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 靜 趙 旺
唱好金融合作機制、合作形式和支持力度“三重奏”。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解決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把“發展落差”變為“發展空間”,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安徽是長三角欠發達地區,皖北又是安徽欠發達區域。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皖北金融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突圍”?
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以來,皖北地區搶抓戰略機遇,以“一區一地”建設、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等為抓手,加強同滬蘇浙對接合作,實現了綜合實力大幅躍升、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金融改革創新積極推進、金融市場逐步完善等向好變化。
然而,由于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區發展欠賬較多,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暴露出明顯不足,與滬蘇浙金融服務差距明顯。
首先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
皖北地區生產總值在長三角占比 由2018年7.4%回 落 至2021年6.3%,同面積、人口相當的蘇北比,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分別只占蘇北64.2%、50.6%,此外缺少有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城市,部分城市消費被毗鄰城市吸附。2021年,皖北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占比較2018年回落5個百分點,人均GDP僅為全省64.4%,一產占比高于全省4.3個百分點,傳統工業和高耗能工業比重偏高,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5.4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增速低于全省16.3個百分點。
其次是經濟金融匹配度不高。
2021年,皖北地區金融業增加值、社會融資規模分別占全省和長三角36.7%、40.6%和4.0%、4.4%,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低全省和長三角0.6、3.8個百分點;2021年,皖北地區銀行信貸占比64.4%,分別高于全省和長三角13.9、4.8個百分點,而直接融資占比僅為5.9%,分別低于全省和長三角2.6、17.7個百分點;皖北地區金融市場規模較小,金融機構性質單一,財務公司、信用評級機構等相關中介機構還較欠缺,制約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
最后是金融服務水平與滬蘇浙差距明顯。
滬蘇浙更加注重市場化原則,通過政府和監管的適度引導撬動金融資本,實現金融經濟良性互動,同時注重發展外匯服務、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各類金融改革試驗區,激發金融活力,而皖北地區缺乏運用市場化規律的思維,各類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更是空白;皖北地區金融機構授信審批權限受限,貸款門檻較高,服務同質化凸顯,運用金融科技引領的集成創新能力欠缺。同時,滬蘇浙部分金融機構設有“跨域授信”特色專區,而皖北大部分金融機構暫未有對轉移企業的專屬信貸產品。
皖北地區金融機構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加強與滬蘇浙同行金融合作,為滬蘇浙轉移企業、結對合作幫扶項目及重點合作園區建設等提供金融支持,需要唱好金融合作機制、合作形式和支持力度“三重奏”。
唱好“第一重奏”——完善金融合作機制。
建立與滬蘇浙分支機構的工作溝通機制。工行安徽省分行與滬蘇浙兄弟行建立了長效溝通機制,通過核實滬蘇浙轄內優質客戶在安徽的投資意向,加大對優質項目的支持力度。光大銀行合肥分行與滬蘇浙兄弟行每季召開信息對接會,形成了流程化的信息共享機制。
建立與結對幫扶城市分支機構日常協同工作機制。中行上海總部已于2022年2月正式印發《中國銀行支持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行動方案》,目前“安徽省分行+寧波分行+蚌埠分行”的“1+1+1”對接交流機制初步建立。工行亳州分行已與上海奉賢支行建立月度常態化項目調度機制。
謀劃好組織對接活動。浦發銀行合肥分行牽頭率隊與寧波分行、政府主管部門、開發園區、相關企業等座談交流,謀劃寧波幫扶蚌埠金融服務工作,還聯動南京分行推動南京江寧區政府與滁州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宿州已與浙商銀行、杭州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兩家銀行擬在宿州設立分支機構。
唱好“第二重奏”——創新金融合作形式。
以企業總部所在地金融機構為牽頭行與滬蘇浙金融機構組建內部銀團支持重點項目落地。中行滁州分行聯合蘇州分行、蘇滁高新區管委會、中新集團簽訂“長三角一體化蘇滁跨區域金融服務戰略協議”,加快推進滁州轉移產業園區建設。目前蘇滁兩地中行已在園區成功落地多筆聯合授信,總金額9.2億元。
共享集團關聯綜合授信額度。華夏銀行阜陽分行與杭州分行聯合成立授信工作小組,由杭州分行跨區域為安徽超威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共享其母公司超威電源集團貸款額度2億元,并由太和縣國投為其擔保。截至目前,華夏銀行阜陽分行已累計為其投放流動資金貸款1億元。
借助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徽商銀行宿州分行與浙江螞蟻金服合作,通過螞蟻金服提供的大數據對農業企業及農戶進行客戶畫像,實現平臺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政策流等大數據分析為核心的履約判斷能力,開展線上自動化融資。
唱好“第三重奏”——加大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力度。
