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怡輝 王軍波

所謂腸道年齡,是指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人體腸道內菌群變化所處的不同階段,即通過腸道菌群之間的平衡程度,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腸道是否有老化現象。“腸齡”與“肌齡”“心齡”“骨齡”一樣,都是反映身體老化程度的指標。
腸道有著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駐扎的細菌有400 多種,細菌數超過100 兆,比人體細胞總數還要多10 倍。如此龐大的“菌”團自然“魚龍混雜”,有益菌和有害菌彼此“暗中較勁兒”,都想“搶占上風”。而中性菌作為“墻頭草”,隨時做“壁上觀”,哪方勢力強就“投靠”哪方。由此可見,這腸道可真不是一個“清凈之地”,有益菌與有害菌之間的博弈,隨時有可能破壞腸道的微生態環境。
腸道既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掌管著人體70%的免疫功能,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如果腸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得勢”,就會造成肥胖、體臭、口臭、皮膚晦暗、過敏、長色斑等問題。不僅如此,還可能導致各種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癥,那就是致命的大麻煩了。
年齡因素:科學家常用雙歧桿菌數量作為判斷腸道年齡的重要指標。大多數人在10 歲以后腸道內的雙歧桿菌就開始銳減,青壯年時雙歧桿菌在腸道菌群中所占比例已經從40%下降至10%左右,隨之腸道開始老化。55~60 歲進入老年期,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數量再度減少,60歲后只剩下1%~5%,臨終前幾乎完全消失,接近于零。而在一些健康長壽的百歲老人體內,通常還可以檢測到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可見,長壽的“秘訣”應該與益生菌的貢獻有關。
不良飲食因素:如飲食結構不合理,低纖維、高脂肪、高糖飲食;暴飲暴食;食品中的各種添加劑;食物原料在種植/養殖階段使用的農藥(殺蟲劑)、獸藥(抗生素)等都會破壞腸道有益菌。
抗生素的濫用:生病治療時,濫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更會使腸道內的益生菌遭受“滅頂之災”(連服數天四環素就可使腸道雙歧桿菌“全軍覆沒”),甚至會造成某些致病性細菌的耐藥性,讓這些致病菌無藥可治,“無法無天”。
環境污染:污染的水、空氣對體內的有益菌也極具破壞性。
重視膳食結構的平衡合理:老話說得好“要想長生,腸中常清”。膳食纖維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加快糞便排出,而且還能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活動,加速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因此,一日三餐的飲食應做到粗細搭配,尤其是要常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此外,做到吃飯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酗酒,注意飲食衛生等,這些對保持腸道年輕都至關重要。
培養“揉腹”的習慣:常做順時針(順著腸道的走向)揉腹的動作,有利于促進腸道的蠕動,加速糞便的排出,使腸道內菌群保持平衡,防止腸道老化。
保持愉悅的情緒: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情緒的好壞關乎腸道的安康。過度緊張、焦慮、壓抑、惱怒、憂愁等不良情緒,皆可導致胃腸道生理功能紊亂,引起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衡。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一顆平常心,對維護腸道內環境穩定大有裨益。
合理用藥:避免小病大治,無病吃藥,要杜絕濫用抗生素。
腸道還是人體疾病自愈的藥庫。這可不是夸張!有一份德國科研機構的報告“如果把能治療疾病的物質都稱作“藥”的話,人體自身可以產生一萬多種“藥”,這一萬多種藥70%以上都在腸道中,一般的疾病僅靠這些“藥”就可以自愈”。可見,在自愈疾病方面,腸道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只要腸道健健康康,哪里還需要吃那么多藥?(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