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任忠
(江西省宜春市婦幼保健院 宜春 336000)
目前在我國分娩時主要采用仰臥位方式,利于觀察產程及胎心監測,且接生方便,在婦產科中普遍應用[1]。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分娩過程中應用仰臥位,會對肺部大血管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影響對子宮及胎盤的供血量,加之該體位易限制盆骨的活動性,會造成胎兒娩出時產力減弱,延長產程時間,增加新生兒窒息的發生,且易損傷產道,加劇產婦疼痛感[2~3]。自由體位分娩,即產婦可根據自身舒適度選擇相應體位,如蹲、坐、臥、趴等,以減輕分娩疼痛感,確保順利分娩,近年來逐漸被應用于臨床。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自由體位在產婦分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醫院住院分娩的68例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48±1.53)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7±0.40)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2.01±0.41)次;產次0~3次,平均產次(1.24±0.19)次;初產婦12例,經產婦2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大專及以上19例。觀察組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28.44±1.45)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32±0.42)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97±0.38)次;產次0~3次,平均產次(1.26±0.21)次;初產婦13例,經產婦2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3例,大專及以上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審批號:KY-20200216)。
1.2 納入標準 (1)均為單胎、足月分娩;(2)產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3)盆骨測量及胎心監測均正常;(4)符合自然分娩適應證;(5)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者;(2)頭位難產(額先露、面先露等)者;(3)嚴重器質性疾病者;(4)盆骨狹窄畸形或頭盆不對稱者;(5)精神異常者;(6)預計胎兒體質量超過3.5 kg者。
1.4 分娩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仰臥位分娩,加強胎心監測,產婦進入第一產程后,叮囑患者保持仰臥位,大小便、進食等除外。觀察組采用自由體位分娩,讓產婦根據自身舒適度選擇合適的體位,期間可向產婦介紹自由體位分娩的相關知識,并指導產婦如何借助分娩球、坐便椅、軟枕等工具保持體位,完成蹲、站立、前傾等姿勢。分娩過程中,結合產婦需求選擇相應的體位,如選擇側臥位,應將胸部貼于床面,采取高坡側臥位體位;如選擇站位,以墻面為后背支撐點,產婦雙手緊握扶手,站在床位上分娩;如選擇跪位,產婦自行分開雙腿,雙手支撐在身體前方,選擇雙腿或單腿下跪的方式。若無法堅持原體位,應根據產婦情況調整體位。同時給予兩組產婦呼吸、放松指導,確保分娩過程的順利進行。
1.5 觀察指標 (1)產程進展:對第一、二、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進行記錄。(2)產婦會陰裂傷情況:可分為會陰Ⅰ度裂傷(陰道入口黏膜及會陰部皮膚撕裂)、會陰Ⅱ度裂傷(裂傷已達會陰體筋膜及肌層)、會陰Ⅲ度裂傷(肛門括約肌、會陰和陰道口裂傷)。(3)分娩疼痛:采用McGill疼痛問卷評估表(MPQ)評估,包含疼痛分級指數(PRI)、現有疼痛強度(PPI)及目測類比定級法(VAS)3部分組成,其中PRI包含感覺性詞11個和情緒性詞4個,按照無(0分)、輕(1分)、中(2分)、重度(3分)表示;VAS分值為0~10分,疼痛越劇烈,評分越高;PPI按照無痛(0分)、輕度不適(1分)、不適(2分)、難受(3分)、可怕的疼痛(4分)、極為疼痛(5分)進行計分。(4)分娩方式:包含自然分娩及中轉剖宮產。(5)分娩控制感:采用分娩控制量表(LAS)評估,共29個條目,每個條目1~7分,總分29~203分,評分越高,控制感越好。(6)陰道出血量:對出血量進行測量,測量采用一次性計血量墊。(7)新生兒健康狀況:采用新生兒Apgar評分評估,按照0~3分、4~7分、8~10分判定為重度窒息、輕度窒息及正常。(8)盆底肌功能:產后隨訪6周,采用法國Phenix USB 4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測定盆底肌力,Ⅰ、Ⅱ類盆底肌纖維肌力均分為6級,Ⅰ類盆底肌纖維肌力:陰道肌肉收縮達到最大值的40%,持續0 s為肌力0級,持續1~5 s肌力分別為Ⅰ、Ⅱ、Ⅲ、Ⅳ、Ⅴ級;Ⅱ類盆底肌纖維肌力:以最快速或最大力量放松和收縮陰道,達到規定最大收縮力0次為肌力0級,1~5次分別為Ⅰ、Ⅱ、Ⅲ、Ⅳ、Ⅴ級。肌力≤3級為判定為盆底肌力下降。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程進展效果比較 觀察組第一、二、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程進展效果比較(min,±s)