以支持產業園區為重點,加快皖北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宿州轄內金融機構加大對滬蘇浙共建園區的支持力度,共支持園區企業84家,貸款余額42.1億元。農發行亳州分行已累計投放產業園項目貸款18.9億元。
打造蔬菜產業鏈融資服務模式,助力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發展。亳州轄內金融機構加大對蔬菜產業育苗以及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截至2021年末農發行蒙城縣支行累計對蔬菜產業鏈項目發放貸款4.3億元,蒙城農商行累計對涉及上海蔬菜主供應基地的38家農業合作社發放貸款2.8億元。
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方便轉移企業融資。中信銀行滁州分行加大對興滁礦業等上下游重點轉移企業支持,承銷發行全國首單“鄉村振興權益出資票據”,為其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籌集低成本股權投資資金5.5億元。
皖北地區經濟金融發展根柢未深,在與滬蘇浙金融機構合作過程中出現了承接產業轉移中本地金融參與不足、本地金融機構在金融合作中話語權較弱、本地金融“空心化”和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不足等問題。
在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和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皖北是區域發展的“短中之短”。皖北地區需辯證把握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秉承金融本地化原則,主動吸引優質金融資源,系統集成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對標等高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為皖北真正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實金融保障。
一是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引導滬蘇浙金融資源向皖北傾斜。
以金融支持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為契機,探索建立“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省市兩級的聯系對接機制,推進區域金融合作上下聯動、內外協同;引導皖北金融機構與滬蘇浙分支機構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加大對滬蘇浙轉移企業及結對幫扶項目等支持力度,并在額度劃分、收益分配、風險分擔等方面積極爭取主動權,充分發揮滬蘇浙金融系統綜合金融服務優勢,探索“表內業務本地化+表外業務異地化”的合作模式;鼓勵皖北金融機構與滬蘇浙分支機構在轉移企業賬戶資金流向方面加強信息溝通,共同引導轉移企業實行資金本地結算,促進皖北經濟金融良性互動,提升皖北金融服務水平。
二是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金融服務無差異化。
引導皖北金融機構轉變金融服務理念,對標對表努力提升金融服務能級,非法人銀行要向其省行、總行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和創新試點,探索與風投、債券、信托等機構合作,同時法人銀行應大力推進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金融等業務創新,可通過引進滬蘇浙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完善股權及公司治理結構;支持蚌埠申創“綠金改試驗區”,積極爭取自貿區跨境融資便利化改革試點及金融科技相關試點,實施鄉村振興和綠色低碳金融行動,激發皖北金融發展活力;推動皖北與滬蘇浙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健全轉移企業上市服務機制,鼓勵皖北上市公司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并購重組,“以大帶小”推動產業鏈升級。支持皖北設立產業基金,吸引各方資本,加大對合作項目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區域金融風險防范。
支持滬蘇浙總部金融機構來皖設立分支機構,引進投行、風投、征信及評級機構等創新業態;依托人民銀行“長三角合作機制”,推進皖北地區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在支付結算、征信服務、現金管理、金融數據共享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領域與滬蘇浙互聯互通,為皖北無差異化金融服務提供支撐;對重點園區及轉移企業的資金流向、融資情況等加強監測,據此對產業轉移情況和金融穩定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并加強信息披露、共享和預警;加強產業轉出地與承接地跨行合作和異地貸款風險防范,履行好屬地風險監管責任,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與蔓延,建立有效的區域監管合作協調機制。
四是加強政策協同保障,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
推動政府部門加強“雙招雙引”工作統籌規劃,將承接產業轉移的金融服務與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合作框架,爭取合理劃分和承接金融服務工作,提高皖北金融參與度;建議政府部門建成具備轉移企業項目信息、信用評級、融資對接等多功能的普惠金融數據平臺,動態更新定期公布,促進金融精準對接;推動政府部門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注重從風險補償和獎勵激勵方面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建立金融機構敢貸愿貸長效機制;共建學習交流平臺,加強優秀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皖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更是“與高手共舞、與伙伴共贏”的有力平臺。皖北等金融欠發達地區要深化與滬蘇浙全面合作,大力推動區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