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頂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病因之一,據世衛組織統計,在全球范圍內,每30 秒鐘就有一人死于肝炎相關疾病。在我國,病毒性肝炎是法定報告傳染病中病例數最多的乙類傳染病。
病毒性肝炎除了我們經常聽說的甲肝、乙肝和丙肝,還有丁肝和戊肝,“五兄弟”各有特點,引起的癥狀略有差別,預防方法也不盡相同。
甲肝和戊肝比較類似,感染后都是以急性肝臟炎癥為主,病程較急驟,但預后良好。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戊肝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它倆都是經糞-口途徑傳播,由患者糞便和血液中的病毒污染飲水及食物,再經口進入健康人群的胃腸道而起病。
急性甲肝臨床表現的階段性非常明顯:在黃疸前期,患者起病急驟,出現畏寒、發熱、乏力、納差、厭油、惡心、嘔吐、肝區疼痛等,尿色逐漸加深至濃茶狀;到了黃疸期,上述癥狀會有所好轉,但尿色繼續加深,同時皮膚鞏膜出現黃染,肝臟腫大;在恢復期,黃疸逐漸消退,癥狀也慢慢消失,生化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甲肝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沒有特效藥物,也無須特殊治療,只有明顯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需要用一些保肝藥,通常在2~4個月內恢復,病死率低,也不會轉為慢性。
戊肝的臨床癥狀和治療方法與甲肝相似,但有大約5%的患者會發展成重型戊型肝炎,這種情況常出現在妊娠、高齡及合并有乙肝(HBV)感染的患者中。戊肝在孕婦(尤其是孕晚期)中的病死率可達20%~25%,孕婦如果發生的肝炎癥狀明顯,則需住院治療觀察。
甲肝和戊肝的預防措施相似,不同的是甲肝有滅活和減毒疫苗可以接種預防,而戊肝尚沒有疫苗可接種。
可用的預防措施包括:不吃來歷不明的食物,盡量不吃不正規商販出售的食物,以免進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食物均應徹底烹飪,尤其是海鮮等食物。注意飲水衛生,不喝生水,以免飲用被污染的水源。
乙、丙、丁三兄弟和甲、戊兩兄弟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可造成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很高。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統計,乙肝導致的死亡約82 萬人,丙肝導致死亡約29萬人。
導致丁肝的丁型肝炎病毒(HDV)則是有缺陷的單股負鏈RNA 病毒,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能獨立進行復制和傳播,需要借助乙型肝炎病毒(HBV)為它提供外膜蛋白,因此丁肝患者會同時感染乙肝病毒。
2020年,《國際肝病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提到,據估計,全球近5%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染有丁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均經血液、母嬰和性傳播,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不正規的紋身、紋眉、穿耳孔、拔牙、割雙眼皮,共用剃須刀和牙刷,與感染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等都存在感染風險。
攜帶病毒的孕產婦還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在我國,母嬰傳播就是乙肝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占30%~50%,多發生在圍生期(指孕婦自懷孕第28 周到新生兒出生后一周),乙肝病毒陽性母親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
不過,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接觸不會傳播乙肝、丙肝病毒,和這類患者的正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吃飯、共用辦公用品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都是安全的。
急性乙肝的癥狀和甲型肝炎相似,成年患者多為自限性,能在半年內自愈,兒童則大多發展成慢性病毒攜帶者或慢性乙肝患者(丁肝與其類似)。
但急性丙肝則更為“沉默”,多數起病緩慢,僅有輕度消化道癥狀如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伴轉氨酶升高,多數患者無黃疸,少數患者有輕到中度黃疸。急性丙肝患者僅有大約15%有自限性,另外85%的患者不能自行清除病毒而進入慢性持續性感染,這個比例要遠高于急性乙型肝炎。
大部分慢性肝炎感染的初期是沒什么癥狀的,或僅有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等非特異性癥狀,很容易被忽視。如果不知道本身已患有肝炎,生活上又抽煙喝酒、大魚大肉,這無疑會大大加快自身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進程。
據世衛組織估計,截至2019年,在所有的乙肝患者中,只有約10%的患者知曉自己的感染情況,在丙肝病毒感染者中,只有21%的人知曉自己的診斷狀況。每年全球約有110萬人因沒有及時接受乙肝和丙肝檢測和治療而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包括:經常需要輸血或血液制品者、透析患者和實體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注射毒品者;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的居家接觸者,以及和他們有性接觸者;有多個性伴侶的人;做過紋身或穿孔的人;醫務人員或其他可能通過工作接觸血液和血液制品者。
高危人群需盡早進行病原體感染及相關血清學檢查,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則要聽從醫生的建議,看是否需要進行治療。
乙肝病毒攜帶者(肝臟功能正常,肝臟活檢組織學無明顯改變)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應每隔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乙肝病毒學指標和肝功能,年齡大于40 歲者則應同時復查肝臟B超和甲胎蛋白,做好醫學檢測。
而乙肝患者(肝臟功能不正常)則需要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雖然不能徹底治愈乙肝,但可以把人體內的乙肝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極大地降低肝硬化、肝癌和各種肝衰竭的發生風險。
丙肝目前的治愈率可達95%以上,且3 個月左右的治療即可實現治愈。
因為丁肝病毒不能“孤軍奮戰”,需要依附于乙肝病毒,所以目前還沒有單獨的抗丁肝病毒藥物,主要是抗乙肝病毒藥物。
對乙、丙、丁三兄弟的日常預防方式比較相似,包括拒絕毒品,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須刀,不共用針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避免不安全性行為,到正規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注射、輸血等。
在針對性預防方面,乙肝是有疫苗的,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我國實施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種3針,其中第1針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接種。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孕產婦所生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接種首針乙肝疫苗,同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續劑次接種。
除新生兒外,成年高風險人群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經常接受輸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職業易發生外傷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性行為者、有多個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應該接種乙肝疫苗。
總之,肝臟是我們人體非常強大的器官,不僅功能很多,代償能力也很強,內部還缺乏痛覺神經,這使得它格外“沉默”,受傷了也往往“一聲不吭”。我們更要注意保護肝臟健康,不僅有需要的人群要進行病毒檢測,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戒煙限酒、不濫用藥物、控制體重,以減少對肝臟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