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朱嘉慧
新學期開學,對于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盡快融入新環境是證明自己可以適應幼兒園生活的一個新挑戰。然而還有一類幼兒,他們也是“新生”,只不過他們并不是初次體驗幼兒園生活,這就是每學期老師們需要格外關注的“插班生”。如何讓這些“新朋友”盡快適應新環境,感受到班集體的愛,正是我們所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若若是我們班這學期新轉來的一名幼兒,之前因為爸爸媽媽工作關系,小、中班都在外地就讀,直到大班才隨家人回到老家,順理成章也就成了我們班的“新朋友”。與若若簡單交流后,我們能感受到她內心對于新環境的不安與緊張,于是我決定盡快幫助她適應我們這個大家庭,從而讓她健康、快樂地學習與生活。
早飯后,老師請小朋友們把從家里帶來的繪本放到電腦旁。于是,大家陸陸續續去交書,若若也和大家一樣從書包里將繪本拿了出來。但過了一會兒,我就聽見了哭聲,若若跑過來哭著說:“她不讓我放書。”我詢問后得知,原來若若放書時被小悅用手臂擋了一下,小悅說她跟若若開玩笑,沒想到若若卻哭了。
追蹤與分析
從外界因素來分析,若若是這學期才加入班級的新朋友,開學后的兩周時間,她還處在適應幼兒園環境、班級幼兒和老師的過程中,常常因為想媽媽、想回家而偷偷地抹眼淚。這樣的表現說明她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些弱,社會適應能力還需要加強。
從幼兒自身來看,若若是個乖巧的小女生,但性格內向、愛哭還有些膽怯。她的膽怯內向導致她在集體活動中常常表現得很孤單,而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幼兒相處,因此在不知所措中往往會選擇用哭來表達和發泄情緒。另外,我在跟若若媽媽的交流中得知,因為若若是獨生女,平時也比較乖,所以一不順心就會哭鬧,家里人為了防止她哭鬧都選擇順從她,因此若若與其他幼兒的交往就顯得比較被動,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礙。
措施與方法
1.豐富幼兒園一日生活,在集體活動中多關心若若,與她盡快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讓她對老師產生依賴以及安全感,幫助她減少在集體中的孤獨感。
2.通過教育活動,用圖片、故事、視頻等方式讓若若懂得如何正確與同伴友好相處;也可以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請大家一起討論同伴之間良好的相處方式。
3.加強家園溝通,及時和若若的父母溝通并反饋她的表現,幫助家長認識到“溺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爭取取得家長的配合,一起幫助若若適應集體,從而使若若變得堅強、快樂起來。
今天的早飯是香噴噴的蔥花炒雞蛋、發糕還有牛奶。其他幼兒都在安靜地吃飯,忽然我聽見敲碗的聲音,隨著聲音發出的方向看過去,我發現若若正在用筷子敲碗,碗里的雞蛋也被她用筷子弄到了桌子上。我走過去詢問,她說:“老師,我不想吃菜,一吃就想吐。”我想也許她是不喜歡吃雞蛋,于是請她把發糕吃了。她看了看我后,把發糕拿起又放下,重復了三次,突然把發糕扔在桌子上,哭著對我說:“我就是不想吃。”



追蹤與分析
對于若若吃飯時的表現,從內因來分析是因為她情緒不好而引起的,她總是在吃早飯時鬧情緒,入園焦慮期還沒有完全過去,還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將情緒發泄在其他事情上。
我追蹤后發現這些行為跟若若之前的飲食習慣有關——她早餐喜歡吃面包和牛奶,不喜歡吃炒菜、饅頭,所以才會在吃飯的時候鬧情緒。
措施與方法
1.平時在吃飯前和班級幼兒一起分享今日餐點,教師主動贊美餐點,表現出對于美味飯菜的喜愛,激發幼兒的食欲。
2.可以利用離園、散步時間給幼兒講關于改掉挑食習慣、如何避免發脾氣的故事,教會幼兒正確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
3.和家長緊密溝通,使其在家與幼兒制定“獎勵”機制,如幼兒在園連續幾天吃飯不挑食,家長可以獎勵幼兒周末外出游玩等,用以表示鼓勵。
教師組織小朋友們拿出自己的游戲盒,尋找伙伴一起玩爭奪獎杯的游戲。游戲開始了,大家都忙著找好朋友一起游戲,若若卻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我走過去提醒她也可以找同桌一起玩,可是她還是坐著不動。旁邊的小朋友開始玩了,她眼巴巴地看著,中途有幾次想伸手去玩,可是都沒有表現出來。
追蹤與分析
