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博,周軍,李建剛,王俊
[1.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普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2.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普外科,廣東 廣州 510120]
結直腸癌是一種源于大腸腺上皮的下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1-2]。目前結直腸癌的臨床治療方案中以根治術應用較廣泛,通過切除肉眼可見癌變病灶及部分相鄰癌旁組織,以提高治愈率或延長生存期。但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率較高,多數患者無法達到臨床預期[3]。相關研究認為,腫瘤的發生、發展涉及遺傳或表觀遺傳等多種基因變異層面,因此尋找一項或多項上游調控因素,對預測腫瘤進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
核基質結合區結合蛋白1(special A-T rich sequence binding protein 1,SATB1)是SATB 家族成員之一,可通過結合特定序列DNA,誘導形成染色質環,為基因表達調控的染色質空間相互作用提供平臺。SATB1 還可介導染色質重塑因子和蛋白修飾酶,改變對應染色質區段的染色質構象,調控基因組功能。既往研究結果表明,SATB1 在實體瘤生成、轉移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5]。色素框蛋白7(chromobox 7,CBX7)是表觀遺傳調控復合物多梳蛋白家族(polycomb group,PcG)中的成員之一,與其他家族成員具有共同結構域N 端的染色質區,可參與基因表達和異染色質的調控,在結直腸癌患者中表達下調[6]。近年來,SATB1、CBX7 表達與實體瘤進展的關系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題,但其能否準確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尚處于求證階段。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2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104 例行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取其留存的癌組織蠟塊進行分析。其中,女性47 例,男性57 例;年齡47~76 歲,平均(63.15±4.02)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7]結直腸癌臨床診斷標準;②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并保留癌組織;③年齡>18 歲;④臨床分期Ⅰ、Ⅳ期;⑤卡氏功能狀態評分≥60 分;⑥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①肝臟、骨骼等遠處轉移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合并結腸息肉等良性疾病;③肝、腎衰竭;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術前接受化療等標準化抗腫瘤治療方案;⑥預期生存期<6 個月。
在患者術后住院期間收集并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等)、腫瘤部位、臨床分期、腫瘤分化類型、腫瘤生長方式、淋巴結轉移、神經侵犯、脈管侵犯等。
術中留存標本石蠟包埋,4 μm 厚切片。將切片放置恒溫箱中60℃烘烤30 min 后取出,二甲苯梯度浸泡,10 min/次,依次用95%、75%乙醇浸泡,5 min/次,然后蒸餾水浸泡5 min。在切片上滴加適量3%雙氧水溶液,維持10 min 消除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PBS 沖洗3 次,5min/次。置于pH=6.0 的枸櫞酸緩沖液中,水浴煮沸5 min,保溫10 min 修復抗原。冷卻后PBS 沖洗3 次,5 min/次。加入羊血清孵育10 min 后,分別添加CBX7 一抗(1∶100)和SATB1 一抗(1∶1 000)2 滴,4℃恒溫過夜。PBS 沖洗3 次,5 min/次。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鏈霉卵白素工作液,維持10 min。PBS 沖洗3 次,5 min/次。切片中滴加1 滴DBA 顯色液,室溫顯色1 min,待切片呈中度棕褐色后用自來水沖洗。蘇木精復染、脫水、透明、封片、鏡檢。
結果評估:SATB1、CBX7 均定位于細胞核,陽性信號為棕黃色或棕褐色,由2 位臨床經驗豐富的病理醫師共同閱片。
陽性細胞范圍得分:陽性細胞范圍為0%計0 分、<25% 計1 分、25%~<50% 計2 分、50%~75%計3 分、>75%計4 分;染色強度得分:不著色計0 分、淡黃色計1 分、黃色計2 分、黃褐色計3 分。陽性細胞范圍得分×染色強度得分≥1 分為陽性,<1 分為陰性。
兩組患者均隨訪12 個月,每3 個月復查1 次,隨訪時間截至2022年2月1日,期間經影像學或病理檢查發現術后復發、淋巴結遠端轉移均記錄為術后復發,作為復發組;預后良好無復發者作為未復發組。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SATB1、CBX7 表達對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4 例結直腸癌患者中73 例復發,復發率為70.19%。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性別、年齡、BMI、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腫瘤部位、腫瘤生長方式、神經侵犯、脈管侵犯比較,經t或χ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分期、腫瘤分化類型、是否淋巴結轉移、SATB1 和CBX7 表達情況比較,經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臨床分期Ⅲ和Ⅳ期、腫瘤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SATB1陽性表達、CBX7 陽性表達、SATB1 和CBX7 均陽性表達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SATB1、CBX7 均陰性表達占比低于未復發組。見表1。

