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 仲瑤 鄒連生
腦出血的嚴重危害已深入人心,具有非常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H)是出血性卒中的一種,占所有卒中類型的15%,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4 倍[1-2]。臨床報道顯示,腦出血的死亡率高達40%~50%,絕大部分患者在出血后半年內致殘[3]。因此,對SIH 患者采取及時有效地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致死率意義重大。SIH 的臨床治療大致分為藥物與手術,藥物治療手段主要適用于出血量小、病情相對穩定、出血易控制的患者,但藥物治療需要對患者出血情況進行監測,且血腫需要自行吸收,療程較為漫長,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4]。傳統手術治療為直視下開顱血腫清除術,創口大、出血量較多、損傷大、術后感染率較高[5],因此,有必要探索微創、高效、安全的手術治療方案。本研究對SIH 患者采用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并與傳統直視下開顱血腫清理術進行比較,探究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術在SIH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2019 年2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SIH 患者60 例,納入標準:(1)首次發病,符合文獻[6]SIH 診斷標準;(2)病程<24 h;(3)入院后經顱腦CT 掃描確診,發病部位包括丘腦、腦室、基底節區;(4)根據多田公式,計算患者的出血量為30~80 mL。排除標準:(1)血管畸形、血管炎等導致的腦出血或繼發性腦出血;(2)有精神病史,嚴重的肝腎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3)合并肢體功能障礙,無法配合本次研究;(4)合并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與B 組(每組30 例),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患者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A 組 采用直視下開顱血腫清除術,氣管插管麻醉或靜脈麻醉,CT 下觀察血腫位置、大小、形態等,標記穿刺點,沿穿刺點在顳部或顳頂枕部做一長度約為3 cm 的直線切口,鉆孔后十字切開硬膜,觀察血腫情況仔細清除腫塊,沖洗止血,放置引流管。手術結束后采用CT 或MRI 復查患者顱內出血情況,如果出血量較大則給予尿激酶灌注。
1.2.2 B 組 采用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術,CT下定位血腫部位,標記血腫位置,距離標記點7 cm位置做直切口(3~4 cm),游離骨瓣后十字切口硬膜,從皮質非功能區腦溝或血管較少部位采用電凝止血,確認止血效果后進行穿刺,CT 下確定穿刺深度,切開皮質2 cm,沿穿刺道開展微創清除血腫,電凝止血或紗布覆蓋壓迫止血,沖洗后確認無明顯出血點放置引流管。根據患者手術結束后CT 或MRI 復查血腫殘留情況,殘留較多則給予尿激酶灌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認知功能、臨床治療效果,收集兩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1)手術指標:手術時間(麻醉起效后至縫合結束時間)、術中輸血量、血腫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2)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在入院次日與出院前24 h 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42 分,評分越高表示缺損程度越嚴重[7]。(3)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在入院次日與出院前24 h 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30 分,評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8]。量表由專人負責調查,講解調查目的,示范量表填寫方法后完成。(4)臨床治療效果,基本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NIHSS評分下降≥90%,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稍受限;顯效:癥狀明顯改善,90%>NIHSS 評分下降≥4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有效:癥狀有所改善,45%>NIHSS 評分下降≥18%,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明顯;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9];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并發癥:包括腦水腫、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再出血。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 組男19 例,女11 例;年 齡39~72 歲,平 均(55.49±6.48)歲;病 程0.5~22 h,平均(9.34±1.22)h;出血量30~66 mL,平均(39.84±4.81)mL。B 組男17 例,女13 例;年 齡42~71 歲,平 均(56.12±6.95)歲;病 程0.5~20 h,平均(9.70±1.28)h;出血量32~70 mL,平均(40.03±6.85)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B 組手術時間短于A 組,術中輸血量少于A 組,血腫消失時間早于A 組,住院時間短于A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MMSE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 組NIHSS 評分低于A 組,MMSE 評分高于A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MMSE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療效比較 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χ2=4.043,P=0.044),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77,P=0.278),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SIH 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SIH 的死亡率與致殘率與其他類型卒中比較明顯更高,特別是發病后1 個月內病死率高達34%~50%[10-12]。SIH 病理過程主要為出血期血腫的形成和出血后多種活性物質的釋放,會導致腦血管堵塞,如果沒有及時清除則會導致腦組織與相鄰組織缺血、變性甚至壞死[13-14];血腫沒有得到及時清除,周圍會繼發產生水腫,容易對鄰近神經造成壓迫與損傷,進而對患者的神經功能、認知功能造成損傷[15-17]。因此,對于SIH 患者,清除血腫是關鍵[18-19]。
本研究中A 組采用直視下開顱血腫清除術,而B 組采用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結果顯示B 組手術時間短于A 組,術中輸血量少于A 組,血腫消失時間早于A 組,住院時間短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耿炯等[20]報道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治療SIH 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輸血量少、血腫消失時間早、住院時間短等優勢。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B 組NIHSS 評分低于A 組,MMSE 評分高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比較,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治療SIH 對患者術后神經功能、認知功能的影響小。李偉[21]的報道結果與本結果基本一致。而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與本研究樣本量小相關,后期有待大樣本研究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比較,小骨瓣開窗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治療SIH 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輸血量少、血腫消失時間早、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對患者術后神經功能、認知功能的影響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