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冬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
漆器在中國的工藝美術作品中占據重要的一席。我國很早就開始使用漆器,浙江河姆渡遺址曾出土漆碗,戰國和漢代宮廷中便有了舉世驚嘆的“夾纻器”,唐代產生了金銀平脫漆器,宋元“雕漆”技術成熟。明清兩代手工業得到發展,并形成了高潮,工藝產品更加多樣化,漆器的生產場所也遍布全國許多地區。考古證據表明,福州在南宋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朱木漆碗、漆粉盒等精美的漆器。閩臺地區民間手工藝品甚多,不少是利用本地區盛產的材料手工制造而成,故特別富有地方民俗氣息。近現代以來,福州的漆器藝術不斷發展壯大,福州也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漆器產業基地。中國漆畫的創始人之一喬十光老師曾說,福州是漆藝的搖籃和故鄉,可見福州的漆器藝術技藝精湛、規模宏大。福州漆藝之所以在福建歷史上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其融合了各方面的因素。
福建連江、馬尾、廈門等都相繼成為福建重要的貿易港口,大量的對外貿易伴隨著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例如明末清初在日本江戶漆工藝的沖擊下,福建地區的工匠前往日本學習漆工藝的技法。這些由于地理環境造成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國漆器藝術蘊含其獨有的文化價值,代表著中國人低調的涵養和超然灑脫的文化品質。
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大陸板塊中屬于靠海的邊緣地帶,歷史上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受其他文化影響較小,其民俗工藝的傳承性尤為突出。漆藝這種兼具實用與美觀的工藝,也被完整地繼承下來。節慶之日,福建人總要祭祀燒紙,燒制之物以金銀箔紙為主,以保祥瑞安康。由此可見福建人對金銀箔紙的喜愛,而他們在制作漆器時也加入了這一元素,用金箔或銀箔制成淡黃色或白色的漆,再和其他色彩混合而成的漆地,使福州脫胎漆器具有鮮明特色。
至清朝乾隆年間,福州漆器藝人沈紹安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夾纻”技法,繼而發明了著名的脫胎漆器,生產出來的漆器樣式精美,標志著福州脫胎漆器行業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隨著脫胎漆器技法日臻完善,市場需求量增大,傳統漆藝開始向著更實用的領域拓展。色彩華麗、造型多樣的脫胎漆器極大地滿足了福州人對物質(衣食住行)的需求,也符合福建地區宗教祭祀造像、家庭陳設的審美需求。
漆藝作為福州的民俗藝術,它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但在工藝、題材、表現方式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福州漆藝術》中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福州的漆器工匠與當時的畫家合作,創作了大型漆繪壁畫《勝利萬歲》,此后福建地區興起漆畫創作熱潮,福州的漆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獲得了蓬勃發展,這與福州地區的漆藝藝術家堅持先鋒的探索、實驗性的創作活動是分不開的。漆畫由于其經濟、輕便、穩定的工藝材料,更適合于公共空間的裝飾。漆藝作為福州本土民俗藝術中的一支,伴隨城市進步、科技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民俗傳承人的迭代,從民俗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窺見福州歷史文化的過去和現在,任憑時光穿梭,也無法掩蓋民俗及傳統手工藝品的耀眼光彩。
福州漆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南宋開始形成一定規模,直至清代發展到巔峰。“五口”通商時期,歐洲人對東方的漆器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需求推動了福州漆器藝術與近現代工業的結合,而漆器藝術產業蓬勃發展起來是在20世紀40年代。福建的漆器工匠在當時發展出了多種繪制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福建地區的輕工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產業,福州的漆藝聲名遠播,深厚的漆文化底蘊、發達的漆工藝技術,奠定了福州作為全國漆器產業中心的基礎。
現代福州漆器產業的發展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與歷代的漆藝術大師和漆器從業者的藝術實踐是分不開的。福州的沈氏家族——沈紹安、沈正鎬、沈正恂等人,閩籍的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均對中國漆藝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近代著名漆藝大師李芝卿將中日漆藝相結合,創制出一整套髹漆技法,研制出“金銀平脫” 技術,被后人歸納為七大類。其中錫花錫嵌、 閃光沉花等技法以磨顯作為基本手段,與沈氏薄料技法截然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福州脫胎漆器的漆面髹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后,隨著“一脫”“二脫”漆器廠的相繼倒閉,大量擁有數十年經驗的漆藝匠人紛紛下崗,讓漆藝一度面臨困境。漆藝面臨著進一步革新工藝,迎接各種挑戰的新局面。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州漆藝獲得長足發展,當代的漆藝家繼承了老一輩的優秀技藝,又吸收了現代美術的精華,在立體的漆藝上不斷創新,給古老的漆文化增添了新的時代風貌。福州漆器藝術作為福州人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經典形象,在現代工藝技術的發展下迅速崛起,成為福州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福州工藝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

漆茶器《漆-茶-道》 吳思冬/作
