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閩 福州英華職業學院
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漆文化,近可推及到現當代各類異彩紛呈的漆藝術品展覽,遠可追溯到20世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內紅外黑的朱漆木碗。這方積淀了七千多年的沃土,時至今日依然滋潤著中華民族的物質與文化生活。一路與漆文化相伴而行的是各式各樣的髹飾技法,目前可知,從早期朱漆木碗的簡單髹飾工藝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暈色技法,唐朝時期的金銀平脫和雕漆技藝到宋元時期的戧金工藝,明清時期髹飾技法的繁榮,直至今日靈活運用在現當代漆藝術品中的各類創新技法,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髹飾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漆文化,使其發展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更廣闊的空間。
現代漆畫脫胎于傳統的漆器,與傳統漆藝有著緊密的關聯與深刻的歷史淵源。傳統漆藝所擁有的豐富質料語言與經過多年沉淀的各類髹飾技法,使漆畫在藝術領域有著獨特的地位,并在實踐中形成了髹涂、描繪、鑲嵌、刻填、磨繪、變涂、堆塑、雕漆等幾大主要漆畫技法,其工藝性與繪畫性不斷尋找著平衡。
技法對于一個畫種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構成了一個獨立畫種自身的獨特語言體系。在繪畫創作中運用什么技法,怎樣運用技法,用到什么程度,都有學問可以探究。在現代漆畫的發展過程中基本技法語言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磨繪技法在現代漆畫創作中大量出現,對漆畫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并且它是現代漆畫創作的主要技法之一,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漆畫技法中的磨繪技法是一種極具漆畫特色的技法,其特色是在“加法”之后做“減法”。磨繪技法是幾種制作原理相似的技法的統稱。在漆畫創作的實際運用中又細分為三個子技法,分別是彩漆磨繪、堆髹磨繪與播撒磨繪。
磨是研磨、打磨之意,繪是添繪、繪畫之意。磨繪的重點在于研磨,是一種在已經經過漆繪堆疊的畫面上用水砂紙或其他工具進行打磨的技法。打磨的過程便是創作的過程,磨就是畫,所以命名為“磨繪”。該技法使用的原料是各色推光漆和各種金屬質料,如金粉、金箔、銀粉、銀箔、鋁粉、鋁箔等,在胎板上做出凹凸不平的痕跡,再反復髹涂推光漆,各種色漆相互呼應、重疊,從而變得模糊、混沌,最后經過磨顯可以形成絢麗的紋飾效果,具有一種含蓄凝練的美感,同時漆面也幾近平整。
彩漆磨繪是一種較為簡單、直接的技法,其特點是呈現出隱約、含蓄之美。在平整的胎板上用各色推光漆進行繪畫作為鋪底,等待漆液干后,再在上面覆蓋不同顏色的推光漆,反復覆蓋多層后進行打磨,也可以覆蓋一層之后就打磨。其底部的繪制可以完全打磨顯現出來,也可以主觀控制顯露出來的程度。覆蓋的推光漆使用非透明性漆進行制作,打磨之后會有之前覆蓋的各個顏色顯露出來的效果。(如圖 1)

圖1 彩漆磨繪 非透明性漆
如果選用透明性漆進行覆蓋會產生另一種效果。在彩色推光漆繪制好底層圖案的基礎上覆蓋透明性漆。打磨之后,原有色彩會因研磨程度不同而呈現出濃淡的變化。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色彩的鮮艷程度,但是卻多了一種古樸深邃的含蓄之美。(如圖2)

圖2 彩漆磨繪 透明性漆
如若把在底層繪制的推光漆作為黏合劑來粘貼金屬箔料,如金箔、銀箔、鋁箔、鋁粉、銀粉等。在底層推光漆將干未干時覆蓋金屬箔料,用發刷將透明性漆進行髹涂,等待干后用水砂紙進行研磨,其最終效果會呈現出金屬般的質感,同時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使漆畫具有獨特的美感。如果在研磨時,用砂紙控制了透明漆的厚薄程度,便會產生厚薄不一的變化,透明性漆會產生豐富的深淺變化,變得極有韻律感,畫面會形成對比變化和豐富的視覺效果。(如圖 3)

圖3 彩漆磨繪透明性漆加金屬箔料
堆髹磨繪技法是用推光漆、漆灰或者其他灰質材料與漆進行調和后在畫面上進行堆塑,在平面的畫面上制造出高低不平的起伏效果,然后再覆蓋推光漆,或在其上覆蓋金屬箔料等,通過良好的控制可以預埋出各種肌理效果,最后研磨至一定的平面后呈現出自然又豐富的效果,是在現代漆畫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技法。(如圖 4)

圖4 堆髹磨繪
堆髹磨繪在使用時應多加注意畫面高低關系,讓平涂與肌理、凹陷與凸起達到相應的平衡,體現出漆畫的獨特趣味與美感。
磨繪技法中在胎板上髹涂漆液后撒上各種粉狀顆粒,可以是金屬粉末、磨好的不同目數的漆粉或者沙子等粉狀新型材料,在牢固后罩漆打磨即可。其中金屬粉末的磨繪又稱蒔繪,其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與工藝價值。
在漆畫創作中,播撒干漆粉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技法,在播撒的過程中控制粉末的疏密,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如圖5)。蒔繪技法在彰顯播撒下的質料美感的同時,也體現出大漆非凡的包容性。

