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 南陽 473003)
腦梗死也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因缺氧和缺血而導致局部腦組織發生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血栓形成導致的血管閉塞是腦梗死的主要病因,并且嚴重損害患者的神經功能,因此針對腦梗死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挽救可逆性受損的神經元[2]。西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多以恢復腦部供血為主,但復發率居高不下[3]。中醫學將腦卒中歸屬于“中風”范疇,機體經脈氣虛、元氣損害極重是腦梗死的主要發病原因,邪風入中是發病關鍵[4]。益腎醒腦湯具有活血化瘀、益氣消沉、祛風止痛、祛瘀通絡、清熱消腫等功效[5]。醒腦開竅針刺法具有安全有效的配穴,在中風疾病中廣泛運用,相比傳統針灸法其效果更好[6]?;诖?,本研究將分析以上兩種方法聯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醫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伴輕度認知障礙患者98例,采用拋硬幣法分為觀察組45例與對照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0-08-2817)。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文化程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文化程度比較(±s)
組別 n 性別(例)男女文化程度(例)小學 高中 大學 年齡(歲) 腦梗死發生時間(h)觀察組對照組t/χ2 P 45 43 25 23 0.379 0.845 20 20 20 24 1.137 0.286 17 15 0.079 0.777 84 1.341 0.246 58.54±5.62 59.25±5.48 0.864 0.389 11.54±1.56 11.78±1.76 0.678 0.500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7];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穩定;輕度認知障礙標準符合《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8]。(2)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肝等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對針灸不耐受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注射用尿激酶(國藥準字H42021792)10萬U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 ml,持續靜滴30 min;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088)12 500~25 000 U加入到1 0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以10~20滴/min的速度維持;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J20160685)160~325 mg/d口服;丁苯酞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50299)口服200 mg,3~4次/d,10~12 d為一個療程。醒腦開竅針刺法:選擇水溝、內關(雙)、委中、極泉、三陰交(患)、尺澤等穴位。保持患者為俯臥位,選擇直徑為28~30號、長度為2.5寸的毫針刺入穴位,第1針在雙側內關,采取提插捻轉瀉法持續60 s;然后針頭從鼻中隔下水溝處刺入,采取重雀啄法瀉之,直到患者眼淚流出為止;針尖直接刺入三陰交與極泉穴;最后直刺尺澤穴;并指導患者將腿部委中穴抬高,采取提插瀉法抽動患側下肢3次。2周1次,共4次。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益腎醒腦湯治療。益腎醒腦湯組方:制川芎20 g、大黃20 g、天南星15 g、紅參片15 g、桃仁15 g、黃芪15 g、熟地黃15 g、三七粉10 g。每天1劑藥,加500 ml清水浸泡30 min,小火熬制2次,得藥液400 ml,2次/d。1個月為一個療程,共服2個月,在服藥過程中如患者病情有所減輕,則證明治療方法有效,如癥狀未消除或出現藥物反應,則證明治療還不夠,在復診時應根據服藥后療效反應做出隨癥加減調整。
1.4 觀察指標 均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后)評定。(1)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9]評分,包括意識水平、眼球活動、肢體運動等11個維度,共計42分,分數越高則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2)大腦中動脈血流:采用深圳開曼邁瑞醫療電子有限公司提供經顱MT-1010型超聲多普勒儀,檢測大腦中動脈收縮峰血流速度(Vp)、舒張末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情況。(3)認知因子水平:在空腹狀態下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及人巨噬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試劑盒均購自武漢菲恩生物有限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年齡、腦梗死發生時間、NIHSS評分、Vp、Vd、Vm、SAA、NSE及MCP-1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性別、文化程度等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45 43 t P 33.25±4.25 33.64±4.41 0.422 0.673 22.46±4.31 27.58±4.36 5.538 0.000
