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骨質疏松屬于老年人群中較為普遍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以骨骼密度降低、因骨組織超微結構出現變化致使骨脆性增加為主要特征,其骨折風險隨之增加。作為人體中樞骨骼,脊柱較常發生骨質疏松骨折[1]。一旦出現椎體骨折疼痛,或是椎體壓縮性發展,會導致脊柱受影響出現程度不一的后凸畸形,同時急性疼痛會限制活動,并出現肺功能下降等并發癥,多需要患者臥床。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對骨折患者疼痛進行有效緩解,并重建、維持脊柱穩定性[2]。同時部分指南中指出,在經皮椎體成形術后使用抗骨質疏松藥輔助治療,可對骨強度進行提高,并對骨量有所改善,避免再次發生骨折。阿侖膦酸鈉屬于臨床較常用的一種原發病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此藥可對骨重建部位的骨質進行數量增加,對骨轉換進行降低,促使骨形成可以超過骨吸收,進而增加骨量,治療效果較為明顯[3]。本研究主要針對椎體成形術聯合阿侖膦酸鈉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優化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萍鄉市贛西醫院收治的80 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文獻[4]中國老年骨質疏松診療指南(2018)中相關診斷標準;影像學資料完整;單個胸腰椎骨折;椎管受累程度低于25%;配合意向明確。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惡性腫瘤;深度昏迷;基礎疾病并發癥嚴重;臟器障礙嚴重;長時間使用激素;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 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對照組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術前進行常規功能檢查,確定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進入手術室,調整為俯臥位,對傷椎進行定位,俯臥過伸體位進行復位操作,通過C 臂透視對進針點進行標記確定,消毒鋪巾之后,進行局部麻醉后皮膚切開2 mm,使用穿腰針進行穿刺點探測,并在椎體后緣3 mm 位置置入工作套管,將針芯拔出,于C 臂透視下對穿刺針位置進行調整,深度到達椎體前1/3,骨水泥調和,并將骨水泥逐次注入,控制在3.6~4.8 mL,拔針,手術結束,使用無菌敷貼對傷口進行保護。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阿侖膦酸治療,術后第2 天口服阿侖膦酸鈉(生產廠家:Savio Industrial S.r.L,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85,規格:70 mg),70 mg,1 次/d,治療持續1 個月。兩組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于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后3 個月進行評估,0~10 分,分數增加則疼痛強度提升[5];(2)比較兩組骨代謝指標。抽取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 個月后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液,常規處理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作骨代謝指標檢測,包括血鈣(Ca)、血磷(P)、骨鈣素(OST)、骨型堿性磷酸酶(BAP)[6];(3)比較兩組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借助X線正側位檢查,對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 個月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進行計算[7];(4)比較兩組胸腰椎功能情況。選擇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標準于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后3 個月進行評估,0~50 分,分值增加則胸腰椎活動功能障礙增加[8]。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研究組,男19 例,女21 例;年齡50~75 歲,平均(68.45±2.45)歲;病程1~3 年,平均(2.44±0.45)年。對照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50~76 歲,平均(68.39±2.37)歲;病程1~3 年,平均(2.33±0.2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1 周和治療后3 個月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Ca、P、OST、BAP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兩組Ca、P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研究組OST、BAP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對比()
2.4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對比 治療前,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研究組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后凸Cobb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后凸Cobb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對比()
2.5 兩組治療前后ODI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1 周和治療后3 個月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對比[分,()]
隨著當前社會人均壽命延長,以及老齡化社會現象的加重,骨質疏松癥作為中老年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因其導致的骨折現象,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問題較為嚴重的一個,且對于患者家庭壓力也增加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骨質疏松癥作為全身性、進行的一種老年人常見代謝性骨骼疾病,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的并發癥就是骨折,而骨折發生造成嚴重疼痛,會使得患者生活質量降低[9]。老年骨質疏松癥導致脊柱骨折,多集中在胸腰段位置,對患者損傷明顯。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借助影像系統,經皮準確向椎體內進行一定量骨水泥的注射,借此發揮椎體強度增加,并改善疼痛,防止出現塌陷等作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操作較為簡單,對患者機體損傷程度也較小,因而即使老年患者也可耐受,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對脊柱后凸側畸形進行校正,從而快速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幫助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機體機能[10-11]。
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1 周和治療后3 個月VAS 評分、ODI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阿侖膦酸鈉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椎體功能。對于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發生疼痛機制,目前臨床并無準確結論,相對于保守治療,經皮椎體成形術可有效緩解治療后患者出現疼痛的程度。分析其作用機制主要為以下幾點:(1)骨水泥的使用,對椎體穩定性進行增強,對骨折外部應力作用進行減少,避免后續骨折再次出現;(2)骨水泥所具熱效應,可對炎癥因子、神經細胞進行殺滅,在感覺神經傳導方面發揮阻滯作用,進而有效止痛;(3)術中所用骨水泥可對局部血管進行阻塞,有效抑制出血性疼痛[12-13]。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1 個月Ca、P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1 個月OST、BAP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阿侖膦酸鈉可改善骨代謝情況。OST 屬于骨形成的一項特異性指標物,可對骨代謝活動及骨組織的轉化率進行反應;而BAP 則集中在骨化部位,是對骨形成及骨轉化進行評價的一項指標,其可對骨改變早期情況進行反應[14]。上述因子參與骨代謝過程,因而分析其變化對于骨質疏松機制進行分析。雙膦酸鹽類藥物是臨床公認一線抗骨質疏松藥物[15-16]。阿侖膦酸鈉屬于其中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其屬于骨吸收抑制劑,可對破骨細胞吸收骨質進行抑制,促進皮質厚度增加,加強骨密度,進而對骨質疏松進行有效預防,避免骨痛及骨折再次發生,尤其是在椎體骨折,或是非椎體骨折風險降低中[1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1 個月傷椎后凸Cobb 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阿侖膦酸鈉可穩定患者脊柱。經皮椎體成形術作為臨床新型微創手術的一種,借助骨水泥等材料的注入,促進骨折固定塑形及椎體角度回復等?;颊邆F借助支撐物,可促進起椎體高度及脊柱穩定性恢復。經皮椎體成形術創傷較小,其恢復時間較短,所具操作性、安全性明顯,順應性也更強[18]。阿侖膦酸在骨質疏松防治中作用明顯,可對骨轉換進行抑制和降低,促使骨吸收及骨丟速度減緩,對骨密度值進行增加[19-20]。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選擇經皮椎體成形術聯合阿侖膦酸鈉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骨代謝指標,對傷椎后凸Cobb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有效維持,并改善脊柱功能,提升遠期療效,具備一定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