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來森

燈下,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氛圍,更是一種境界。燈下,感覺做什么事,都好。
燈下沉思,大有情味。
一間屋,一個人,一盞燈,最是宜于沉思了。若是女人,最好支頤,或者,手中做著一點針線活兒;若是男人,則最好泡一杯茶,或者燃一支煙。環境安靜,狀態悠閑,時間仿佛靜止了下來,此時,一個人獨居室內,傻傻地想,癡癡地想,想什么都可以:童年往事、親情友情、屐痕處處……總之,心游萬仞,思接千載,縱橫馳騁,任爾思之。如此,一顆浮躁的心,即可得以撫慰;一時的郁悶和煩惱,或許就會因之渙然散去;拿不定的主意,在一番沉思之后,也許就會斷然裁定;混沌的思想,在一番沉思之后,也許就會豁然而開朗……如此種種,在沉思中,都有可能得到改變。最重要的是,在沉思中,可以放飛自己,獲得一份心靈的自由和馳騁。
所以說,燈下沉思,就是一種釋放,一種凝定,一種飛翔,一種構建,一種生命質量的提高和升華。
燈下,宜期待,宜懷友,宜寄情。
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币粋€江南雨夜,夜已過半,相約的朋友卻沒有適時而來。此時,室外,蛙鼓陣陣,室內,一燈如豆,一個人在屋內等待著,無聊下,閑敲棋子,燈花噼啪噼啪地散落著,真是一份幽微的寂寥啊。不過,這份寂寥中,依然存有一份落寞的美好——雖然朋友沒來,但畢竟還是有朋友可以等待的,而且,極有可能還是一位值得等待的朋友。況且,縱是朋友不來,在期待中,寄托一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亦未嘗不美哉?
燈下期待,有一盞燈,就有了一份光明,于是,就有希望在焉,就有溫暖存焉。
李商隱,有一首小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p>
真是寫盡了思念的幽微之情。
秋雨連綿之夜,雖不能“共剪西窗燭”,但彼此的心中,卻都燃燒著一盞燈燭,一盞思念之燭,一盞寄情之燭。爆裂的燭花,就是燃情的話語,雖相隔千萬里,但卻是你知我知,彼此心心相印——此時,你儂我儂,情更濃。
燈下有思,更有情。
對于一位讀書人來說,燈下所做之事,最多的可能就是讀書或者寫作。對此,葉靈鳳先生有著深刻的體會,這份體會,是個性的,也是共性的。
他說:“在燈下寫作或是讀書,會特別專心和興致好,卻是不能否認的事實。無論在怎樣的季節,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夜深人靜,自己一個人在燈下翻翻書,寫一點自己想寫的東西,這是工作,同時也可說是一種享受。這種心境清澈的享受,在白晝里是很難獲得的?!?/p>
燈下讀書寫作,環境安靜,“特別專心和興致好”,“是工作,更是一種享受”,真是說出了讀書人共同的感受。然則,我最喜歡的,還是“心境清澈”四字。“心境清澈”,是燈下氛圍、讀書行為對人的心情、心境產生的影響,它是對人的心靈的一種滌洗和凈化后的結果,是對人的心靈的一種塑造和構建。
讀書養心,養就一顆明澈、圣潔、高尚的心靈。
因此,我們可以說,燈下讀書寫作,就不僅僅是一種狀態和氛圍,更是一種境界——一種燈下高雅的行為境界,一種人的高尚心靈境界和精神境界。
燈下,可做之事多多,只要心有所屬,心中有情,便美好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