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y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yī)師 王建華

說到低血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所有糖友以及許多健康人都曾有過低血糖的親身體驗。但是,關于低血糖的許多“真相”,您卻未必真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低血糖的您有所不知的那些事。
許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經病變,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較差,因此,發(fā)生低血糖時對身體的危害更大,很容易誘發(fā)嚴重心血管事件,如心律失常、心衰、心絞痛、急性心梗、腦卒中等。為安全起見,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診斷標準是不一樣的,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標準是≤2.8 毫摩/升,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 毫摩/升便可診斷為低血糖。如果血糖<3.0毫摩/升則定為臨床顯著低血糖,提示有嚴重、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的低血糖發(fā)生。
饑餓感通常被視為低血糖最可靠的報警信號。在許多病人看來,只要患者出現饑餓癥狀,就提示發(fā)生了低血糖。其實,有饑餓感未必一定發(fā)生了低血糖,有些病人盡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島素絕對缺乏或存在胰島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被轉運至細胞內為機體利用,患者同樣也會出現饑餓感。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血糖很高,即便吃得很多,饑餓感依舊很明顯,而一旦血糖控制好了,饑餓感也隨之明顯減輕。
還有一種情況是所謂“低血糖反應”,這種癥狀多發(fā)生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血糖下降過快或下降幅度過大,盡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圍內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可出現心慌、出汗、手抖、饑餓等低血糖癥狀,這種感覺主要是由于患者對血糖急速變化不適應造成的。
因此,當患者出現饑餓感時,一定要及時監(jiān)測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還是低,以避免盲目補充食物。
同樣都是低血糖,不同年齡段的患者發(fā)生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并不完全一樣。成人低血糖的癥狀一般比較典型,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饑餓感、心慌、手抖、出虛汗、四肢無力等。老年人低血糖的癥狀往往不典型,要么沒有任何癥狀,要么表現為中樞神經缺糖癥狀,如言行怪異、意識模糊、驚厥抽搐、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或“癲癇發(fā)作”。幼兒低血糖主要表現為哺乳困難、易激惹好哭鬧、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易驚、遺尿等,如果對此不了解,往往容易被家人忽略。
當血糖低于正常時,有些患者會出現明顯癥狀,有些患者癥狀輕微,而有些患者則完全沒有癥狀。“無癥狀性低血糖”多見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頻繁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如某些“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可能與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以及老年人腎上腺皮質功能生理性減退有關。
無癥狀性低血糖患者,由于低血糖發(fā)作時無任何癥兆,病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狀態(tài),因而非常危險。對于這類病人要注意3 點:①要加強全天候血糖監(jiān)測,尤其是夜間血糖監(jiān)測;②血糖控制標準要適當放寬,不宜過嚴;③注意睡前加餐,預防夜間低血糖。
低血糖主要發(fā)生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如過度節(jié)食、運動量過大、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用量過大、用藥后未及時進餐、空腹酗酒等。但是,也有些低血糖發(fā)生在非糖尿病患者身上,如“胰島b細胞瘤”、某些胰外腫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慢性腎上腺功能低下(阿狄森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同樣也可導致低血糖。因此,對于原因不明的低血糖,一定要注意查找原因,揪出隱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發(fā)病。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類患者的低血糖問題。
對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都比較清楚,也非常重視;相比之下,對于低血糖的嚴重危害卻往往不夠重視。事實上,低血糖的危害絲毫不遜于高血糖,有時甚至更加兇險。如果說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來計算的,低血糖的危害則是以小時來計算的。嚴重低血糖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超過6小時以上將導致永久性的腦損傷。不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還容易誘發(f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饑餓感、心慌、出汗、手抖等癥狀是低血糖的預警信號,它可以提醒患者及時自救或求醫(yī)。而“無癥狀性低血糖”的患者在發(fā)生低血糖時,患者往往沒有任何感覺和先兆,病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如果不能被他人及時發(fā)現,延誤救治,患者很可能因為持續(xù)的低血糖狀態(tài)變成植物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臨床常用的各類降糖藥物,其低血糖風險是不一樣的。胰島素及胰島素促泌劑(包括磺脲類及格列奈類)導致低血糖風險比較高,屬于“降血糖藥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α-糖苷酶抑制劑、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其低血糖風險很小,單獨應用時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屬于“降高血糖藥物”(又稱之為“智慧降糖藥”)。
臨床上,有些糖尿病人出現心慌、饑餓等低血糖癥狀時,檢查隨機血糖并不低,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低血糖反應”。由于“低血糖反應”同樣會誘發(fā)嚴重心腦血管事件,因此,也要按照低血糖緊急處理。那種認為“低血糖反應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處理”的觀點必須糾正。
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現低血糖時大都會選擇饅頭、餅干等主食來緩解癥狀,雖然這不能說不對,但卻不是最恰當的選擇。由于對低血糖的救治需要爭分奪秒,正確的做法是,迅速進食糖塊、果汁、蜂蜜等“單糖”食品,因為這類食物可很快被腸道吸收入血,從而迅速緩解低血糖癥狀。而饅頭等淀粉類屬于“多糖”食品,需要在體內經過逐級代謝分解變成單糖才能被人體吸收,其糾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對較慢。
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的糖尿病患者在發(fā)生低血糖時,一定要補充單糖(如葡萄糖、白糖水、果汁等),才能迅速糾正低血糖。因為α-糖苷酶抑制劑可以延緩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饅頭等淀粉類食物)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因而無法迅速糾正這類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