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杰 尤書德 安文峰
(1河南省襄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襄城 461700;2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許昌 461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屬于腦血管疾病,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使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導致神經功能障礙。AIS是腦卒中常見的疾病類型,約占腦血管疾病的70%,具有較高發病率、復發率、死亡率[1]。抗血小板藥物是治療AIS常用藥物,多數研究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雖然對患者病情改善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療效比較單一[2]。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是從銀杏葉中提取的一種新型中藥制劑,有研究報道顯示,其用于治療腦卒中具有良好的效果[3]。目前研究中雙聯抗血小板藥物選擇多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關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雙聯抗血小板藥物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用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AIS患者,并對其臨床療效、血栓彈力圖(TEG)監測結果相關參數、神經功能、血小板功能、炎癥因子進行分析?,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醫院收治的132例AI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66例。常規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52~76歲,平均(63.38±4.4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7.8~13.1 h,平均(15.52±2.64)h;基礎疾?。焊哐獕?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11例,高血脂病12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35例,腦葉26例,小腦5例;體質量指數(BMI)18.9~27.8 kg/m2,平均(23.57±2.32)kg/m2。觀察組男39例,女27例;年齡54~75歲,平均(64.02±3.8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8.7~22.9 h,平均(15.89±2.37)h;基礎疾?。焊哐獕?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3例,高血脂病10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33例,腦葉27例,小腦6例;BMI 19.2~28.0 kg/m2,平均(23.12±2.5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號:2022002)。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歐洲卒中組織發布的關于AIS診斷標準[4];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AIS;NIHSS評分<20分;年齡超過50歲;發病時間<24 h;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心源性卒中病史;近1個月內接受過溶栓、抗凝等治療;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器官損傷;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疾?。淮嬖陲B內動脈瘤、腦膿腫、腦出血、腦創傷等;大面積腦梗死;血小板計數小于100×109/L;入組前3個月存在顱內手術史;合并惡性腫瘤;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常規組:入院24 h內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J20160684)治療,100 mg/次,1次/d;口服替格瑞洛片(國藥準字J20171077)90 mg/次,2次/d。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國藥準字Z20120024)5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國藥準字H11021490)中靜脈滴注,10~15滴/min,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顯效:NIHSS評分改善>70%;有效:NIHSS評分改善20%~70%;無效:NIHSS評分改善<20%??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TEG監測結果相關參數。TEGTEG-5000型TEG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監測兩組治療前后TEG參數,包括凝血反應時間、血凝塊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血凝塊成形時間。(3)神經功能。取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S100B蛋白(S100B)、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NIHSS評分具體參考文獻[5],共8個維度,總分45分,分數越高代表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4)血小板功能、致炎因子。采用CytoFLEX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公司)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PAG)、α顆粒膜糖蛋白(CD62p);ELISA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白介素-6(IL-6);循環酶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5)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腹部輕度疼痛、皮疹瘙癢。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2.42%)高于常規組(78.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TEG監測結果相關參數比較治療前,兩組凝血反應時間、血凝塊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血凝塊成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凝血反應時間、血凝塊成形時間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觀察組長于常規組(P<0.05);兩組血凝塊形成速率、最大振幅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EG監測結果相關參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EG監測結果相關參數比較(±s)
