獨山玉開采歷史悠久,以之為基礎進行的雕刻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的安國城遺址龍山文化層中。玉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玉雕是中國獨有的技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時期的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并隨著時代洪流不斷發展。

時期 年代 玉雕發展進程 代表作新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 減地浮雕和壓地浮雕,以玉璧、玉璜、玉玨為主 鳥形玉璜玉石工藝時期 商、周、春秋戰國 多用雙陰線刻、透雕、淺浮雕,裝飾出現谷紋、云紋等幾何紋 春秋白玉龍紋璜、戰國黃玉龍首璜裝飾盛行期 漢、唐 西漢始采獨山玉,玉石多用于裝飾佛像 西漢金縷玉衣、漢玉馬飛躍發展期 宋、元 淺磨深琢、浮雕圓刻,宮廷中設有“玉院” 瀆山大玉海鼎盛期 明、清 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會貫通,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督辦玉料 大禹治水圖玉山子

《昆侖雪-青巒》 卓凡藝術工作室/作

《昆侖雪-清影》 卓凡藝術工作室/作

《昆侖雪-巒嶠》 卓凡藝術工作室/作

《昆侖雪-雪幕》 卓凡藝術工作室/作

《昆侖雪》展覽
縱觀玉雕史,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玉雕文化,玉雕的造型、工藝、審美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幾千年的歷史充分說明玉雕藝術品不僅具有極高的鑒賞性和收藏性,還具有強大的社會人文基礎。21世紀的玉雕也應當有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面貌。
繼承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優勢,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累積。21世紀的玉雕文化不僅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玉雕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題材關乎心理需求,樣式關乎審美需求,二者都與特定時代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2]。
玉雕技藝傳承中包含著新石器時代的裝飾實用、王權時代的身份象征、鼎盛發展期的華麗堆砌,融匯為當代玉雕的傳統特色。在雕刻過程中,質地、色彩和裂紋都在改變,玉雕師傅的高超技藝就體現在千變萬化的刀法中,每一塊料子都有不同的宿命。在雕刻的過程中因材施藝,設計因玉料的走向而改變,這是一項無法用現代機器替代的技藝。精密的機器無法辨別玉石里層的色澤,無法處理制作過程中的圧裂,而且每一塊玉石的軟硬、形態各不相同,這就是玉雕技藝的不可替代性。
玉雕歷史源遠流長,沉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關于玉的神話傳說、志異故事、文學著作數不勝數。玉雕文化展現著東方文化特有的氣質,優秀的匠人能夠了解材料的品質、展現玉石的肌理,將自然融入玉雕獨特的意境中。“玉不琢不成器”的“琢”就表現了中國古代匠人的智慧。他們經歷過繁華盛世,也經歷過戰亂,但從未使玉雕藝術失傳,依舊展現著傳統玉雕藝術的精湛工藝和文化底蘊。玉雕文化不只停留在工藝層面,其文化內涵才是玉雕長久留存的因素。傳統的題材承載著過去,現代的設計串聯著未來,在多元化的時代洪流中,玉雕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可以探索、創作出更多具有當代審美屬性的作品,引領文化風尚。
玉雕技藝的傳承和玉雕文化的弘揚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不斷耕耘,同時創新又是傳承的頭等大事,傳承人要緊緊抓住新時代的審美進行創新。玉雕傳承人應更積極主動地將玉雕技藝靈活應用在當代設計中,進而開創出更新潮的雕刻思路。玉雕非遺傳承人更應該站在歷史的視角,結合當下的時代特征,在傳承傳統玉雕文化、玉雕技藝和玉雕靈魂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敢創新,創作出富有時代精神和時代烙印的作品。
中國的玉雕題材和技法多以繼承傳統為主流。我們需要把時代主旋律的思想、藝術和審美結合在一起,將文化和情感融入玉雕表現技法中,展現玉雕生動的藝術形象迷人的魅力,努力追求作品的真實性,引發共鳴,從而引領時代,讓中國玉雕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熠熠生輝。
玉文化是具有濃厚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在當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尤其需要融入當代的文化精神。現代玉雕在傳承古代玉器文化的同時,應當加入新的文化因素,應當以新時代的發展道路作為玉雕的創新方向,最終所傳達的藝術、文化、思想寓意與傳統玉雕有一定的區別,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新,展現家國天下的人文情懷。
如今,人們對精神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步提高,玉雕承載的寓意也愈加重要,包括對玉本身的材質、工藝和造型的追求和蘊含的內在精神文化的訴求。現代玉石雕刻技法有圓雕、浮雕、透雕等,在傳承傳統金銀工藝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多種工藝技術,如鑲嵌、金屬做舊、金屬蝕刻、金屬鑄造及琺瑯工藝等,將這些工藝交叉應用,可獲得多樣的金玉組合首飾設計[3]。設計者要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創作作品,展現玉雕的極致魅力,讓新時代琢玉人的工匠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玉雕豐厚的文化底蘊又該如何展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呢?我們可以融合新時代審美舉辦創意展覽,既不會影響到玉雕的傳統性,又能以吸引眼球的方式推出現代化的新型表現方式,包括環境設計與玉雕作品的結合、燈光布置與玉石雕刻的組合展現、空間規劃與玉雕擺件的布局,抑或是場景音樂的組合表現等,用現代化的、科技化的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玉雕的力量。
玉雕工藝歷史源遠流長,沉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想要弘揚傳統玉文化,只是傳承而沒有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在作品中體現時代特色、注入時代文化的重要性,不拘泥于古法,傳統中帶有新意。江在勛的墨玉雕塑作品《馬首是章》就以圓明園羅馬拱門殘骸為背景,表現“和”字為基礎托著祥云的中華多民族的中國夢,為謳歌時代留下了歷史的印記。作品以全球視野的高度譜寫了“一帶一路”的全新世界歷史新篇章[4]。新時代中華文明的崛起必然以人文文化為承載和推動,沒有文化根基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玉雕的歷久彌新展現的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延綿不息的中華歷史、生機勃勃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文化多元、思想進步、觀念開放的時代,我們要把豐富的時代內涵融入玉雕作品中。玉雕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保護并利用好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