通過開學到現在的觀察,我發現若若現在已經能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但主動性不強。
1.若若性格內向,屬于被動接受型,需要他人主動邀約;自尊心強,內心比較脆弱,害怕嘗試新鮮事物,抗挫折能力較弱。
2.若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難以適應新集體。在家中,若若大多時間都是與父母交流,但父母工作比較忙,很少有機會帶她外出和其他幼兒交流互動,導致她與他人的溝通能力較弱。
措施與方法
1.幫助若若在班級里尋找性格開朗、帶動性強的好朋友,讓這位小朋友在活動中經常與她為伴,一起游戲。在好朋友的帶領下若若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2.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關注若若,可以給她布置一些任務,讓她協助老師負責一些事情,鍛煉若若的交往能力,培養她的自信心,幫助若若增強集體意識。
3.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在工作之余多關心若若,經常與若若一起游戲,或帶若若外出與其他幼兒玩耍;鼓勵若若主動參與游戲,可以通過講述故事,讓若若學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都在認真地練習動作,若若卻坐在墊子上動也不動。老師看見后,示意她站起來練習,她站起來踢了幾次,可腳都踢不高。于是老師讓她嘗試去踢低點的墊子,可說了幾次,她都不愿意嘗試。我也在旁邊鼓勵她,她又嘗試了一次,還是沒有踢到——這次,她一下就哭了,說:“老師,我不想踢,我踢不到!”
追蹤與分析
1.從自身分析,若若平時比較安靜,不太喜歡動作過于大的活動,這次活動對她來說運動量大、動作難,因此她的興趣不高,不愿意去練習動作。
2.從心理來分析,若若存在著僥幸心理,認為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練習,老師不一定能像以前剛進班時那樣注意她,她就不想練習。
3.從事件的外因來分析,老師講解的新動作,對于以前沒有學習與練習的若若來說是有難度的。新動作需要幼兒柔韌性好,而若若的表現還是有些欠缺,因此害怕做錯。在老師的鼓勵下,若若表示愿意嘗試,說明她還是能接受別人的建議,社會交往能力方面還是有進步,但是在失敗時不能堅持到底,說明她的適應能力、毅力以及抗挫折能力還需要再加強。
措施與方法
1.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多設計一些動態的課程,如舞蹈、情景表演、體能游戲等活動,多邀請若若參與進來,以豐富的活動帶動若若,慢慢地促使她愿意在活動中動起來,并融入集體。
2.雖然班級幼兒較多,但在平時的活動中,老師也要盡可能她關注每一位幼兒,尤其是新生,在集體中多給予她一些小任務,讓她有歸屬感。另外,老師要多關注幼兒的變化,如穿的衣服、戴的發飾等——教師的一句贊美會讓幼兒獲得自信。
3.與戶外老師溝通,在教授動作時詳細地、慢慢地講解,關注到能力較弱的幼兒,比如降低高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練習,培養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信心。
今天的離園活動是繪畫,小朋友們都在拿著大美術本專心地畫畫,可我發現若若卻在東張西望,原來她只有水彩筆,沒帶美術本。我正準備拿美工區的白紙給她,卻看到她對旁邊的小朋友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畫嗎?”旁邊的小伙伴欣然答應,但要求若若聽從她的安排,她畫完若若才可以畫。這時,若若變得不太高興了。
追蹤與分析
由以上事件可以看出,若若從開學到現在,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大的進步,雖能主動要求加入,但在與同伴意見不合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若若和同伴越來越熟悉,開學時的陌生感也漸漸消失,能在同伴面前大方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這段時間,老師和家長溝通后采用了“表揚激勵法”,及時關注若若的成長變化,她進步時就會受到教師和家長雙方的表揚,就這樣不斷增強了若若的自信心。
3.若若雖然能主動和他人商量加入游戲,但是在和別人有不同意見時卻不能正確處理,說明她在社會性發展上還有些欠缺,并沒有掌握遇到不同意見時的解決方法,所以會不知所措、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措施與方法