表1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1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臨床分期Ⅲ和Ⅳ期、腫瘤低分化、淋巴結轉移、SATB1 陽性表達及CBX7 陽性表達均為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3。

表2 賦值表

表3 影響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參數
ROC 曲線結果顯示,SATB1 陽性、CBX7 陽性、SATB1 和CBX7 均陽性、SATB1 和CBX7 均陰性預測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640(95% CI:0.524,0.756)、0.659(95% CI:0.546,0.771)、0.739(95% CI:0.641,0.837)和0.743(95% CI:0.633,0.853)。見表4和圖1。

圖1 ATB1、CBX7預測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ROC曲線

表4 SATB1、CBX7表達預測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效能分析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且病死率極高,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8-9]。根治性切除術雖然可有效提高部分早期結直腸癌治愈率,但是臨床上以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占比較多,預后不佳[10-11]。因此如何進一步監測結直腸癌患者的病情進展或預后復發,成為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期的治療方向。部分病理學及遺傳學學者研究得出,惡性腫瘤的進展極大可能取決于環境、基因等相關因素的聯合調控,因此可通過甄別基因變異上游的相關生物學指標,間接評估腫瘤進展[12-13]。相關研究報道,實體瘤中SATB1、CBX7 蛋白特異性表達,且SATB1、CBX7 均參與遺傳或表觀遺傳的表達過程[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率為70.19%,提示結直腸癌患者術后仍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應定期復診。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ATB1 陽性表達、CBX7 陽性表達均為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SATB1 表達水平可影響結直腸癌的預后,可能與SATB1 調控下游靶基因有關。有研究發現,T 細胞中SATB1 可復合細胞膜中黏附因子β-catenin,從而乙酰化組蛋白H3 賴氨酸9(histone H3 lysine9,H3K9),調控下游靶基因[16]。還有研究發現SATB1 除可調控H3K9 的乙酰化過程外,還可從表觀遺傳層面參與招募核轉錄因子等過程,干預腫瘤相關蛋白表達,增強促癌基因活性,下調抑癌基因,導致腫瘤細胞轉移及復發率增加[17]。而CBX7 可影響結直腸癌患者復發可能與其參與胚胎干細胞分化途徑有關。在胚胎干細胞增殖階段,CBX7 表達可動態維持胚胎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等多功能特性;當胚胎干細胞進入分化階段后,CBX7 被家族中CBX4、CBX2 等同類取代,而CBX家族中此類調控循環對維持細胞持續分化和腫瘤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8]。有研究報道,CBX7 與高遷移率蛋白A1 發揮協同作用,加速癌前病變進展至結腸癌[19]。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分期Ⅲ和Ⅳ期、腫瘤低分化、淋巴結轉移均提示結直腸癌患者病情進展較快,可增加患者術后復發風險。且本研究Ⅰ、Ⅱ期患者術后復發率略高于既往研究,筆者認為可能與患者神經侵犯、脈管侵犯等有關。ROC 曲線結果顯示,SATB1、CBX7 表達對結直腸癌術后復發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且SATB1、CBX7 均陰性及SATB1、CBX7 均陽性預測效能更高,進一步證實SATB1、CBX7 表達與結直腸癌的預后進展密切相關。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未對結直腸癌患者的癌旁組織進行分析篩查,其是否同樣存在SATB1、CBX7異常表達暫未可知;其次,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后續可開展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證實本結論。綜上所述,SATB1、CBX7 表達預測結直腸癌術后復發效能較高,且聯合預測效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