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照 南寧學院
南寧紅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陶器種類之一,考古發掘的頂螄山和豹子頭貝丘遺址出土的陶器經檢測距今已有13000多年的歷史,此次發現也證實了廣西先民在制陶制品方面的成就,對廣西考古研究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藝術文化研究價值,意義重大。
目前在廣西南寧的橫縣、賓陽等地仍燒造部分水缸、酒缸、油罐等紅陶器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此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小,群體用戶少,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社會經濟效益偏低。從事本行業的年輕人嚴重流失,他們不愿從事報酬低、工藝制作時間長的工作,導致紅陶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上出現斷層,南寧紅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2018年,南寧紅陶申報的“南寧制陶技藝”獲批入選自治區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南寧紅陶尚處于新發展階段,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需轉型升級,形成自己的品牌、產品特色,在產品的設計、包裝、工藝生產、燒制技藝等基礎上進行質的突破,以此探索一條新時代南寧紅陶發展之路。
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除了物質方面的滿足,精神層面的享受也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標。我國的插花藝術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同樣,我國傳統陶瓷花器也歷經千年而不衰。陶瓷花器不僅具有物質功能屬性,還有人文性、象征性、藝術性、設計性等藝術文化功能屬性,是我國藝術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關于陶瓷花器設計研究的文獻資料較少,關于紅陶類材料的花器設計、制作的文獻、實物資料更是寥寥無幾,中國陶瓷花器設計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我國花器設計的材質種類較多,貴重的有金、銀、銅,普通的有陶瓷、石料、木頭、竹子等。在宋代,青白瓷花器非常具有代表性,如常見的“梅瓶”“膽瓶”等,我國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此類器皿,其見證了我國陶瓷花器設計文化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時代的更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如3D打印等技術能完成復雜的花器造型圖案,傳統陶瓷花器越發處于不利地位。但目前因技術的局限,3D打印出來的陶瓷花器機械性較強,缺少手工藝匠人創作時賦予作品的生命力和靈動性,目前還難以替代手工藝制作。這也提醒我們要有問題意識,尋找陶瓷花器的突破口。傳統陶瓷花器設計沒有與現代社會、現代設計、用戶體驗、用戶需求等進行深度融合,陶瓷花器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從屬性模糊。
以南寧紅陶花器設計為例,南寧紅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面臨以下發展瓶頸。
第一,南寧紅陶文獻資料匱乏。知網等學術網站可查閱的相關論文、期刊不多,核心期刊更是寥寥無幾,參考研究資料嚴重缺失。所以需進行大量實地的現場調查,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南寧紅陶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整理匯編成南寧紅陶研究資料,為南寧紅陶花器設計的研究與發展奠定文獻基礎。第二,工藝技藝缺乏創新。南寧紅陶與宜興紫砂、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云南建水陶相比,產品特點和市場占有率等都不占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產品在造型設計、裝飾、品牌設計、包裝、文化建設等方面未形成質的突破,自身特點不突出,大多沿襲傳統的經驗制陶,產品種類少且不精,藝術審美性不高,作品藝術性與功能性相結合的能力不足,難以符合現代人的價值取向。第三,人才缺乏,發展后勁不足。南寧紅陶從業者大多為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產品的造型設計、創新能力偏弱,理論知識少,理論體系也不完善。第四,資金及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資金短缺,人才難以引進,多局限于本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大師的指導,在藝術風格、設計上易雷同,容易造成人才結構的層次失衡,在藝術風格上難以突破。這些都是困擾南寧紅陶花器設計制作的瓶頸。
經專業機構檢測,南寧紅陶陶土鐵元素含量較高,燒成顏色偏紅褐色。由于陶土、技藝等原因,其在彩繪裝飾方面屬于弱項,因而在藝術性上相比其他陶種處于劣勢。縱觀陶瓷發展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雞頭壺、虎子等,泥料中也含有鐵元素,但古代人在釉色不豐富的情況下,也能用簡單的捏塑、釉色凸顯作品整體的裝飾性,使單調的器物增添趣味性。再如,山東的黑陶,用正反刀、熏燒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工藝品特色;還有宜興的紫砂、欽州坭興陶等都在仿生雕刻、捏塑上有所建樹。南寧紅陶花器設計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對泥料進行提煉優化,在泥料成分中增加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等金屬氧化物,嘗試提高熔點,探究南寧紅陶泥料的工藝性。
第二,提升南寧紅陶花器設計層次,將南寧紅陶花器設計產品分為中端和高端兩類,打造個性化服務。中端產品針對景區旅游景點和鄉村農家樂;高端產品主要針對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場所。花器設計在造型、裝飾上融入廣西地方特色,彰顯南寧紅陶樸素、自然、美觀、實用的花器特色。
第三,加強南寧紅陶花器設計品牌建設與文化教育,打造南寧紅陶花器設計品牌,形成品牌意識,更好助力鄉村振興,為地方培養紅陶專業技能人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再是空口號,而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新途徑。以作品《上善若水》為例,其是由手工拉坯捏塑而成,此作品是將藝術與功能相融合的文創產品,陶、植物、水、小魚四種元素結合,靜中有動,表達了對和諧自然理念的追求。
第四,開發南寧紅陶的特殊釉料種類。目前柴燒作品深受藝術家和市場的追捧,主要原因是自然落灰釉的藝術性。草木灰釉料來自本土的天然材料,成分無害,區別于目前市場上的化學色劑,可以把草木灰高溫釉運用到紅陶裝飾當中。
第五,綜合材料裝飾會突破人們對傳統審美的藝術感受,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如南寧紅陶和雞血石相結合,可用于紅色經典題材,玉石的細膩光滑和南寧紅陶的粗糙肌理形成鮮明對比,更能突出作品核心。
第六,挖掘中國古典美學觀點,如“文質彬彬”“觀物取象”等文學、美學理念,結合廣西地方特色文化,設計制作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藝術紅陶花器。加強對中國古典美學理念的提煉和理解,設計制作具有中國古典文化特色的中高端南寧紅陶花器,既是目標也是發展新路徑。
紅陶器物是人類歷史與文化記錄的主要載體,它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聯結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南寧紅陶花器設計研究資料和實物相對缺乏,因此要通過研究推動南寧紅陶花器設計乃至南寧紅陶文化的發展。從高校項目研究入手,將南寧紅陶、花器設計研究成果反哺于課程教學中,使之形成閉合路徑,培養學生理論、實踐兩手抓,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以此為切入點把南寧紅陶打造成南寧乃至廣西的紅陶花器品牌,同時力爭成為南寧市的新名片,對整個陶瓷花器行業的設計、產品研發具有借鑒意義,對南寧的文化宣傳和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推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