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菊,李振東
(貴州省黎平縣林業局,貴州 黎平 557300)
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是金縷梅科楓香樹屬高大落葉喬木,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1500 m以下丘陵地帶。楓香是貴州造林的骨干樹種之一,林分生長較快,景觀效果良好,生態效益顯著。立地條件不同,適宜的造林密度不同。雖已有楓香造林密度的研究[1~3],主要是楓香和其他樹種混交模式下的密度研究,主要對各個區域的楓香生長開展生長測定,但是缺乏撫育措施和多年多次的生長測定,指導黔東南楓香造林的意義較低,需要結合實際開展研究。為此,本文考察了6個造林密度、2種撫育模式下楓香生長狀況,確定最佳造林密度和撫育模式,以期指導黔東南地區楓香造林實踐。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風林場,海拔500 m,屬丘陵地帶,成土母巖為石炭巖,土壤pH值為5.5~6.5。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17 ℃,全年無霜期280~300 d,年均降水1100~1300 mm,年均空氣相對濕度52%~76%。
供試樹種楓香。供試苗木2 a生,黔東南州林科院提供,種子采自當地母樹林。苗木規格為1年生、土球苗,起苗時采用朔料袋包根運輸。
試驗地坡向東北、坡度20°、海拔260~320 m,土壤類型紅壤,土層厚50~70 cm,肥力一般。造林地塊屬于灌木林地,造林前1個月按照各個處理開展條帶整地。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造林密度設6個水平,撫育模式設2個水平,完全組合計12個處理,見表1。每個處理3個重復小區,每個重復小區面積0.2 hm2。

表1 試驗處理概況
2016年3月造林。撫育措施及其標準為按株行距開劈1.5 m寬的整地帶,整地帶內清除五節芒、藤蔓以及胸徑5 cm以下的落葉雜灌木,保留所有常綠喬灌木樹種和鄉土落葉喬木樹種,非整地帶內僅清理藤蔓,每年10月份進行。
造林后3、6 a后,即2019年3月份和2022年3月份測定數據。重復小區內全員(機械抽樣50株)測定樹高、地徑、枝下高、冠幅,計算單株材積和蓄積密度。
單株材積采用文獻[4]軟闊地徑材積模型計算。SPSS12軟件統計和分析數據,指標值表示為均數±標準差(x'±s),LSD法多重比較檢驗統計學差異,P<0.05條件下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造林初期高生長迅速有利于干形通直,提高木材品質。由圖1可以看出,M33F、M25F、M11F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數值依次降低,說明可以否定其無差異假設而接受有差異假設,即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最佳;M44f、M44F、M33f與M33F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可以接受其無差異假設,即M44f、M44F、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與M33F相同。總之,M33、M44樣林高生長優于其余4個造林密度,說明較高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樣林早期高生長。同理,M20F、M13F、M11F的樣林高生長效應分別優于M20f、M13f、M11f,說明造林密度較低時,連年撫育有促進樣林早期高生長的效應。
造林初期高生長迅速有利于干形通直,提高木材品質。由圖1可以看出,M33F、M25F、M11F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數值依次降低,說明可以否定其無差異假設而接受有差異假設,即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最佳;M44f、M44F、M33f與M33F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可以接受其無差異假設,即M44f、M44F、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與M33F相同。總之,M33、M44樣林高生長均優于其余4個造林密度,說明較高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樣林早期的高生長。同理,M20F、M13F、M11F的樣林高生長效應分別優于M20f、M13f、M11f,說明造林密度較低時,連年撫育有促進樣林早期高生長的效應(表2)。

