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銀
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使命,語文學科具有“文以載道”的學科特質,新時代的少年兒童,要通過語文學習成長為什么樣的未來人才,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思考。近20 年來,積極心理學迅猛發展,強調通過積極心理促進人的幸福成長,認為人類所具有的眾多積極美好的品質,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靈之中,是人類大腦進化的自然產物,但這些美好的品質由于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出現較晚,需要后天培養。語文課程強調“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積極心理學與語文教學二者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在積極心理學觀照下進行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可以更好地激發人的主觀幸福感,促進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進而促進語文教學與育人效益的提升。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積極情緒讓我們時刻處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樂趣。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逐漸認識到語文教學不僅要“教語文”,更要教學生學會生活、學會成長。語文教學可以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學生的積極情緒而教,不僅“教書”,更要“育人”,讓教學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樂觀性是積極情緒的重要因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營造樂觀向上的課堂氛圍,努力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讓樂觀融進學生的個人品質中,并且能自然地表現出來。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的兒童詩《怎么都快樂》,可以在精讀文本后濃墨重彩地加入一個學習活動——分享自己生活中真實的“樂觀時刻”。通過這些交流與分享,使學生感受到獨自一個人有快樂,與別人相處很快樂,幫助別人更是一種快樂;玩耍是快樂,學習也是快樂,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生的專注力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學生沉浸在課本世界里,無視課堂時間的流逝,全神貫注并樂在其中,這正是專注力的最優體驗。專注也會讓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積極心理學認為,獲取專注力的關鍵在于個人能力水平和任務難度之間的微妙配比。當學生的個人能力與挑戰程度相匹配,就有可能體驗到持久的專注力。若任務的挑戰性低,學生看似在喧嘩熱鬧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知識技能卻不會有提升。只有找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任務難度的匹配點,促使學生用自己的最高能力水平去接受適合自己的最高難度挑戰,學生才能保持持續的專注力。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任務,避免學習任務毫無挑戰性而讓學生感到無趣。對于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試著分解難度,給學生搭建學習階梯,避免學習難度太大學生看不到希望。如讓學生描繪詩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的畫面,對學生來說比較難,這時可以讓學生先找到詩句描寫的意象及意象特點,再聯想這個畫面的構成,最后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語言描繪畫面。這樣有坡度的學習,讓學生沉浸其中、專注于此,學有所獲。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幸福有兩類:基于享樂論的幸福和基于完善論的幸福,前者更強調和追求“主觀幸福感”?!爸饔^”要求一個人對其生活從個體的角度去體驗和評估,而不是通過外部的觀察者進行評價。悅納,正是主觀幸福的重要表征。教師在教學中要促進學生的自我悅納,使其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中,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能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這正是語文學習的本真追求。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彰顯“悅納”教育的內容,如:現代詩《一個接一個》寫的是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的“竅門”;兒童詩《怎么都快樂》傳達的是無論自己玩還是和他人玩都很好的豁達;童話《小公雞和小鴨子》寫了小伙伴之間互幫互助的情誼,可以通過討論“如果你是小鴨子,是否會原諒偷偷跟著小鴨子下水并差點闖禍的小公雞”,讓學生充分感受“悅納”的含義……這些教學內容可以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幫助學生養成“悅納自己、悅納他人”的積極心理。
語文教學抓住兒童積極心理規律,從文本出發,適時地激發并利用學生積極情緒的巨大力量,讓學生在樂觀、專注、悅納等良好的情緒中學習語文,能讓他們“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塞利格曼提出,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投入的生活”可以為人創造幸福?!巴度氲纳睢睆娬{對于活動的積極參與及與他人的關系。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更利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和目標?!皼]有人是一座孤島”,人總是生活在關系中,是適應關系的產物。關系塑造著自我,影響著自我的所思、所言、所感、所行。語文教學理應依據積極心理學常識,通過教學培育學生的利他心、互助性、信任力,幫助學生建立與老師、同學、家長乃至社會的親密關系。
利他心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在當前的升學機制下,學生之間的關系多是“競爭與篩選”。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生之間更應該是“共生與共存”的親密關系。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學生在同一個課堂下相處和學習,彼此之間要通過溝通、互助、分享實現共同進步。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前提,合作探究是重點。合作需要所有參與者進行準確的個人定位。總以“利己”的姿態想著一馬當先,不以“利他”的姿態與同學一起深入思考、共同研究,是難以收到良好學習效果的。語文課堂上,同學評價時的贊賞與鼓勵、合作學習中的啟發與幫助、質疑時的欣賞與解惑,都內含利他心。筆者的課堂教學倡導“兩步評價法”,即第一步“讓我夸夸你”,第二步“讓我幫助你”,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與尊嚴,培育了學生的“利他心”。利他心是一種友好的表現,能促使師生、生生間形成親密關系,促進了語文學習的效益提升。
