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超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
“工藝美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工藝”是“百工之事”的舊名詞,可以說是“百工”,也可以說是與生產、生活有關的技藝。“五四”時期,“工藝”和“美術”融合。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美術相關的概念類型也在不斷地變化和完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指勞動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為滿足物質和精神需求,把各種物質轉化為人造產品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一是它具有鮮明的文化烙印,它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真實寫照,可以直接反映出工匠高超的技藝和時代的審美觀;二是它能以自己的藝術意象喚起人們的審美意識,用藝術的巧思來美化物件,讓一般的商品更具美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工藝的類型越來越多,如青銅器、漆器、宋瓷、明式家具等,近代又增加了各種陶瓷、玻璃、竹制品、商品包裝,這些都是藝術和實用的結合[1]。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間藝術在鄉村與城市的夾縫中得以幸存,一些傳統工藝美術因未得到及時的保護而滅絕。民間藝術當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民間藝術品的商品化與大量復制,成為都市居民的一種享受;二是民間藝人從民間藝術中抽取可供觀賞的一部分,以鑒賞性的視角來觀賞。這兩種情形在某種程度上都將民間藝術創作的環境與創作者置于一旁,使得民間藝人脫離群眾而進行的創作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
傳統的工藝美術最初是以生產和生活為目的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審美意識也越來越強,傳統的工藝美術也越來越重視設計的藝術性。傳統工藝并非一種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一種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藝術。
如前所述,傳統工藝美術最初是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其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傳統的藝術品都被保留下來,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們的作用似乎越來越小,但在借鑒傳統工藝的同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的工藝,還要學習其實用價值,所以現代設計必須服務于現實生活。
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寶貴遺產,它凝聚了中國歷代先輩的智慧,一件傳統的藝術品也許蘊含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影像。我國大力倡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傳統的手工藝術,則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種精神的寄托,如兒童的虎頭鞋、新年的窗花,均飽含一種對生命的期盼。
1.應用于工業設計的革新
工業設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是由設計學、美術學、人機工程學等組成的交叉學科,所以要對工業設計進行創新,必須將不同的專業知識融合到一起,才能達到人們的審美需求。工業設計其實是一個回歸現實的重要方式,它必須尋找與環境發展有關的切入點,把藝術和科學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設計。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創新能力還比較弱,很難體現出科技和藝術的精神,有的時候只會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如果把傳統的工藝技術應用到工業設計中,將成為一個重大的突破。工業設計師可以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和個人的偏好,將中國的傳統工藝技術與色彩、紋樣的選擇相結合,展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視覺效果;還可以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工藝的精髓,將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奧運會的祥云火炬。
2.當代室內裝飾中傳統工藝美術的運用
在現代生活中,室內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功能設計上,人們會更多關注到舒適度和功能性,而且對內部的設計也會有一些審美需求。在當代室內設計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傳統工藝的特征,吸收傳統工藝的形體和顏色的精髓,使之形成某種反差,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在進行室內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建筑的結構和形狀,然后將建筑中的符號和符號語言融合在一起,將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公共空間的布局上,我們可以運用傳統的手工藝技法,如可以使用雕花的沙發或者茶幾,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組合;也可以選擇具有中國風格的山水畫來裝飾室內的墻面,從而有效地體現中國風格。此外,室內設計師還可以運用中國傳統的陶瓷元素來進行室內的裝修設計,從而提高整體的藝術效果,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
3.包裝設計中傳統工藝美術的運用
作為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范疇,包裝設計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將傳統的工藝設計引進包裝設計時,我們必須使包裝設計具有中國特色,最大限度地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在包裝設計中,若能將傳統的工藝美術設計融入其中,可以為包裝設計注入豐富的創意,從而使包裝設計更具時代性、藝術性。就拿傳統的工藝來說,青銅、壁畫等,都在不斷地被運用到包裝設計中,推動著包裝設計的發展。[2]