表2 生樣林3 a齡生長情況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有統計學意義,否則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同一密度處理間有統計學意義,否則無統計學意義,下同
造林初期,枝下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伴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下降,冠幅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上升。造林3年后,撫育次數的不同,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的順序均依次為處理M44F>M44f>處理M33F>處理M33f>處理M25F>處理M25f>處理M20F>處理M20f>處理M13F>處理M13f>處理M11F>處理M11f。
樣林6 a齡進入材積速生期,造林密度較高的林分完全郁閉,需要間伐利用一些小徑材。由圖2可以看出,造林6年后的高生長同樣有利于干形通直,提高木材品質。由圖2還可以看出,M33F、M25F、M11F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數值依次降低,說明可以否定其無差異假設而接受有差異假設,即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最佳;M44f、M44F、M33f與M33F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可以接受其無差異假設,即M44f、M44F、M33f樣林高生長效應與M33F相同。總之,M33、M44樣林高生長優于其余4個造林密度,說明較高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樣林造林6年后的高生長。同理,在造林后6年,M20F、M13F、M11F的樣林高生長效應分別優于M20f、M13f、M11f,說明造林密度較低時,連年撫育有促進樣林造林6年后的高生長的效應。

圖2 樣林6 a生蓄積密度
造林6年后,枝下高伴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下降,冠幅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上升。造林6年后,撫育次數的不同,單株材積的順序均依次為處理M44F>M44f>處理M33F>處理M33f>處理M25F>處理M25f>處理M20F>處理M20f>處理M13F>處理M13f>處理M11F>處理M11f。單位面積蓄積量M25F最大,其次為M25f,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上升總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表3)。

表3 樣林6 a齡生長情況
綜上所述,造林6年后,造林密度對于樹高、枝下高、冠幅、單株材積、蓄積密度影響巨大,樹高、撫育次數的不同對于枝下高、冠幅、單株材積、蓄積密度影響較小。
造林3年后,撫育次數的不同,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的順序均依次為株行距2.0 m×2.0 m>株行距2.0 m×1.5 m>株行距1.5 m×1.5 m>株行距2.5 m×2.0 m>株行距3.0 m×2.5 m>株行距3.0 m×3.0 m。
6年后,單位面積蓄積量的順序依次為株行距2.0 m×2.0 m>株行距2.0 m×1.5 m>株行距1.5 m×1.5 m>株行距2.5 m×2.0 m>株行距3.0 m×2.5 m>株行距3.0 m×3.0 m。單株材積順序依次為株行距3.0 m×3.0 m>株行距3.0 m×2.5 m>株行距2.0 m×2.0 m>株行距2.5 m×2.0 m>株行距2.0 m×1.5 m>株行距1.5 m×1.5 m。撫育次數的不同,只是對于其生長量的增長有幫助,并未對各處理間的順序產生重大影響。
從造林3年后、6年后開展測定,證明了生長初期開展綜合撫育對樹木生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增長幅度來看,并未對蓄積產生很大效果,也證明頭2年的連續撫育尤為重要。第4年的綜合撫育可以適當延伸到后幾年開展,通過數據對比也發現,要如果要盡快形成片林,就必須選用密度較高的株行距2 m×2 m開展造林,在6年后采取間伐撫育的模式,調整到合理密度。從培育用材林的角度來看,選擇株行距3 m×3 m,同時通過開展連續撫育,營造出生長效果良好,蓄積量合理的生態用材林。
根據文獻[5~15]的研究,不同造林密度不同樹種對造林影響極大,本實驗差異原因的主要因素為楓香屬陽性速生樹種,前期造林需要密植促進高生長,造林密度的選擇也貼合實際,同時加強開展和珍貴樹種諸如楠木的混交種植[16],有利實際生產,但在今后實驗的設計中,后期應設置部分面積安排采伐部分小徑材,達到合適密度,觀測這一情況下,楓香的生長情況,為后期的生產做出參考。
在當前研究模型下,應繼續開展多模式研究,要開展長期的動態監測,加強外來藥劑[17]、密度和施肥[18]綜合影響, 也要開展林下經濟的探索,諸如林下套種中藥[19]、套種茶葉[20]的相關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