2006年5月,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文化層面的保護很難使脫胎技藝真正“活”起來,要兼顧市場與手藝也顯得力不從心,半官方機構、個人工作室和家庭作坊難以使行業形成完整規模。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某些作坊甚至出現了以“塑料”為胎、以工業用漆制作的“偽”漆器。此時,盡快適應市場化及更好地傳承發揚更是迫在眉睫。筆者認為,以往學者的漆藝研究多聚焦在技藝傳承與創新上,傳統工藝在新時代面臨嚴峻的考驗,究其原因在于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民俗工藝的沖擊。中國的經濟、科學技術在短短數十年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們對先進技術的需求日益強烈,追求快速變現、及時滿足,漆藝人也在快速發展的物質時代中趨于接近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逐漸遠離民俗傳統。作為一門繁復精細的手藝,漆器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無法作為快消品與其他現代工業品在數量和時效上相抗衡,受制于大漆的特征與制作工藝,原料稀少及身具貴族血統,藝術性和欣賞性本是漆器的最大價值。而在市場化的浪潮下,偏向實用性的漆器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漆藝工期長、價格高,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容易被當今成本更低、制作周期短的商品取代,這對福州漆藝術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近年來福建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漆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搭建漆藝公共服務平臺,福州憑借自身悠久的漆藝傳統,且在技術、人才、產業等方面有眾多優勢,漆器產業也有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漆藝是歷史浪潮中被動的市場選擇,它從實用到觀賞,一步步走進大眾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熱愛漆藝。漆藝作為非遺和文創的價值,與消費者以及漆藝從業者(藝術家、學者、工匠、傳承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如今是一個重要課題。漆藝的知名度與絲綢、瓷器相比,不如后二者響亮,作為一門技藝,在現代視角下探討漆藝價值,已成為我國社會文化發展中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自信的基石,漆藝作為非遺項目,是我國璀璨的區域文化代表之一,對漆藝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在當下環境更好地發揮其價值有重要意義。
夾纻造像工藝是我國獨有的漆器制作工藝,但在唐晚期兩度滅佛以后,絕大多數漆藝佛像都被毀壞殆盡,佛教造像的夾纻技術也逐漸衰敗,直至失傳。目前,中國各博物館已經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夾纻造像實物了。幸而有沈紹安對中國夾纻技術的研究和再發明,使其得以恢復并延續,對漆藝文化保護的經濟、文化與歷史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由此可見漆藝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現代的信息處理技術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保護和傳播手段,筆者認為,通過結合當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VR、區塊鏈、元宇宙等新興技術,能夠解決漆藝文化保護問題與突破產業銷售的困境,同時結合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能讓漆藝文化更好地發展、傳播與交融。
沉浸式體驗讓更多人感受到漆藝文化的魅力。許多精湛的漆藝作品,只有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那里才能看到,越是精美的作品大眾越難看到。如今,多個博物館陸續推出了云游覽項目,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云逛館,上海博物館推出的海上博物,通過全息圖像和VR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將沉浸式體驗技術運用于漆藝作品,也能讓更多人通過網絡感受漆藝文化的魅力,并且年輕人對新興技術都比較感興趣,這對漆藝文化、漆藝作品在年輕人中的推廣有更大的作用,可以推動漆藝文化更廣泛地傳播,讓更多人了解,由此促進漆器作品銷售。
區塊鏈技術可以助力非遺項目保護。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作為我國的非遺項目之一,是傳統文化歷史和鑒權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塊鏈的數據完整性和時間戳證明,可以很好地為文化記錄數據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將重要的漆藝文化、口述內容、圖片、視頻數據記錄到區塊鏈上,結合已經被公認的唯一證明,可以更好地為漆藝文化做確權與保護。同時區塊鏈的代幣功能NFT已經應用于大量的藝術作品,并且為藝術作品的流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交易方式。黃天樂在《區塊鏈對漆器文化產業推廣的影響》一文中介紹了利用區塊鏈建立新型確權及流通機制、搭建創作者和顧客之間的橋梁的方法。通過NFT技術可以擴展漆器的銷售渠道,同時借助新興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漆藝作品,對漆藝文化傳播有重要作用。
布局元宇宙,搶占未來文化市場高地。元宇宙如今因為科學的發展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在元宇宙中有唯一的身份、屬于自己的資產、流通的代幣、市場、社會治理規則,同樣在元宇宙中有屬于平行世界的文化、圖書館和藝術品等。漆藝藝術家可以制作NFT藝術品在元宇宙中售賣,并且在元宇宙中推廣漆藝文化,提前布局未來的虛擬世界,聯合現實世界進行產業推廣,虛實共生,更好地推動漆藝文化發展。
漆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中的重要一員,若只是延續其經典之美,將其束之高閣,成為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其文化價值就無法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發展得到體現。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在當下的流行趨勢中更新換代,融入現代元素的“改良旗袍”也在服裝行業形成了一種流行趨勢,被當下年輕人力捧,同時掀起了國潮風尚。漆藝的傳承可以以此為例,面向新的受眾群體,融合傳統元素創作出符合當下時代特點的一種新式漆器,傳承東方精神,融合新氣象,推動新式漆器藝術高度發展。青年一代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基因成為漆器藝術的新鮮血液,許多中青年藝術家在漆藝作品中融入個性化的純藝術表達,顛覆了傳統漆藝的固有模式,在漆藝作品的展出形式中融入游戲互動、沉浸式感官體驗、綜合材料實驗等新式展出方式,從追求精工塑造到藝術敘事,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娛樂形式結合,賦予其新式內涵,從器用到架上,再往拓展空間的形式發展,青年一代在漆藝再造方面注入新的活力。漆藝在新的語境中煥發新生,更具系統性、延展性。漆藝術的發展與時代生活互文互表,新時代下的漆藝文化保護方法與漆藝作品價值構建需要有趣的實驗、發散性的思維和新的技術手段,才能讓傳統技藝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