表1 兩組產程進展效果比較(min,±s)
組別 n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總產程對照組觀察組34 34 t P 361.58±40.15 250.44±35.37 12.111 0.000 72.95±9.01 38.79±5.16 19.184 0.000 7.79±1.06 5.06±0.70 12.532 0.000 442.32±39.85 294.29±35.79 16.280 0.000
2.2 兩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比較 觀察組會陰Ⅰ度裂傷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會陰裂傷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分娩疼痛情況評分比較 觀察組VAS、PRI、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分娩疼痛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分娩疼痛情況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VAS PRI PPI對照組觀察組34 34 t P 8.45±1.62 6.17±1.41 6.190 0.000 28.21±3.51 20.62±3.05 9.518 0.000 4.08±0.84 2.51±0.60 8.868 0.000
2.4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例(%)]
2.5 兩組分娩控制感和陰道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LAS評分高于對照組,陰道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LAS評分和陰道出血量比較(±s)

表5 兩組LAS評分和陰道出血量比較(±s)
組別 n LAS評分(分) 陰道出血量(ml)對照組觀察組34 34 t P 119.40±15.87 175.49±16.37 14.345 0.000 215.62±40.07 180.44±32.15 3.993 0.000
2.6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分,(±s)

表6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0~3分 4~7分 8~10分對照組觀察組χ2 P 34 34 3(8.82)0(0.00)3.139 0.076 5(14.71)1(2.94)2.925 0.087 26(76.47)33(97.06)6.275 0.012
2.7 兩組盆底肌功能比較 兩組Ⅰ、Ⅱ類盆底肌纖維肌力≤3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盆底肌功能比較(分,±s)

表7 兩組盆底肌功能比較(分,±s)
組別 n Ⅰ類盆底肌纖維肌力≤3級Ⅱ類盆底肌纖維肌力≤3級對照組觀察組χ2 P 34 34 5(14.71)3(8.82)0.567 0.452 4(11.76)2(5.88)0.731 0.393
自然分娩是在胎位、產道及產力正常情況下的首選分娩方式,經該方式分娩的新生兒具有更強的抵抗力,且產婦產后子宮縮復力增強,有利于惡露排出,子宮復舊時間更快[4]。當然,在自然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伴隨陣痛感,會對陰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增加母嬰并發癥[5~6]。臨床研究發現,若骨盆傾斜角度過大或骨盆傾斜角度不足,均會影響胎兒頭部銜接順利度,加劇產婦陰道受損程度,出現胎兒窒息[7]。
傳統仰臥位體位分娩是國內普遍采用的一種分娩方式,產婦平躺在床上,兩腿張開,以便醫護人員進行觀察、使用器械助產、對新生兒處理等。然而該體位會增加子宮壓迫感,影響子宮及胎盤供血,導致胎兒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易致低血壓綜合征[8~9]。該體位會導致產道狹窄,增加難產的風險,且易造成仰臥位低血壓,增加骶骨部疼痛感,使宮縮頻繁,難以忍受[10]。本研究觀察組采用自由體位分娩,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一、二、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會陰Ⅰ度裂傷率、陰道出血量及VAS、PRI、PP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LAS評分及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8~10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Ⅰ、Ⅱ類盆底肌纖維肌力≤3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自由體位分娩可縮短產婦產程,減輕陰道裂傷及疼痛,減少出血量,降低中轉剖宮產率,提高分娩控制感,保證新生兒安全,并不會對盆底肌功能造成影響。劉廣譜等[11]研究顯示,自由體位分娩通過變換體位可預防及減少難產及重度會陰裂傷的發生,加快產程進展,并可緩解產婦緊張情緒。楊勝晗等[12]研究指出,自由體位分娩可減輕產痛,降低中轉剖宮產率,減少出血量,提高分娩控制感,并可改善產婦焦慮情緒,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在于,自由體位分娩在第一產程時,產婦可以自由活動,在重力的作用下,利于加快胎頭下降,從而縮短產程。在第二產程中同樣采用自由體位,如站位、坐位、跪位等,且可借助坐式馬桶、軟枕等工具保持體位,提升產婦舒適度,利于放松產婦心情,有助于產婦正確的呼吸、用力,提高產婦分娩控制感,且有助于調整產軸與胎兒縱軸吻合的一致性,利于減輕產道阻力,確保胎兒順利娩出,并可減輕產婦疼痛感。此外,坐位體位可使骨盆出口面積平均增加>28%,有助于胎兒娩出,減少中轉剖宮產率;側臥位可將會陰處于放松狀態,減輕會陰撕裂度,減輕產婦疼痛感[13]。自由體位分娩通過調整產婦體位,可提高機體產生應激時的爆發力,從而縮短總產程,并有助于增加子宮血流,如側臥位,減少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產婦通過選擇合適的體位能夠提高其舒適度,利于產婦協助分娩,促進分娩[14~15]。此外,多體位的更換可改變骨盆動態過程,骨盆與胎盤不斷適應,利于加快胎頭轉動速度,糾正異常胎位,促進自然分娩。綜上所述,自由體位分娩可縮短產婦產程,減輕陰道裂傷及疼痛,減少出血量,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控制感,確保新生兒安全,并對盆底肌功能影響不大,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