2.2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p、Vd、V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對比(cm/s,±s)

表3 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血流對比(cm/s,±s)
V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Vp治療前 治療后Vd治療前 治療后45 43 t P 58.47±3.46 58.57±3.52 0.134 0.893 64.52±3.48 61.25±3.53 4.375 0.000 30.62±3.42 30.55±3.62 0.093 0.926 38.48±3.43 36.24±3.48 3.041 0.003 35.58±3.41 35.44±3.51 0.189 0.850 40.84±3.76 37.48±3.65 4.251 0.000
2.3 兩組認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SAA、 NSE及MCP-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認知因子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認知因子水平對比(±s)
MCP-1(μ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AA(mg/L)治療前 治療后NSE(μg/L)治療前 治療后45 43 t P 18.44±5.35 18.87±5.16 0.383 0.702 9.83±2.26 12.17±3.88 3.476 0.001 26.16±7.28 25.83±8.06 0.202 0.841 18.63±4.03 21.16±6.48 2.210 0.030 204.81±19.35 206.14±18.96 0.325 0.746 94.14±10.87 113.54±15.45 6.837 0.000
中醫學認為,思維意識和情感活動是身體對外界事物認識的結果,并客觀地反映在大腦中[10]。大腦與督脈密切相關,《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起于下極之俞……人屬于腦。”這表明了古人對記憶與大腦關系的認知[11]。這一觀點為我們在臨床上治療MCI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見[12]。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疲勞內傷,積損正衰,營養不良,臟腑功能障礙,長期痰、瘀、火、風影響脈絡,阻塞腦絡,大腦失去滋養,則發病[13]。在急性期風在體內郁結,阻塞脈絡,治療應當以消除風寒邪氣為主[14]。而益腎醒腦湯中川芎主要用于疏血解郁;三七粉能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大黃通經絡、消炎;這三種藥物的結合可以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起著祛瘀消腫止痛的作用[15]。石學敏院士最早提出并創立了治療中風病的醒腦開竅針刺法,以滋補臟腑、醒腦為主,輔以疏通經絡,達到調節氣血的效果,應用于中風病各個階段的治療中,其療效優于傳統針刺療法[16]。
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與NI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Vp、Vd、Vm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益腎醒腦湯結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大腦中動脈血流。中醫根據元氣空虛,以至脈搏血管郁滯認為氣虛是缺血性腦卒中康復期的主要病機,因此需給予機體補氣、化痰瘀、活血化瘀之類藥物以起到治標治本的效果[17]。益腎醒腦湯中紅參片補氣益脾、生津安神;黃芪可補氣固表、增強免疫;桃仁治瘀血阻滯、消除咳嗽、定喘、潤通腸道、通便;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制天南星可化濕化痰、防止機體痙攣、消散結節、減輕水腫;以上藥物合用,可補腎補血、祛濕、疏通經脈、活血化瘀,對缺血性腦卒中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8]。而醒腦開竅針刺法中水溝穴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以針刺可調節機體血氣、疏散經脈,直通五臟六腑;尺澤穴有清肺散氣、瀉火瀉逆的作用;內關穴為常用的針刺點,具有平心、立精、益氣、止痛的功效;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絡的原穴,可祛除身上的邪風,清熱解毒,具有解痙緩攣、開竅醒神的效果;委中穴為預防下肢經脈的主穴,針刺可舒筋利節、清熱解毒、調理膀胱;極泉穴可活血化瘀、舒筋理氣;三陰交穴可滋陰養血、調補肝腎[19]。同時選擇提插捻轉瀉法、重雀啄法等不用針刺的方法可適應患者病情的需要,并且可調節氣血,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腦部供血恢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AA、NSE及MCP-1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益腎醒腦湯結合醒腦開竅針刺法可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有研究表明,SAA、NSE及MCP-1均為神經損傷指標,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認知障礙程度有相關性[20]。益腎醒腦湯主要通過改善患者缺血腦組織的血供情況,減輕神經細胞受損程度,促進神經元細胞修復和再生功能,起治療認知障礙的作用,藥方中的天南星可上調γ-氨基丁酸水平,通過激活神經元系統來修復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