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陳黃 張 為
1.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武昌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玉雕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工藝美術之一。最早的玉雕文明出現在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時代,由于琢玉的工具和雕刻技藝水平不高,大部分玉雕作品都是簡單的器型和造型簡單的裝飾。到了封建社會的早期,隨著文字的出現,中華文化也有了系統的發展,玉雕作品的形態也越來越豐富。從唐代起,中華文化逐漸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并達到了發展的高峰。到了宋元時期,玉雕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并形成了各種流派和獨門工藝。同時,玉雕藝術也逐步走上了專業化的道路,在宮廷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對玉雕的開發與管理。明清兩代,玉雕工藝發展已相當成熟,玉雕藝人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精細化和專業化,在定型的環境中追求更高的技術水平。而此時,除了其自身的功能外,由于其紋樣、造型等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也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與載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玉雕行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玉雕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基礎上的。同時,中華文化的精華也在玉雕藝術的發展中得以體現。當今玉雕藝術的發展,其實就是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工程體系,它的內涵也各不相同。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農耕和手工業文明,而當代中國的審美正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考慮到文化的保護內容,強調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對于我國的整體文化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保護意義。
中國玉雕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是對中國人的體驗與靈性的單純轉變。中國美術也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系統。近年來,中國美術因其豐富多樣、風格多變、裝飾精美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維護國家文化與精神的基石,同時也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傳承與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形象和形態上看,玉雕的表現和精神上的感染力是當代玉雕的一種文化沉淀,它對中國的美術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深入挖掘中國考古文化的內涵,深入了解當代中國文化,深入理解其本質與特點是十分必要的,既能為當代中國的玉石雕刻提供絕佳的補充,也能夠推動整個產業的全面革新。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玉雕產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狀況和問題。作為一個玉雕藝術家,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念,從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問題。尤其是玉雕所面臨的技法工藝和基本審美都在當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時代特征和時代背景的角度對玉雕工藝進行全新的思考,也將在新時期為玉雕工藝煥發全新的生命力提供借鑒和幫助。
傳承與創新是同一進程中的兩個重要環節,我們要更新觀念,以傳承為基礎,從時代的變遷中尋求靈感,不斷創新,并以此為基礎,豐富和發展玉雕藝術。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雕刻技藝更加精細,雕刻手法也更加新穎、逼真,玉雕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也更加開闊。時代背景促使人們的審美方向不斷發生變化,這也要求玉雕藝術在傳承過程中對技藝功法的傳承要大于審美造型的傳承,從這一領域中的基本表達來看,時代特征更是值得玉雕工藝去參考和借鑒的,因此,從時代特征的總結去推動玉雕藝術的全面進步,也將實現玉雕藝術的時代性轉化。
首先,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玉雕藝術家們需要對其工藝和材質重新認知,一些在傳統社會難以實現的創意、難以挖掘利用的鏤空巧雕的細節,現在可以更容易地實現。因此,玉雕藝術家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更新體系內容,積極創新,從而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生活、體現最新工藝水平和發展方向的作品,用玉雕記錄時代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玉雕藝術家要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傳統玉雕產業,尋求新的變化。比如,要善于使用新形式、新思想,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創造出更好的玉雕作品。
當今社會,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玉雕藝術也逐漸改變了傳統玉雕作品中的形式。之前很暢銷的無相佛、觀音菩薩等系列吊墜,都是傳統主題和現代美學的完美融合,并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和概括。身為玉雕師和設計師,必須抓住機會,不斷創新。而且在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改變了傳統玉雕工藝的師徒模式,也讓很多玉雕從業者接受了全新的教育和雕刻理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雕刻意識和技法手段理念,可以提高整體的技法水平,也會推動現代玉雕工藝體系的進步。同時在現代技術環境中,無論是技術應用還是技術交流都更加便捷,也會促進玉雕行業內部的技術交流和經驗總結,通過相互討論和相互印證,也會促進這一技術門類的自我發展。
此外,玉雕文化的新內涵并非對傳統的否定,而是一種傳承。玉雕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它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高尚、美好、純潔的象征。所以,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傳承和創作玉雕,也成為我們的文化經典。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異質”的藝術形態激勵著藝術家實現藝術的持續發展和變革。很多藝術家都是通過對情感的激發來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比較。玉雕是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發展和維持的,而在文化發展中,應以中國當代玉雕為主體,以革新的方式對中國玉雕藝術進行價值定位。從當代的表達情況來看,文化特征的自我選擇和自我突破是現代玉雕工藝發展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很多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都需要自我革新,不僅是相關設計理念的進步和發展,技法工藝、外部環境和人們需求的三位一體綜合變化,也讓玉雕工藝的文化身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因此,在實踐應用中要理解文化身份的基本注腳,了解不同時代特征給予的文化表達,整體上概括關于玉雕藝術的時代價值,進而明確現代思想理念中玉雕藝術的精準定位。
