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真 齊耿 王立男 李壽皊
暴聾,相當于西醫中的突發性耳聾,是指72 h內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HL[1],其發病率約為5/10 萬~20/10 萬[2]。目前僅有10%~15%的耳聾患者能夠找出病因,其余病因無法明確,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喪失聽力。對于該病的治療缺乏針對性,臨床多予以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類藥物治療,常規治療效果不佳。近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的飛速發展,中醫在暴聾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穴位注射治療該病效果突出[3]。中醫認為,風熱侵襲、肝火上擾、痰火郁結、氣滯血瘀、腎精虧損等為該病的病因,其中氣滯血瘀型較為常見,該病的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竅為主。本研究用李壽皊主任自擬的逐瘀通竅聰耳湯聯合穴位注射對氣滯血瘀型暴聾患者進行治療,旨在探究該法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淮安市中醫院收治的68 例氣滯血瘀型暴聾患者。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文獻[4]《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醫以文獻[5]《中醫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氣滯血瘀型診斷標準為依據。納入標準:(1)與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符合;(2)未行任何治療處理;(3)病程在2 周內。排除標準:(1)嚴重內臟并發癥所致重度突發性耳聾;(2)耳部存在濕疹、潰瘍或凍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并同意實施,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協議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統一治療,葛根素凍干粉(生產廠家:煙臺魯銀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07,規格:0.2 g/支)0.4 g+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生產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783,規格:5 mL∶100 mg)2 mL+地塞米松(生產廠家: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0513,規格:0.5 mL∶2.5 mg)1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生產廠家: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1020636,規格:250 mL)250 mL 中,靜滴,1 次/d。
對照組另行穴位注射,第一針: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生產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762,規格:5 mL∶50 mg)1.5 mL,紅花注射液(生產廠家: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3020782,規格:5 mL)2 mL,山莨菪堿(生產廠家:新鄉市常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3771,規格:1 mL∶5 mg)1 mL,利多卡因(生產廠家: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3022313,規格:5 mL∶0.1 g)1 mL,加注射用水共10 mL。第二針:參麥注射液(生產廠家: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3020020,規格:20 mL)4 mL,維生素B12(生產廠家: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0633,規格:1 mL∶0.5 mg)2 mL,利多卡因1 mL,加注射用水共10 mL。患者取臥位,消毒耳周皮膚,囑其張口,應用10 mL 注射器7 號針頭垂直刺入患側耳門、聽宮、翳風、三陽絡、支溝、液門、足三里、三陰交、至陰、完骨,回抽無血后注藥,各穴位1 mL,1 次/5 d,一針/次,第二針于5 d 后注射。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另輔以逐瘀通竅聰耳湯,當歸、桃仁、紅花、丹參、黃精、杜仲、陳皮、補骨脂各10 g,桑葚、枸杞子、仙鶴草各15 g,全蝎6 g,加500 mL 水煎至150 mL,早晚飯后服。兩組均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后各個頻率受損頻率聽力恢復至正常水平、降低30 dB 以上、降低15~29 dB、降低不到15 dB 分別記為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療效判定參考各個頻率受損頻率聽力情況。(2)采用丹麥爾聽美純音聽閾測聽儀記錄患者治療前后0.25、0.5、1、2、4、8 kHz 頻率的聽閾值,計算各頻率聽力平均閾值,考慮部分患者雙側耳聾,計算左右耳平均值。(3)比較兩組耳鳴、耳悶、眩暈消失時間及聽力恢復時間。(4)比較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血液流變檢測儀對全血黏度(WBV)、血細胞比容(Hct)及血漿黏度(PV)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1 例,女13 例;年 齡25~62 歲,平 均(48.23±5.22)歲;單 側耳聾29 例,雙側耳聾5 例;病程8~14 d,平均(7.23±1.11)d。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24~62 歲,平均(48.58±5.00)歲;單側耳聾30 例,雙側耳聾4 例;病程9~14 d,平均(7.45±1.0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6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聽閾值比較 干預后,兩組各頻率聽閾值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聽閾值比較[dB,()]

表2 兩組聽閾值比較[dB,()]

表2 (續)
2.4 兩組癥狀消失及聽力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耳悶、耳鳴、眩暈消失時間及聽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及聽力恢復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癥狀消失及聽力恢復時間比較[d,()]
2.5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WBV、Hct 及PV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WBV、Hct 及PV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現代醫學認為,暴聾病因未明確,主要與內耳微循環障礙、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應有關[6]。有研究認為其與微量元素的缺乏相關[7-8]。西醫治療以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抗凝治療等為主,但效果不明顯,且伴有副作用[9-10]。中醫則指出,暴聾屬虛實兼備之癥,其實為外邪、肝火、痰飲、瘀血等蒙蔽清竅,其虛為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耳竅經脈空虛,失于濡養,其針對氣滯血瘀型暴聾主張辨證選方,以行氣通竅、活血化瘀為治療的基本準則。
本研究對暴聾患者行逐瘀通竅聰耳湯聯合穴位注射法進行治療,發現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1.18%,高于對照組的70.59%,且觀察組癥狀消失及聽力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湯方內服與穴位注射外治在暴聾的治療中效果突出,能緩解患者耳悶、耳鳴等癥狀。分析原因,在逐瘀通竅聰耳湯中,當歸、桃仁、紅花、丹參皆可活血化瘀、理氣活血,治血虛血瘀之證;黃精補氣養陰、健脾益腎;杜仲補肝腎、強筋骨;補骨脂補腎壯陽、強筋健骨,與補腎藥物配伍,可治療耳鳴耳聾;仙鶴草收斂止血、補虛止痢;枸杞子、桑葚滋陰補腎;陳皮則健脾祛濕,緩解枸杞子、桑葚過于滋膩而影響消化系統。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竅之效。現代藥理證實,丹參具有改善血黏度、增快血流速的作用[11];補骨脂則可以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耳蝸血液循環[12];黃精則具有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抗疲勞及保護心血管系統等多種功能[13]。穴位注射是一種西醫藥物注射法與中醫腧穴理論相結合的新型療法,對耳周穴位進行注射,可使耳及頸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進而加快耳部、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本研究穴位注射所選取的耳門、聽宮、翳風、三陽絡、支溝、液門、足三里、三陰交、至陰等穴位皆為中醫治療耳鳴、耳聾的常用穴位,對上述部位進行針刺,可行氣通絡,能夠刺激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從而改善耳鳴、耳悶及眩暈等癥狀。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頻率聽閾值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逐瘀通竅聰耳湯聯合穴位注射可促進暴聾患者聽力的恢復,改善其聽力狀況。這可能與穴位注射將諸多藥物直接作用于耳部諸穴,提高了藥物的有效濃度有關,既可以舒縮耳部血管,又可營養神經,促進聽神經元的恢復。另外,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WBV、Hct及PV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逐瘀通竅聰耳湯聯合穴位注射可改善暴聾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情況,這可能與逐瘀通竅聰耳湯中部分中藥有關。同時,穴位注射對耳周穴位進行針刺,可通過神經途徑調節腦干和內耳微循環,改善暴聾患者的血液流變及高黏血狀態[14-15]。
綜上所述,對氣滯血瘀型暴聾型患者行逐瘀通竅聰耳湯聯合穴位注射進行治療,可緩解患者耳鳴、耳悶及眩暈等癥狀,促進其聽力恢復,改善血液流變學,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