時間 組別 n 凝血反應時間(min) 血凝塊形成速率(°) 最大振幅(mm) 血凝塊成形時間(min)治療前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 P治療后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 P 5.89±0.87 5.97±0.75 0.566 0.572 7.56±0.92 6.82±1.10 4.192 0.000 64.81±6.99 65.37±7.57 0.442 0.660 55.24±6.18 61.56±7.82 5.151 0.000 68.79±7.72 69.11±6.78 0.253 0.801 53.19±4.97 63.15±5.11 11.351 0.000 1.62±0.24 1.58±0.31 0.829 0.409 2.78±0.32 2.15±0.29 11.851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S100B、NSE、BDNF、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100B、NSE、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BDNF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觀察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s)
時間 組別 n S100B(ng/L) NSE(μg/L) BDNF(μg/L) NIHSS評分(分)治療前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 P治療后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 P 4.25±0.64 4.40±0.77 1.217 0.226 1.12±0.25 1.92±0.38 14.288 0.000 26.85±3.42 27.12±3.11 0.475 0.636 7.69±0.82 12.56±1.61 21.897 0.000 3.36±0.44 3.21±0.60 1.638 0.104 7.22±0.94 5.72±1.13 8.291 0.000 17.38±2.51 16.85±3.36 1.027 0.306 9.25±1.62 12.47±2.26 9.408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癥因子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PAG、CD62p、sIL-2R、IL-6、Hcy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G、CD62p、sIL-2R、IL-6、Hcy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時間 組別 n PAG(%) CD62p(%) sIL-2R(mg/L) IL-6(pg/L) Hcy(μmol/L)治療前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 P治療后 觀察組常規組66 66 tP 61.33±7.52 62.08±8.20 0.548 0.585 41.35±5.11 49.62±5.87 8.633 0.000 4.69±0.44 4.81±0.52 4.431 0.155 2.90±0.39 3.59±0.44 9.534 0.000 462.11±47.08 459.74±52.07 0.274 0.784 289.62±35.24 345.11±40.26 8.246 0.000 129.85±15.14 133.71±17.26 1.366 0.174 65.34±7.88 82.13±9.50 11.051 0.000 24.77±3.32 25.41±2.84 1.190 0.236 8.25±0.99 10.98±1.37 13.121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06%)與常規組(4.5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AIS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也是神經系統疾病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該病機制較復雜,與血小板功能、炎癥反應、神經功能失調等有關。抗血小板藥物是該病首選的治療方法,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是臨床常用藥物,阿司匹林可通過有效抑制AA環氧酶活性、阻礙血栓素A2生長,從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格瑞洛通過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導參與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且該過程是可逆的[6]。臨床研究發現,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雙聯藥物治療腦卒中患者,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但部分患者存在一定藥物抵抗性[7]。由于AIS需要及時治療,且對患者預后影響比較大,探究更加有效治療方案是當前臨床研究的熱點。
中醫認為,“中風”是該病的主要病機,氣血運行不暢、情志不調、飲食不暢等可加重該病病情發展。銀杏有“植物活化石”之稱,且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臨床多用于治療瘀血阻絡、高脂血癥等疾病。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是一種新型中藥制劑,是從銀杏葉中提取的一種內酯類化合物,有研究結果顯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可減輕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并減小腦梗死體積,且還能抑制氧糖剝奪誘導的海馬神經元細胞凋亡和氧化應激,從而發揮保護腦神經的作用[8]。臨床研究發現,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聯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腦卒中患者效果明顯,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血流動力學,并降低炎癥介質、氧化應激水平[9~10]。TEG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廣泛,能反應患者血液凝固動態變化,可作為AIS患者診斷的重要指標[11]。本研究結果也發現,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AIS患者效果明顯,并能改善TEG相關參數??梢姡珹IS患者在銀杏二萜內酯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下,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從而能保護腦組織。
有研究認為,AIS與神經功能、炎癥反應等有關,S100B是一種神經組織蛋白,主要存在神經膠質細胞、大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中;NSE是神經元細胞分泌的一種酸性蛋白酶,在神經組織中活性較高;BDNF是神經細胞再生的一種蛋白,主要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分泌,在腦卒中患者血清內S100B、NSE表達升高,BDNF表達降低,可作為神經功能評估的指標[12~13]。sIL-2R是白細胞介素2的一種受體,其含量升高可加重患者炎癥反應;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在血清內含量較多時可刺激致炎因子大量釋放,引起機體炎癥反應,臨床研究發現,在AIS患者血清內sIL-2R、Hcy表達上調,可反應病情嚴重程度[14~15]。治療后觀察組S100B、NSE、PAG、CD62p、sIL-2R、IL-6、Hcy等低于常規組,BDNF高于常規組,表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可提高AIS患者神經功能、血小板功能,并降低炎癥反應,且未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可提高AIS患者療效,改善凝血功能、神經功能、血小板功能,并降低炎癥反應。本研究雖然證實了銀杏二萜內酯葡胺在AIS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但受臨床環境限制,只觀察了短期療效,今后可增加隨訪,觀察長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