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南
1.2021年葉均盛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時接受采訪
編寫陽春革命老區發展史、保護修繕革命遺址、資助革命烈士后裔……2007年,老黨員葉均盛退休后,擔任陽春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期間,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弘揚紅色精神,促進老區發展,多次受到全國、廣東省、陽江市表彰。2015年被中國老促會評為“全國減災扶貧工作先進個人”、被陽江市評為“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2018年榮獲中國老促會和廣東省老促會頒發的“革命老區建設特別貢獻獎”,2020年被省老促會評為烈士后裔助學先進個人,2021年榮獲“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0年7月,葉均盛擔任主編,帶領成員查閱文獻、遍訪陽春革命老區收集素材,耗時兩年完成了30多萬字的《陽春市革命老區發展史》,記錄了陽春老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時期的發展情況。
“編寫這本書的過程,可以說艱辛備嘗。”葉均盛說,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現存的說法存在矛盾,這時就要小心求證。有時為了考證一件事,葉均盛要去到當地的村莊,聽取村民的說法,遍訪事件的相關人員,記錄他們的回憶,還要收集關于此事的資料,這樣心里才有底。
“這只是編寫的第一步,下一步是給事件理清頭緒。”葉均盛說,這需要足夠的學識和勇氣。很多歷史事件過去了很久,有了比較固定的說法,但是固定不一定代表準確。葉均盛就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調研考證的結果與現在的說法不相符,這時該怎么做?“要對歷史負責,還原事件真相。”葉均盛說,“沒有足夠的底氣和勇氣,事情哪能辦成?”
有一次,葉均盛下鄉走訪革命遺址的時候,看到中共廣南分委、廣南軍分委成立遺址破敗不堪,如果不是專門的研究者,根本不知道這里曾發生過轟轟烈烈的革命往事。看到這番情景,葉均盛不禁感慨:“如果再不修繕革命遺址,這么重要的一段歷史,可能很快就會被人們淡忘。”
在梳理史實的時候,葉均盛發現還有不少革命遺址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他帶領團隊走村訪民,把陽春市重要的、有價值的革命遺址梳理出來,并小心求證,確定好遺址的準確位置,以便日后及時修繕保護。
2014年,葉均盛向陽春市委市政府提出關于建設蟠龍陽春縣委、廣南分委和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遺址、河口烈士紀念碑、陽春革命歷史紀念館等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的建議。在各方的關心支持下,共籌集到270多萬元,在春城街道蟠龍村建設占地面積4690平方米的“中共廣南分委、廣南軍分委,中共陽春縣委、陽春縣人民民主政府紀念園”;投入27萬元修繕七星村沙塘崗“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六團成立舊址”;籌集1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的河口革命烈士紀念園。同時,葉均盛積極參與建設崗美鎮潭簕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村、崗美馬鞍崗烈士墓、圭崗韓望生烈士墓、蟠龍薛貽普烈士墓、春灣鎮山中間村烈士墓等工程。
革命遺址修繕或重建后,葉均盛經常會去參觀。他說:“經過風雨滄桑,它們重新走進人民群眾的視野。”
2.葉均盛到革命老區調研紅色革命遺址建設
為了宣傳好老區,帶動老區的發展,葉均盛先后組織了“講好老區扶貧故事”“謳歌老區征文、書畫、攝影創作活動”“讓陽春人了解陽春”大型歷史、黨史展覽等活動,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謳歌陽春老區發展,展現革命老區風貌,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從2008年至2020年,葉均盛還帶領團隊為陽春全市726名革命烈士后裔發放了助學金94萬元。
在省老促會舉辦的《關于舉辦廣東革命老區圖片展》活動中,葉均盛向省老促會提交25幅陽春在革命戰爭時期、建設發展時期的照片,向全省展現了陽春悠久、真實的革命歷史。同時,葉均盛積極向《源流》等老區刊物投稿,宣傳陽春老區的發展情況。2014年以來,共有189篇稿件被上級刊物使用,為向外宣傳陽春革命老區風采起到了積極作用。
10多年來,葉均盛成為老區建設的倡導者,積極為老區建設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359萬元、政府撥款856.8萬元、向相關單位籌集245.8萬元,全部用于改善或解決老區行路難、用電難、入學難、飲水難等問題。據統計,葉均盛爭取到的資金幫助老區修建硬底化村道262.8公里,橋梁24座,飲水工程7宗,電網改造4公里,維修學校2間,學校改廁10間,大大提升了老區的基礎設施水平。
3.葉均盛向革命老區小學贈送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