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
產婦分娩經驗不足,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而不良情緒會加重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增加機體兒茶酚胺分泌量,導致宮縮不協調,影響分娩順利進行,對母嬰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1-2]。產后產婦由于角色的轉變,缺乏母乳喂養經驗,母乳喂養效能普遍低下,加之喂養過程中缺乏正確的母乳喂養指導,使得母乳喂養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需在分娩過程中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分娩結局、提高母乳喂養率[3]。家庭化產科護理模式符合現代醫學模式,可提供心理、生理、體力等全方位護理服務,在維護母嬰健康中意義重大[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產婦中采取家庭化產科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6-11 月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0 例孕婦。納入標準:(1)孕周37~42 周;(2)均為單胎妊娠;(3)乳房發育正常;(4)年齡≥20 歲。排除標準:(1)伴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2)嚴重精神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孕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孕婦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向孕婦講解分娩和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嚴密監測孕婦胎心、宮縮變化,發生異常立即匯報處理;保證病房干凈整潔,每日開窗通風30 min;給予孕婦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食物攝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家庭化產科護理。(1)病房環境家庭化。依照孕婦居家習慣布置病房,允許孕婦將喜歡的照片或擺件等熟悉物品放置房中,病房放置小冰箱、電視機等設施,設置獨立衛生間,保證24 h 熱水供應,依據孕婦喜好播放輕柔、舒緩的輕音樂。(2)開展分娩專題知識講座。采用視頻、PPT 等方式,詳細講解分娩過程及可能出現的征象,鼓勵孕婦和家屬提出相關問題,耐心解答其疑問。(3)產時分娩支持。由專業的助產士實施一對一導樂陪伴分娩,耐心與孕婦交談,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與生理需求,與家屬共同參與產程陪護,給予其鼓勵和支持,監測宮縮持續時間,發現異常立即處理;進入第一產程后,宮縮開始時適當按摩孕婦腰部,指導其進行拉瑪澤呼吸,握緊孕婦雙手并輕撫手背,給予支持,宮口全開后指導孕婦正確用力,避免大聲喊叫,宮縮間歇按摩孕婦腹部和腰骶部,鼓勵進食、飲水。(4)產后床旁護理。講解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產后24 h 內指導新生兒吸吮母乳,具體講解新生兒吸吮的正確姿勢等,新生兒的臍部保護、陰部清潔、換尿片和撫觸按摩等護理均采取床旁護理,盡可能讓產婦和家屬參與。兩組均為陰道分娩,干預至分娩結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分娩情況、母嬰結局、母乳喂養情況和母乳喂養能力。(1)記錄兩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產后10 min 新生兒Apgar 評分。Apgar 評分根據皮膚顏色、心率、肌張力、呼吸、對外界的刺激五項進行評分,滿分10 分,分值高則新生兒情況越好[5]。(2)比較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情況,包括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會陰感染、胎兒窘迫等。(3)比較兩組混合喂養、純母乳喂養及人工喂養情況。(4)對兩組采取母乳喂養的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效能評價,采用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評分,從母乳喂養技巧(15 個條目)、產婦心理活動(15 個條目)2 個維度,評價孕婦母乳喂養信心水平,共30 個條目,采用1~5 分評分法,總分150 分,得分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22~29 歲,平 均(25.46±1.23)歲;孕 周37~42 周,平 均(40.59±0.53)周;學歷:初中及以下6 例,高中17 例,專科及以上22 例。對照組年齡21~29 歲,平 均(25.52±1.27)歲;孕 周37~42 周,平 均(40.68±0.51)周;學歷:初中及以下7 例,高中18 例,專科及以上2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分娩情況比較 觀察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分娩情況比較()
2.3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混合喂養率、人工喂養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BSE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母乳喂養技巧、產婦心理活動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產婦心理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BSES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BSES評分比較[分,()]
產婦由于初為人母,適應母親角色速度相對較慢,加之對母乳喂養知識缺乏全面認識,常擔心形體改變、泌乳不足,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較低[7-8]。常規產房護理模式僅注重為孕婦提供醫療技術支持,對心理變化等關注度較低,難以滿足孕婦多樣化護理需求,護理效果欠佳[9-10]。
家庭化產科護理以創建家庭環境作為干預基礎,給予患者個體化、針對性護理服務,能夠有效滿足孕婦身心等多方面需求。本研究中,觀察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 評分高于對照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混合喂養率、人工喂養率均低于對照組,純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技巧、產婦心理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家庭化產科護理能夠加快產婦產程進展,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增強孕婦母乳喂養信心,有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在產婦中應用家庭化產科護理,將病房環境家庭化,能夠降低孕婦陌生感和緊張感,增加安全感和舒適度,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馨,保持心情放松、情緒穩定,有助于分娩順利進行[11-12]。開展分娩專題知識講座,給予孕婦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能夠提升其對分娩相關知識的了解,以相對積極的心態面對分娩過程,提高護理配合度[13-14]。助產士一對一全程導樂陪伴分娩,能夠充分體現產科的人文關懷,在分娩過程中給予孕婦技術指導則可提升其分娩應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產程,保證分娩安全、順利完成[15-16]。家屬全程陪伴配合孕婦,可使其獲得充足的社會、家庭支持,增強孕婦信心,有利于消除焦慮、緊張等情緒,減輕應激反應,從而維持良好的宮縮,降低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發生風險,有效保障母嬰安全[17-18]。產后采取人性化床旁護理,更加體現家庭化產科護理模式的內涵,最大限度地滿足孕婦和家庭需求,專業的母乳喂養指導則可使孕婦盡早獲得喂養經驗,不僅能夠提高母乳喂養率,還可增加母嬰接觸,增進母嬰情感交流,幫助孕婦盡快實現角色轉變,提升家庭幸福感[19-20]。家庭化產科護理在產婦中取得一定應用效果,但本研究尚存在觀察時間較短、納入樣本量不足等局限性,尚需在今后研究中延長觀察時間、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探討家庭化產科護理的遠期效果。
綜上所述,家庭化產科護理在產婦中應用效果確切,能夠縮短產程,降低不良母嬰結局發生風險,有助于增強孕婦母乳喂養信心,提高母乳喂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