圖5 漆粉磨繪

圖6 磨繪技法 《后羿射日》

圖7 磨繪技法 色彩搭配
漆畫《后羿射日》的創作靈感源于筆者對傳統神話故事的濃厚興趣。與漆文化一樣,傳統神話也可以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古國的醒目標識。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有許多奇禽異獸和神異形象,并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特質和積極正面的“中國性格”。傳統神話故事中光怪陸離的景象和充滿浪漫色彩的故事情節十分適合轉化為圖像語言,在進行了一番抉擇之后,筆者決定將“后羿射日”這個故事作為此次創作的主題。在畫面的起稿階段,筆者摒棄了故事配圖式的直觀表達方式,采用抽象的方式去傳達“后羿射日”這個主題。筆者設計了幾種不同的人物形態,他們是一種現場性的靈動狀態,既像在滾滾烈日下焦灼掙扎的人,又像是英勇地對抗著自然力量的人。筆者選擇將人物處理成一種非常平面的造型,強化各人體之間的動態,去除大部分的細節,只保留一個白色的剪影,使畫面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和較強的裝飾性。同時筆者也沒有刻畫具象的太陽,而是將太陽轉化成一種濃稠的、流動的、翻滾著的巖漿的感覺,烘托一種緊張、焦灼、熱烈的氛圍。
在技法的選擇上,筆者選擇了磨繪技法作為此次創作的主要技法。在開始利用預埋瓦灰與黑色推光漆的混合材料繪出了底部的火焰紋路,在紋路上用磨繪技法不斷地髹涂紅色和黃色。同時,髹涂了少量綠色,最后播撒了漆粉。
堆髹磨繪和彩漆磨繪這兩種技法同時在一張畫面中出現,因此選擇性地調整了二者的比例,使其達到一種平衡,并有效地表達了畫面的氛圍。在畫面上半部的黑色版塊中,選用了彩漆磨繪技法。首先在最下面的胎板上,使用黑色進行起皺肌理,然后髹涂黃色,再反復髹涂黑色與黃色。在最后一層上面髹涂上薄薄的黑色,又在上面罩了透明漆。經過有控制的磨顯,呈現出一種若隱若現、黑色中透露出一點點焦灼的黃色的感覺,但是大部分都是很沉穩深邃的黑色。
在此次創作中因為選用了磨繪技法,尤其是選用了磨繪技法中的堆髹磨繪,所以運用灰料這種介質,選用細瓦灰和黑色推光漆進行調和,然后調成比較濃稠的黑色漆液,使用漆帶有灰的這種介質在拷貝后的底部描繪火焰的紋路。瓦灰在調和之后會形成一種半凝固狀的、黏稠的液體,外層干涸的速度會十分快,內部干涸則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底部肌理使用材料不同的是,在最表層的部分,在髹涂的最后一次之前,選擇播撒了細的螺鈿碎片。由于控制了螺鈿碎片的疏密關系,疏密得當,烘托了下半部分紅色區域的絢麗光彩。
在色彩搭配上,選擇了最能代表大漆的紅色和黑色。同時在紅色的底下預埋了黃色和綠色。紅色象征著熱浪與火焰,體現出一種焦慮、焦灼、激動、飛揚的狀態。與此相對的大面積的黑色則顯得沉穩深邃。在黑色中隱約透露出蘊藏的一點點黃色,并試圖體現出漆材料獨特的藝術風貌和魅力。
在制作過程中,首先將畫好的稿放大之后拷貝在板上,然后依照底層、中層、上層來進行制作。首先繪制底層肌理,運用瓦灰和黑色漆液進行調和來描繪底部。按照之前畫好的紋路描繪底部的火焰紋。在底層所有的火焰紋路描繪完之后,先在上面蓋一層紅色,在紅色完全干透之后,再在上面髹涂黃色、綠色,然后依次是紅色、黃色、紅色、黃色,反復多達十幾層,這樣彩漆磨繪與堆髹磨繪達到了一種比較和諧的融合。在髹涂時,撒上需要播撒的螺鈿碎片。在黑色部分依次是黑色作底、起皺、涂黃色,反復多達幾十層。最后也要播撒一些紅色的漆粉和少量的螺鈿碎片,這樣是為了與下面體現出一種呼應的狀態。
在主要人物用白色的漆皮貼好之后,上面依次和紅色火焰一樣進行反復髹涂,到最后用磨顯把它體現出來。在全部顏色進行髹涂多次之后對整張畫進行貼箔。先用透明漆將整張畫都涂滿,然后再用鋁箔蓋滿整張畫,待透明漆全干透之后再在箔料上涂透明漆。在此次透明漆干涸之后,再一次往上繼續髹涂紅、黃等顏色,一直到最后的打磨階段。在打磨階段要小心,對髹涂部分的打磨不能過于用力,要使之前反復髹涂的顏色全部磨沒而露出底部,也不可打磨過輕,無法透露出豐富的色彩層次。通過使用不同數目的砂紙,提升打磨的精細程度,并在打磨結束后進行推光處理。
在繪畫創作中,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個獨立畫種自身的獨特語言體系的重要組成。磨繪技法在現代漆畫中的廣泛應用,已成為漆畫技法體系中的一個代表,體現出漆畫獨特的魅力。磨繪技法的恰當運用可以極大地提升畫面效果,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地濫用技法、堆砌技法只會破壞畫面的效果。漆畫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該理性使用各種技法,讓技法為畫面服務,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漆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將精力投入其中,開始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和從事漆畫創作,產生了一股頗具朝氣的新生力量。現代漆畫在飛速地發展,每經歷一段時間就會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各種新式質料語言的發掘與新興技法的探索,賦予了漆畫更深的內涵,讓漆畫在純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繪畫性也越來越濃厚,使其具有更加獨特的語言體系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