學生是課堂上“學”的主體,但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語文教學要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學習中揚長補短、揚長避短,與同學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和發展學生的“與眾不同”,用互幫互助的理念,以教導學,以學促教,使不同學生在相應層次上都得到發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更要創造機會讓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思維視角的學生互相交流、彼此學習、共同進步。
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本單元有兩大學習任務:一是回憶往事,制作成長紀念冊;二是依依惜別,舉辦畢業聯歡會。對“制作成長紀念冊”這一學習任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自主申報與個人特長,把學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組,協商確定紀念冊主題,明確分工,讓他們共同制作。“舉辦畢業聯歡會”這一任務,先由學生選出“籌委會”,讓“籌委會”成員發揮各自特長,在環境美化、道具購置、音響借用、主持人確定和主持詞撰寫等各個環節互幫互助。畢業聯歡會上的歡聲笑語和真情流露,體現出合作互助學習的良好效果,為學生的小學生活畫上了完美句號。
積極心理學表明,只要周圍的人信任你,認為你是最優秀的,你就真的會變得優秀——來自他人的信任和肯定非常重要。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時借助外界力量來激發成長潛能,其中最重要的外力就是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如教學《我多想去看看》一課,教師讓學生以“我多想……”開頭,說一說自己的愿望。有的學生說多想大快朵頤,有的說想多出門旅游,有的說想多得到親人的陪伴……無論夢想的大與小,無論句子的長與短,無論語言的成熟與稚嫩,教師都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學生在教師贊賞的語言中、信任的目光里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內心升騰起夢想的力量。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對學生多進行激勵性評價,提升學生的信任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積極心理學研究者比得森和塞利格曼通過調查研究,將人類個人優勢歸結為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制、卓越這6 大類和勇敢、誠實、公平、謙虛、樂觀、寬恕等24 小類,而教育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成就學生的品格優勢。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學科育人”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語文學科教學尤其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梢?,促進學生品格提升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做人之學、生存之道,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抱負、家國情懷和創造能力的建設人才。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堪稱佳作,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精神內涵。有的課文表達了對自然與生命的尊重,如《鳥的天堂》中就包含著保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有的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懷,如《狼牙山五壯士》展現了革命先輩大無畏的精神光芒;《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等一則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向學生傳遞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師要充分依托文本,如書中插圖、課文語言、資料鏈接等,仔細研讀,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找到育人突破口,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品德教育,提升學生的品格優勢。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升學習力,有助于發展品格優勢。語文課程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從呵護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從學生個性出發,激發正面情緒的力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領學生感受自身的價值創造力和幸福認可度。
筆者執教《竹石》一詩,組織學生就扎根石縫的竹子的優秀品質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熱烈。就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引導學生反觀自身:“談談你最近一次遇到的逆境是什么?你是怎樣處理的?”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逆境,什么時候到來,以怎樣的方式出現,都無法預測,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積極的態度來應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有意識地抓住時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升他們幸福生活的能力。
積極心理學特別重視家庭生活和社區活動對一個人的積極影響。家庭生活和社區活動是學生校內語文學習的延伸,可以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有機結合,既豐富了語文的學習形式,又拓寬了語文的學習時空。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資源,指導學生展開校外學習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完善人格。如教學《端午粽》,可以讓學生與家人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在體驗節日習俗中升華愛家人、愛祖國的情感;在學習《金色的魚鉤》時,可以組織學生去慰問和走訪退伍老兵,聽老兵講當年的故事,在他們心中種下崇敬革命先烈的種子。讓語文學習走進家庭、鏈接社會,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可見,相比其他學科,語文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具有獨特的優勢。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多是表達對于真、善、美的歌頌,多側重表現人的優秀品質,蘊含各種真摯情感,對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觀照語文教學,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實現“為美好品質而教”的育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