1.在園里,選取班級幼兒發生矛盾時的視頻播放給幼兒看,請幼兒討論視頻中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教師可以層層遞進地引導并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并將幼兒討論出的辦法整理成文,運用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
2.多給幼兒講述有關情緒管理的繪本故事,使幼兒在故事中獲取知識,并將知識遷移在實際生活中。
3.及時給家長反饋幼兒在園情況,請家長在家中也要教育幼兒不能亂發脾氣,讓幼兒懂得傾聽和接受他人意見,如意見不統一時,學會用商量的語氣解決問題。
今天中午的餐食是米飯、西紅柿雞蛋湯。盛飯時我就在想:估計若若又喝不完今天的雞蛋湯。于是我給每個小朋友都盛了湯,最后走到若若跟前問她:“今天可以把湯喝完嗎?”若若看看我,笑著說:“老師,我今天想努力喝完!”我聽到后特別開心,于是鼓勵她一定可以的。沒想到一會兒功夫,只見她舉起小手說:“老師,再來一碗雞蛋湯。”我給她加了湯,只見她抱起碗很快就又喝完了。
追蹤與分析
1.若若入園有一段時間了,適應了幼兒園的伙食安排。在老師慢慢的引導、鼓勵下,從開學時不吃雞蛋,到現在若若已經能接受并嘗試去吃雞蛋了。
2.經過上次挑食事件,我們及時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家長在家時也針對若若的飲食結構進行了調整,他們把雞蛋餅切成了小丁做成餃子或者包子,讓若若慢慢習慣雞蛋的味道。
措施與方法
1.對于若若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在班級幼兒面前表揚她,將她的故事告訴班級其他幼兒,讓若若從學習榜樣變成榜樣主體,提高她的自信心,并以此鼓勵她繼續堅持。
2.將若若在園的表現如實反饋給家長,家長在家也可進行適度表揚;同時,老師與家長商量,對于若若的飲食結構提出要求,制定適合她的食物改善計劃,以此調整她的飲食習慣。
又到了每周戶外體育活動時問,若若的活動前準備工作很快,我問她:“動作為什么做這么快?”她笑著說:“因為我想當隊長,去給其他小朋友示范動作!”活動中,若若認真練習動作,老師請她坐在第一排隊長的位置,再次練習新動作時,若若主動舉手要求示范,只見她瞄準目標后出腿,準而快地踢到了要求高度,贏得了其他小朋友的陣陣掌聲。
追蹤與分析
1.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若若逐漸掌握了動作技巧,加上她的性格比較乖巧,上課時特別認真地聽講,老師每次講的要領她都能記住,回家后還能主動練習。
2.由于若若是新生,才接觸戶外體育鍛煉項目,在發現她活動不太積極后,我跟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及時關注她每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相對應的指導。活動時,在若若動作做得規范時,老師也常常鼓勵她、肯定她。
措施與方法
1.目前,若若愿意參加活動并敢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我們抓住這個契機,多給若若機會,鼓勵若若將自身優點展示給集體,增強她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若若想當隊長這一心理,在活動中給若若提供幫助其他小朋友的機會,使若若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幫助他人后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
3.向家長及時反饋若若在園的表現,建議若若媽媽堅持帶她參加鍛煉,也可以帶她參加一些聚會活動,讓若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與他人溝通交流,以發展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通過對若若入園以來幾個月里的觀察與介入指導,若若在健康發展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經能融入班級生活、與同伴主動交往、遇到困難知道尋求幫助。經過近一學期的觀察與實踐,我明白了做教育不能急于行,而要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與方案。我相信,像若若一樣的“新朋友”都會在教師與同伴的關懷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