中國當代藝術的原始狀態,蘊藏著豐富的靈性與意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如何將中國的價值觀念、玉雕藝術語言的精神及與當代價值相符的美學特色意象作為當代精神,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特色的當代雕塑藝術體系,對于業界和學者來說都是一個重大課題。當代中國的玉雕藝術在內外文化沖擊下,必須發展其價值體系和美學體系。當前,玉雕藝術的現代表現與文化特征正逐步明晰,并逐步形成了社會與學術的發展軌跡。目前,中國的玉雕藝術家雖然受到了工業化、后工業時代的沖擊,但是中國的雕刻事業仍然保持著極大的文化特色。若在理論上仍保持玉雕的結構,可以對其藝術形式、語言定義、價值取向、評價標準等進行深刻挖掘。中國當代玉雕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與融合中,如何發展具有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的現代玉雕藝術的學科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的當代玉雕藝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給業界和學術界帶來了一些啟示,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文化的發展并非僅僅是技術的提高,而在于價值與內涵的傳承。中國的玉雕工藝,既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保護與頌揚,也為業界和學術界在新的文化問題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當下的工藝美術環境中,合理地選擇配合點,并進行恰當的輔助與學習,既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也有一定的時代代表性,為現代中國的玉雕技術帶來了新的優勢。
在當今的社會大背景下,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都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要使玉雕藝術持續發展,不斷繁榮,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必須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將其與新的文化特征相結合。對玉雕藝術而言,最基本、最顯著的革新就是它的形制。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各國的文化也在不斷地深入交流與融合。然而,我們的社會美學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所以,在玉雕藝術創作中,必須與當代審美相結合,對其進行形制改造,吸納更多現代工藝中的造型理念和技巧,通過完整的現代造型更新,實現關于現代玉雕工藝的文化升級和自我創新,更多地參考多元化的造型工藝,將一些具有文化意義的形象加入其中,推動整體的創新。
例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管是書法還是文學,都趨向于“寫意”。與其他藝術一樣,玉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而,在玉雕的藝術創作中,也有了更多的傾向。然而,在當代,人們更傾向于追求精致逼真的現實主義。而寫意風格講究的是對自己的理解,而非寫實的作品。因此,以寫實為特征的玉雕作品日益為人們所喜愛。玉雕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在創作的時候,選擇更為現實的造型,而當今社會流行的生肖玉雕、花鳥玉雕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在玉雕造型上,也可以通過現代的觀念和物件來反映。例如,作品《階梯》是將玉石鏤空打薄來表現玉石的材質美,是當今玉雕創作中極少出現的一種類型,參考了傳統的薄胎工藝再加以創新,它是用現代生活中常用的新事物來表現傳統觀念。它既是新時期下玉雕藝術的革新,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當今社會,玉雕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不僅表現在其形制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在的文化層面。所謂的“創新”,其實并非完全否定傳統,而是對傳統的一種全新解讀。特別是在玉雕藝術的文化內涵上,更不能與傳統文化相分離。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玉雕藝術發展的基礎,也是中國玉雕藝術的重要特征。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的玉雕作品也就沒有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在對玉雕內涵進行革新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應以當代文化為視角,對傳統玉雕的文化內涵進行闡釋與填補。比如,在玉雕中,一個重要的題材就是表示吉祥和祝福。在古代玉雕中,常見的作品是用花表現花開富貴,用鳥寄托人們的愿景,竹節的寓意是節節上升。而在當今社會,由于社會條件的改變,以吉祥為象征的玉雕藝術呈現出一種新的形態。在玉雕藝術創作中,除了重新詮釋傳統意蘊的方向外,其文化意蘊的革新也體現在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上。例如,借鑒西方文化中有關愛情主題的文化符號,將玫瑰、丘比特等圖案融入玉雕中,以表達對愛情的祝福。但在與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而不見,要把二者巧妙結合起來,為我國的玉雕創作開辟一個新的方向和境界。
圖1 《階梯》 林陳黃/作
圖2 《夏夜嘆》 林陳黃/作
在我國的文化價值中,對于玉雕藝術的題材選擇仍然比較局限,而為了更好地傳承玉雕藝術,并且讓其迸發更強的生命力,需要從題材方面進行創新,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和創作角度。例如,可以選擇一些優秀詩詞和典籍中的代表來進行雕刻,如《詩經》中提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就可以作為玉雕的題材選擇,涵蓋更加豐富的中國元素,讓玉雕更加具有藝術性和文化特征。題材的創新并不是盲目地將各種題材都應用于玉雕中,而應該考慮玉雕的基礎及文化特性,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進行創新豐富,讓玉雕在題材方面有所突破。題材上的創新給予了玉雕藝術形式選擇上更多的機會,也推動了更加多元化的應用理念進入玉雕藝術體系中,對于玉雕這種傳統手工藝來說,在全新時期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做法就是通過有效的題材更新來獲得大眾的認可。而通過對題材的不斷更迭和創新,也會推動相關內容的提升和推廣。
玉雕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它的雕刻工藝、文化內涵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玉雕藝術是從傳統文化中繼承下來的,在文化變革與創新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所以,在當今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玉雕藝術必須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代發展特點相適應,使其得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