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萍,蔡明,張芳,范祺祺,鄧永強,廖后元
(湖南省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423000)
菜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中以花薹為產品的一種特色蔬菜,又稱菜心[1]。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 是市場最暢銷的蔬菜品種之一[2]。但近年來,由于片面追求產量和效益,菜心產品質量呈下降趨勢, 而且市場上的菜薹品種參差不齊,多、亂、雜,同一品種在不同氣候區表現不同。 引種栽培試驗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選擇的品種是否對路,直接關系到作物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良,關系到種植戶的切身利益[3~6]。因此, 筆者特引進3 個菜薹品種采取常規田間方法進行品種比較試驗, 旨在篩選出適合湘南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并受市場歡迎的菜薹品種,對助力湘南地區農產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 助推湘南地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試驗于2021 年8~12 月在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馬頭嶺蔬菜科研示范基地進行。
供試品種為青蕓2 號、X21-10、17-18, 均由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提供。 其中X21-10 與本地主栽品種表現較為相近,將其設置為對照。
試驗設3 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四周設有保護行。 小區面積為54 m2,以1.5 m 包溝起壟,畦面寬1.0 m、溝寬0.5 m,壟長36 m,株行距40 cm×40 cm,每小區種2 行,每行種90 株,每小區種180 株。 8 月23 日播種,9 月22 日移栽,施肥水平與當地常規生產相當,陰雨天及時排除積水,適時除草松土,栽培管理按照常規進行。
生長過程中調查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 于11月8 日, 每小區隨機抽取10 株進行主薹性狀指標測定,11 月18 日進行側薹性狀指標測定。 測定指標包括薹長、薹粗、薹葉長、薹葉寬、單薹質量等。整個采收期分批次統計各小區產量, 并折算667 m2產量;11 月15 日經品嘗調查菜薹口感品質,12 月1日進行抗病性調查。
湘南地區2021 年11 月陰雨天較多, 菜薹采收期易發軟腐病和霜霉病, 于2021 年12 月1 日調查田間自然發病情況, 軟腐病和霜霉病病情分級標準采用李錫香等[7]方法。 軟腐病分級標準如下,0 級:無病癥;1 級:剛開始有水浸狀;3 級:病斑直徑<1 cm;5 級:1 cm≤病斑直徑<2 cm;7 級:病斑直徑≥2 cm;9 級:病斑成片或全部腐爛。 霜霉病分級標準如下,0 級:無病征;1 級:葉片上有稀疏斑點,不擴散;3 級:葉片上有較多斑點,多數凹陷,無霉層;5 級:病斑連片,葉背面生少量霉層;7 級:1/2<病斑占葉片面積<2/3,葉背面較多霉層;9 級:病斑占葉片面積2/3 以上,葉背面大量霉層。 根據以上分級標準,軟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分級≥5 級為病株,≤3 級為不發病植株,分別統計不同菜薹品種的病株率。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WPS 和SPSS 23.0 進行統計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如表1 所示,青蕓2 號、X21-10(CK)、17-18 屬于中晚熟栽培品種,生育期較長,8 月23 日播種,11月初開始采收,從播種到始收70~73 d,11 月中旬達到盛收期。其中以青蕓2 號綜合表現好,從播種到始收僅需70 d,比17-18 品種提前3 d 收獲,采收時長達36 d,比X21-10(CK)長4 d。

表1 各參試菜薹品種生育期比較
如表2 所示, 青蕓2 號、17-18 這2 個品種的主薹長均小于X21-10 (CK), 主薹粗均大于X21-10(CK),表現為主薹矮壯。 青蕓2 號、17-18 的側薹長均大于X21-10 (CK), 側薹粗也均大于X21-10(CK)。 其中,青蕓2 號的主、側薹長分別為27.4、32.3 cm,主、側薹粗分別為26.0、20.4 mm,薹葉比為1.10,較合理;17-18 的主、側薹長分別為30.8、35.2 cm,主、側薹粗分別為26.8、21.7 mm,葉片較多,薹葉比僅為0.71,可食率低,顯著低于其他2 個品種。 在薹葉長上, 青蕓2 號和17-18 顯著高于X21-10(CK);在薹葉寬上,17-18 最大,顯著高于其他2 個品種,其次為青蕓2 號。

表2 各參試菜薹品種性狀比較

整個采收期對青蕓2 號、X21-10、17-18 進行小區累計測產,3 個品種累計測產12 批次。 如表3 所示,17-18 產量最高, 小區產量為93.13 kg,667 m2產量1 150.33 kg。青蕓2 號產量次之,小區平均產量為73.68 kg, 折合667 m2產量910.08 kg, 但與17-18 差異不顯著。 X21-10(CK)產量最低,小區產量僅28.56 kg,顯著低于其他2 個品種。 在主薹質量、側薹質量、單株產量上,均表現為17-18 最高,青蕓2 號次之。在口感上,青蕓2 號表現為脆、濃香,17-18 表現為微甜、軟,X21-10(CK)表現為微甜。

表3 各參試菜薹品種的產量及商品性比較
通過對田間自然發病情況的調查統計, 結果如表4,3 個品種均無霜霉病發生,X21-10(CK)田間軟腐病發生最為嚴重, 病株率為15.6%;17-18軟病病株率為10.6%;以青蕓2 號表現最好,沒有發生軟腐病。

表4 各參試菜薹品種抗病性調查
對參試的3 個菜薹品種的生育期特點、植株性狀、產量、抗病性及口感等調查的結果表明,青蕓2號綜合表現最好,667 m2產量達910.08 kg,側薹質量83 g,側薹葉片數較少,薹葉比為1.10,分枝數較多,抗性強,商品性好,口感脆、濃香,適合在湘南地區進行秋季中晚熟栽培。
17-18 雖然單薹質量在100 g 以上,產量雖高,但是葉片數太多,薹葉比僅為0.71,可食率低,很難被市場接受。 X21-10(CK)薹葉比較高,達1.23,但是與青蕓2 號相比,植株生長勢較弱,分枝較少,且側薹較細小,抗性相對較差。
生產中應注意,需根據不同熟性菜薹品種采取相應的栽培措施,加強管理,避免發生病蟲害,促進植株生長,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