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利港中學 王 芳
“詞匯學習”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所在,如果學生對詞匯的掌握不夠好、理解不夠透徹,就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單詞記憶混淆、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的情況發生。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信心必然遭受打擊,極有可能因此失去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更有甚者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這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教師應依據基本學情找準“病根”,然后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把詞匯的教學工作放在首位。要借助課堂為“載體”,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及教學手段,從基礎做起,對詞匯進行深入而詳細的講解,旨在通過學習英語,使學生“學得會、學得精、學得透”,并可以理解英語、喜歡英語、愛上英語。
“詞匯的教學與背記”這是我們每一名英語教師都迫切需要解決的“老大難”問題。長久以來,“詞匯”的教學和背記被學生調侃為“背單詞難,難于上青天”。對此,我們很多英語教師在這方面達成了一樣的共識,即“為什么學單詞這么苦、這么累、這么難,教師還是要卡得這么緊、這么嚴呢?”其實,這是基于“詞匯的重要性”。
那詞匯到底有多重要呢?我主要闡述兩點。
“語音”“詞匯”“語法”是英語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這之中,“詞匯”成為了建筑“高樓”的“基磚”,由此我們也可以說,詞匯是英語學科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成績以及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尤其是自我國實施“新課改”以來,英語詞匯大綱除了“派生詞”“轉換詞”和“源生詞”以外,又增添了不少類似于good-looking、water-colour、out-of-date 這 樣 的“合成詞”。據我國教育部統計,現代英語詞匯已達200 萬之多,且還有繼續擴大和持續更新的趨勢。因此相較以往的教材而言,現階段英語教材在詞匯量以及篇幅長度上有明顯增多和增長,這雖然給教師和學生增加了挑戰,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國家教育部門對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視程度。
所謂的“英語”“漢語”“韓語”等眾多“語種”,說白了就是一種“語言”而已,那么它既然是一門“語言”,就一定有“語言”的“共同點”。我想“語言”是絕對無法脫離“語音”“詞匯”和“語法”而單獨存在的。比如用“英語”和“漢語”這兩門語言打個比方,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都是由“字詞”構成“句子”,由“句子”構成“短語/段落”,再由“短語/段落”構成了“篇”。在這之中體現的是一種“缺少了語法,表達會不通暢,但缺少了詞匯,就不能進行表達”的重要學習思想。你看這句“Take these books to his,please”,假設你不明白為什么“please”要放在句尾,但你可以流利地說出詞匯,即使你的語法是錯誤的,那么聽的人也可以通過詞匯大致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但如果你連詞匯都說不出來,那又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活動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事實上,一個人掌握詞匯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英語水平的高低。
在初中英語學科的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主要面臨兩大難題。第一個大難題是“詞匯教學很容易陷入無趣教學的窘境”;第二大難題就是“在詞匯教學中學生的單詞遺忘率非常高”。我相信有很多英語教師都和我一樣深受其擾,在一開始的時候學生還能憑借一些新鮮感,背記一些較為簡單的單詞和短語,但隨著英語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詞匯量背記要求的快速提升,很多學生開始感覺到了力不從心。長此以往,有些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遭受到了打擊,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被嚴重挫傷,這不僅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阻力,也為學生在英語學科的學習發展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有人調侃說道:“怎樣使人快速討厭一首歌曲?”回答是:“把這首歌設置成起床的鬧鐘。”乍一聽時覺得這就是句玩笑話,但認真而仔細琢磨之后,發現其中自有奧妙和內涵。比如,我們喜歡歌曲僅僅是因為“興趣”而已,但真要想成為一名作曲家,這其中的艱難和困苦一定會讓很多人知難而退。因為“興趣”就是“興趣”,它不是“工作”,更不是“職業”。同理,對于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門交流用的語言而已,充其量就是一種不同的語種。學生在一開始接觸時憑借一點新鮮感,課堂還能“有聲有色”看得過去。但它并不是我們的“母語”,且在學習這門語言時,我們缺少了必要的“語言環境”。英語沒辦法像漢語那樣,我們通過學習之后,立刻就能“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做合一”。所以一旦隨著英語知識內容的深入和要求提高,英語課堂就難免會面臨難以激趣的窘境。
就如前文所示的,英語畢竟是一門外語,在我國近乎沒有24 小時全天候的“語言環境”。和我們的母語“漢語”相比,英語畢竟是缺少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無法通過學以致用來做到“知、行、做合一”,就會造成單詞遺忘率增高的現實難題。要細數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有兩點。①英語畢竟是“外語”,和我們經常使用的漢語相比,其詞義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且在語言的使用習慣上也是一個大問題,英語的語序大多和漢語相反,就如前文的那個“please”要放到最后,這主要表現在短語和固定搭配上面。這種固定短語就是一門語言,而不是一門知識,所以很多問題沒辦法對學生講為什么,只能說這是英語語言習慣長期固定下來的語言形式而已。②因為我們不經常使用英語,所以就缺少了“重復記憶”的過程。一般來說,科學研究表明:“遺忘是人正常的記憶現象。”正常情況學生對于單詞的記憶會每30 分鐘遞減一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假設沒有“鞏固”和“強化”記憶的手段措施,學生就會一直遺忘下去,直至完全忘記。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英語的詞匯教學絕對不能單憑“教法”以及“手段”進行,教師應該先以“興趣”為“先導”,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teacher”。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程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如果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那么即使教師講的天花亂墜,憑空說出一朵花來,學生也未必“買賬”。因此,好的英語詞匯教學,必然是“激發興趣”和“教法手段”缺一不可的,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必須得“激發興趣”在前,而使用“教法手段”在后。在確定了這個教學思路之后,教師才可以從實際出發,切實解決現代英語課堂無人問答、死氣沉沉,學生不知所謂、麻木不仁、厭學逆反的學情現狀。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對英語的教學有一種全新的認識。在我看來,學生們學習英語不應該只是一場“認知”的過程,它應該也是一個教師悉心陪伴的“情感體驗”過程。按照正常情況來講,一場富有情感交流的課程教學,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情感變化的高度重視,更是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熱情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平日里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一些細心和耐心,主動和學生進行情感互動。要學會使用“微笑”教育,給多學生一些關心和鼓勵,少一些冷嘲熱諷和挖苦批評,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所思所想。只有這樣,學生們才可以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愛護,進而建立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如例1)。
