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魏婷婷
(濱州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逐步向綠色低碳模式轉變,目前濱州市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一體化低碳交通發展模式。發展綠色交通是解決城市交通資源及污染等問題的有效途徑。綠色發展評價作為城市綠色交通的重要內容,能夠為戰略制定和措施實施提供有力依據。因此,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體系至關重要。目前關于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指標權重確定、評價模型設計等方面。王雙等人從節能降碳、生態保護、污染綜合防治、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監督管理等方面,設計構造了一套全行業綠色交通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李亮等應用灰色關聯度模型與云物元模型對南京市綠色交通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結合灰色關聯聚類進行評價結果對比研究[2];唐攀等在探討綠色交通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用于城市交通系統綠色發展評價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并選取了數據包絡分析法(DEA)作為評價的主要方法,對長沙市交通系統綠色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分析,提出有利于長沙市綠色交通發展的策略建議[3]。本文通過DPSIR 模型與城市交通綠色發展機理有機結合,建立適合濱州市城市交通綠色發展狀況的評價體系進行評價,并提出促進濱州市綠色交通發展的策略,以滿足濱州市未來綠色發展需求。
DPSIR 模型是存在驅動力(Driving Forces)- 壓力(Pressure)- 狀態(State)- 影響(Impact)- 響應(Responses)的因果關系鏈。由于模型中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五個部分相互作用影響,因此,該模型可以較為全面和動態的揭示各影響因子是如何作用于研究對象的。DPSIR 模型的關系圖見圖1 所示。

圖1 DPSIR 模型關系圖
參考綠色交通政策指導性文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城市綠色交通發展概念,厘清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分析城市交通系統與社會、資源、環境、經濟等子系統間的相互關系,結合濱州市城市交通發展現狀,確定濱州市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所示。

表1 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各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權重見表2-6,通過公式計算出各CR 值分別是0.099 8、0.083 0、0.093 4、0.031 8、0.019 9,均小于0.1。因此,檢驗結果是通過的。

表2 驅動力D 指標權重計算表
利用模糊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變為定量評價,根據隸屬度的定義,因素集U = {u1,u2,…,un},評語集V = {v1,v2,…,vm},V={優,良,中,差,極差}={5,4,3,2,1},權重集A = {a1,a2,…,an}[4]。模糊判斷矩陣A 是專家將的得出來的指標權重評級歸一化的結果,得到一級判斷矩陣A1,A2,A3,A4,A5,表示指標Ui對應Vj的隸屬程度。

根據公式Y=W x A 得到新的模糊判斷矩陣,


表3 壓力P 指標權重計算表

表4 狀態S 指標權重計算表

根據評語集V= {優,良,中,差,極差}={5,4,3,2,1},進一步計算一級評價的綜合分值:

公式Y=Wy 計算得到賦權的二級模糊評價判斷矩陣Y=(0.35 0.09 0.2 0.02 0.04)。計算出二級模糊綜合評價整體的分值C=YV=2.79,即為濱州市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結果。
通過上述層次分析法的數據分析,整合數據見表9。從準則層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的檢驗系數比較來看,驅動力D(0.099 8)>狀態(0.093 4)>壓力(0.083 0)>影響(0.018)>響應(0.019 9),驅動力因素和狀態因素占比較大,相對更重要。從決策層指標來看,公共交通專用車道設置率(2.420 3)、人均GDP(2.230 4)、道路客運量增長率(2.122 8)、低碳排放的市場機制(1.892 5)、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1.700 3)排在前五位,對城市交通綠色低碳發展影響較大。
結合模糊評價法計算得出來的整體的模糊綜合評價的分值,與分數等級劃分規則(4<C≤5 優,3<C≤4 良,2<C≤3 中,1<C≤2 差,C≤1 極差)進行比較,濱州市的模糊評分為2.79,這說明濱州市目前城市交通綠色發展等級為中。
從整體上看,針對濱州市的評價結果比較接近發展實際,濱州市整體城市交通綠色發展呈正向發展,但就目前發展狀況來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說明濱州市應加大城市交通綠色發展。
城市交通綠色發展是實現城市交通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濱州市城市交通發展實際情況,通過DPSIR 模型,建立完善的濱州市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評估濱州市城市交通綠色發展現狀。針對評價結果,提出以下措施與建議:
(1) 在政策管理層面,濱州市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和監督力度,為未來城市交通綠色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和策略。合理規劃交通線路,健全交通法律法規,完善交通管理與控制系統,加大城市交通綠色發展財政投入比例和人力資源投入,成立相關部門,加強對政策實施的監督力度。注重公眾對城市交通綠色發展的評價,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接收公眾對城市交通綠色發展的意見和建議[5]。同時,通過交通需求管理,合理引導居民選擇正確的交通方式,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立城鄉全覆蓋的公交體系。

表5 影響I 指標權重計算表

表6 響應R 指標權重計算表
(2) 技術層面,濱州市應廣泛推廣應用綠色新技術,加強智能化交通系統建設。科學合理設置標志線、交叉路口、過街天橋和停車設施等,提升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推廣使用綠色交通工具,加大公共交通新能源車輛的使用,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公眾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
(3) 加強城市交通綠色意識教育和宣傳力度。盡管濱州市在城市交通綠色發展進程中已取得一定成績,城市交通綠色發展意識還有待于提高。相關部門可通過舉辦城市交通綠色發展宣傳活動、發放宣傳手冊等,轉變公眾傳統交通出行觀念,提高全民綠色低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