當前藝術家學習民間美術和手工藝,是為了從藝術的源頭中汲取能量,注入新的創作理念,并發現民間藝術和工藝的當代價值。
1.造型語言的獨特性
(1)具有很強的普遍性。民俗藝術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形體、顏色等視覺上。在傳統的民俗文化和集體意識的指導下,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有程式化、集體趨同性、承傳穩定性的民俗藝術特有的視覺語言,并成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觀念性造型符號。在眾多的文化語境中,民俗藝術在接受了眾多的視覺訊息傳遞符號后,產生了鮮明的視覺語言特征,成為文化的見證者與訊息傳播媒介,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精神,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物質表現和歷史文化證據。民俗美術是對自然意象的高度藝術總結和提煉,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如龍、鳳、魚等,經過象征化處理,形成純真、質樸、簡潔的視覺語言,而象征意義又與現代設計的創造語言相吻合。
(2)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民俗美術在表現藝術語言時,多采取象征手法。有許多具有意義的事物,如“魚戲蓮”“獅子滾繡球”“蝶撲瓜”“扣碗”等民間婚俗剪紙繡品。其中,大量運用于婚俗藝術中的魚,象征著多子;“瓜瓞綿延”,代表著后代的繁衍。
2.實用的造物技藝
民間工藝是一門生產與生活的藝術,它的創造技術是其實用性和舒適性的保證,在長期的實踐中,它的技藝一代代地傳承著,越來越精湛,從低級到高級,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同層次的審美體驗。實用的創造藝術的審美意蘊,主要表現在“悅人、悅心、悅神”的工藝美上。
(1)工“嫻”之美。這是一種“悅人”的藝術美感。“嫻”,就是嫻熟,指的是造物主的技藝高超,可以熟練地創造出符合實際需要的物品,但形式美只是一種輔助,沒有了它,物品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它的作用以功能為主導,而形式美則為次要。造物主的“嫻”之美體現在作品的章法等方面,給人以清新、淡雅、質樸的美。就像原始陶器一樣,雖然沒有太多的表現形式,但明顯具有一種純粹的美感,造型雖簡單,但手法卻很成熟,充滿了藝術美感。
(2)工“精”之美。以工“嫻”為基礎,造物主的主觀意念得以更深層次地體現,他們在創造活動中主動運用自己的技藝,以達到“精美”的境界。工“精”是造物主的技藝在作品上的最好體現,其作品往往精細,工藝精湛,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超然物外的美感。他們的關注點多在作品的形式美上,而在美學中,這些細微之美很容易被發現,常常令人驚嘆其精湛的技藝,從而獲得“悅心”的美學效果。比如,我國古代采用失蠟工藝所鑄的青銅器,就是工藝精湛的作品,其精美之感讓人嘆為觀止。
(3)工“巧”之美。“工巧”就是造物主在創造過程中,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特殊的布置,兼顧實用性與美感,對創造的要害進行把握,從而達到功能美與形式美的互補,產生完美的效果。這種巧思可以給器物增添一些奇特的、靈動的審美效果,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讓人產生聯想,給人以“悅神”的審美感受。舉兩個例子,一是漢代長信宮燈(如圖1),它的外形是一個手拿著燈籠的宮女,里面是中空的,可以盛滿水,就像一個小型的保護裝置。一是唐朝時期的一種銀熏爐,爐身為圓形,表面有鏤空的花紋,內部有一個燒香的杯子,可以轉動,且不管放在哪里,都不會倒下[3]。

圖1 長信宮燈
3.文化內涵
學者張紫晨在《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中提道:“在民間美術的研究中,我們對其審美意蘊的高度重視,其所包含的民族心理品質、精神品質、民風樸素的審美觀念,是民風淳厚的藝術結晶,其以情至純美見長,同時也與民間民眾有著密切的關系,反映了人民的生命歷程和面貌。”
民間藝術雖然與原始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沒有了民間藝術,人民的實際生活就會變得黯淡、乏味,慶典也將是缺乏顏色和生機的。
民間藝術似乎是廣大人民的精神家園,它承載著人民的感情,凝聚著人民的精神追求,同時也表現出不同的鄉土色彩和經濟文化特色。富饒的江南,吳儂軟語,與蘇州的細密繡品相呼應;陜西興平縣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刻,則充滿了豪邁之氣,不會拘泥于細節,只用一塊花崗巖略加雕琢,以突出人物的氣勢和主體結構,表現出北方藝術的粗獷豪放。
除了受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的創作也因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性,決定了其所用的原料應以當地的資源為依托,既要便宜,又要容易取用。它不僅受地域資源的影響,而且還具有地域特色。蘇州地區的蠶桑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它的“終端產品”——民間繡花;無錫惠山泥,質地細膩韌糯,干燥后不碎,故得名“惠山泥人”。因而,眾多種類繁多的民間藝術品,往往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4]。
傳統工藝美術不僅要模仿、繼承,更要有創新與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只有在不斷地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才能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欣賞,這是傳統工藝美術得以永存的必然途徑。傳統工藝制作企業要積極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傳統工藝更加貼近生活,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同時,要把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充分發揮其特色和優勢,并根據其發展規律進行創新和優化。“以人為本”是文化創意工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它既能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又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時還符合傳統工藝的人文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