例1:我們在教學中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善于使用“激勵教育”,善于在學生身上發現“閃光”的地方,借此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并激發學生“我想要學習”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工作中帶入良好的“精神狀態”,要以飽滿的激情和熱情投入教育工作中,要以身作則用,以自身的狀態感染學生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們喜歡老師,喜歡老師的人格魅力,就會信任老師,其學習英語的興趣自然會有所提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開始,在一場課程教學中,良好的課堂導入環節,往往會讓教師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事半功倍。在通常情況下,“精彩”的課堂導入環節,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還能使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興趣。
例2:問題導入:“How did you go to school when you were a student,teacher?”本節課(Unit1/為方便師生互動,講述自身的故事,此處教學設計略有改動)導入設計“go to school”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由“去上學”到“怎么去上學”再到“不同時代下某人怎么去上學”。由此就可以引發思考:“當所謂的人稱發生變化時,不同的人物對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時間對應不同的上學方式。”通過這樣的引導和導入過程由淺及深,學生就可以順著教師的思路,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接下來的重點該往哪方面學習”。而教師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實施“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并使學生牢記“交通工具”詞組和“可替換類”句式。
很多教師喜歡“技巧性”詞匯教學記憶法,如利用詞形變化規則串口“A-A-A/cut-cut-cut”“A-B-B/build-built-built”……再如口訣記憶法“一二三單獨記,其余都含th,八沒t,九沒e,f 要把ve 替”……其實這些方法需要結合一定的“教學情境”,假設教學情境不對,那么即使方法再好、再妙,也是收效甚微。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有些老方法可能以前很有效,但對現代這些古靈精怪的小孩就明顯不合適了。比如說:你跟現在這些孩子講“口語”,講“詞匯讀音”,講“詞匯記憶”,學生根本就不聽,他們借助“互聯網”比你知道的花樣還多,他們會借助“B 站”“流利說”“有道詞典” “小紅書”“隨意聽”等APP 學習詞匯、背記單詞。假如不是他們年紀尚小,不會合理規劃時間,給自己的詞匯學習做規劃、做計劃,那么我相信學生一定可以自學英語。所以教師應該知道這一點,要與時俱進,在教育教學上做出具有“改革性”的突破,要和學生做真正的朋友,并知曉他們的想法,這樣教師才能基于“基本學情”做出正確的教學指導。
例3:“互聯網+英語學習”,一部手機全搞定!因為疫情的緣故,現多數學生基本算是“合理”地擁有了一部屬于自己的(網課)手機。那么教師何不借助這一便利條件,去調動學生在“自主學習”上的積極性呢?其實,教師要清楚,相比較單純的課程教學,教師和互聯網上那些五花八門的“熱課”相比,基本上算是毫無競爭力的。但教師也要明白,學生年級還小,在互聯網面前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他們需要教師的監督,因為畢竟絕大多數學生的自制力很差,如果缺乏教師的監督和管理,他們不會把心思一直放在學習上,可能會借機刷視頻、打游戲,做一些和學習不相關的事情。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借鑒“互聯網+”把好的詞匯教學方法及案例引進課堂,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業務能力,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程評價”是一節課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和“課堂導入”環節的創設一樣重要無比。如果說良好的“課堂導入”環節是成功授課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課程評價”環節則是成功授課的另一半。如果非要拿“課程評價”做個形象的比喻,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課程評價是“虎頭”的“虎尾”,是一節課中的關鍵性結尾環節、是課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傳統的課程評價過于重視“知識與技能”,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過程與方法”以“批判評價”為主,缺少了一定的“激勵性教育”,這致使學生興趣缺缺,甚至滋生了抵制心理。因此,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形式、評價內容、評價方法,使學生重新樹立對參與評價的興趣,進而發現自身問題、找尋自身定位、得到全面發展(如例4)。
例4:在課程的評價環節,即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要“批”、“獎”結合,在指出學生錯誤的同時,找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并設立“優秀獎”、“進步獎”、“細心獎”等分層獎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評價過程中得到獎勵。這樣學生們會有一種被肯定、被認可、被尊重的愉悅感,自然就能產生參與課程評價的興趣。這種激勵性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樹立信心、積極參與,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身。
詞匯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種,如“利用同根詞”“分析前綴”“分析后綴”“分析合成詞”“場景切換”“英語角”“英語小劇場”“英語小畫報”等,這其中有你知道的,有你不知道的各種方法。但歸結起來一句話:“教法是需要結合基本學情的,是需要結合教學情境的。”就比如醫生要給病人開藥,最起碼要摸清“病因”吧?要知道“病癥”所在吧?這也就是我們教師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包括我前文中的各種方法,它仍需要在一定的“學情下”和“情境下”實施才有效。但是,這其中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教師教學時使用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