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未來實驗學校 高宇軒
班級生態建設就是讓教育這個嚴肅的工作充滿人情味,讓學生感受愛的溫馨,體驗責任的動力,享受成功的喜悅,是達成學生自我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2021年,我國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要求學生在高效的學習時間內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因此,新的背景下,班級成為實現“雙減”政策的陣地之一,班主任構建積極的班級生態環境,才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為了從根本上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從這開始,“雙減”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主要話題之一。“雙減”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自此成為學校教育的指向。政策中指出校內服務應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大改革力度,統籌校內校外教育資源,統籌課內課后兩個時段,對學校教育教學安排進行整體規劃,全面系統構建學校育人生態。提升校內教育服務質量,提高學校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在校內都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學校而不是校外機構。怎樣守住這個主陣地變成了教師的工作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那么教師怎樣在校內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時間的縮短,效率的提高,學生能力的發展教育應從教師的管理到學生的自主。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完成這一轉變?進行良好的班級管理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有效地展現學生各方面的潛質和才能,為學生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它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另外,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程度低,“雙減”后,學生家庭作業需要更加盡責的家庭教育,要想加強家校合作,不讓減負變成減質,家校合作尤為重要,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又一個重要挑戰。
“雙減”后學生在校變化:學生更好地享受在校資源的同時,在校學習時間長,作業精減,自主選擇增多,不用再重復抄寫或反復做基礎的鞏固練習。但是這樣的改變將讓更多的班級中等生或后進生面臨學習的挑戰。怎樣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作業中思維進行拓展與創新,是學生在校的成長新要求。
“雙減”后學生在家變化:“雙減”政策前,農村學生就很少參加補習班或課外機構。隨著“雙減”政策的施行,學生在家書寫作業時間被管理,低年級學生沒有書面作業。所以在家的大量時間被空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家長長期不在家或疏于管理處于無事可做的情況,認為沒有書寫作業就等于沒有學習任務,被動學習的學生在“雙減”后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正如上面所述,“雙減”后被動學習的學生問題明顯。學生之所以被動學習,很大程度與家庭成長環境有關。我校地處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有限,普遍從事體力勞動,沒有系統的育子方法。“雙減”政策施行之前,很多家長靠管理家庭作業管理孩子,但是“雙減”之后,學生在家時間作業很少或沒有,家長無從管起,造成焦慮。另外一部分家長對政策理解有偏差,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孩子的學習就應在學校完成,這種錯誤的思想也影響了學生在校表現,并造成新的家校矛盾。
面對“雙減”政策,怎樣幫助學生成長,幫助家長緩解焦慮,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這樣一句話:“記住你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人來管理的人。”立足學生長遠發展,我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成長是關鍵。長期以來,班主任在人們心中的普遍印象就是起早摸黑、事必躬親、苦口婆心、終日瑣事纏身、疲憊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視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體意識,把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事統統代勞包辦了,剝奪了學生經歷磨煉的機會。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轉變觀念,轉換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識,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在集體中承擔責任,以便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
怎樣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呢?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我認為“手”即行為,“腦”即思考,提高學生學習力,行為培養不能放。沿著這一思考,我設立了“以行促思,以思正行”循環共長的學生培養目標。
教育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的科學。教育生態學思想的核心是把教育視為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系統,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因子都有機地聯系著。
我根據以上思考,用班級生態環境實現學生培養目標。“松樹學園”是班級建立之初,同學們剛入學時為班級起的名字,學生希望有小松樹不畏困難的堅毅品格。面對新時代的學生培養目標,我在之前班級文化的基礎上,引入松樹和小松鼠這一生態聯系:“松樹為松鼠供應果實,松鼠吃果實時會埋果實于地下,所以新的樹苗就會不斷生長。”利用這一生態系統,我幫助學生建立行為與思考之間的具象聯系,即“松樹”象征行為,挺拔的小樹促進學生端正的行為,端正的行為是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能力的保障;“小松鼠”聰明、靈巧正好對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愛思考、會思考會引來“機靈的小松鼠”,思考能力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達成自我規范行為的內動力。就這樣“行”與“思”在生態系統中有了不斷循環促長的聯系。就此“松樹學園”班級生態初步形成。
教育需要家庭、學校雙方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分別以己優勢之力共同合作形成最強教育合力。因此,在新的“雙減”教育背景下,探尋具有針對性的策略,促使家校合作共育發揮實效。班級生態的順利構建就需要家長的助能,于是我和松樹家長們一起“明理—定心—共探方法。”
1.家長會明理、定心
剛剛開學,各方聲音最多,是家長最迷茫的時期。學生能否順利適應開學,適應新的變化,家長的態度最重要,所以在9月中旬我和家長開了一場“家校攜手,未來與您同行”的線上家長會,幫助家長理解政策,轉變理念。之后我又陸續通過線上家長會,幫助家長總結育子方法;交流學生在校具體學習情況、學校實施減負提質的具體措施,家長會大大提高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度。
2.分享閱讀共探方法
在明理、定心的基礎上,我做起了松樹家長幕后的智囊團,利用微信平臺閱讀、分享育子書籍。到目前為止我陸續分享了《專注力培養》《正面管教》《你好,小孩》《父母的語言》等音頻書籍,共同學習,家長的育子方法變得更加科學。
有了家長的助力,松樹學園小生態就有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行為決策機制和認識架構的優化,當學生的主體認識模式能夠與自身的行為意識相匹配時,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如果想要培養學生自主管理、主動學習的思想意識,就要以行為培養為前提。我在落實“以行促思”這一生態環時以“知禮儀—養規范—助持久”為行為培養策略。
1.學國學知禮儀
為了幫助小松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帶領學生來了一次“尋根之旅”。舉行了“學國學知禮儀”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帶領學生學習,讓學生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不學禮,無以立。在有趣的講解中讓學生正行、守禮。后續活動我們還將國學之禮帶到生活里,課間學生的說話聲音小了,見到老師、同學更愛問好了。
2.小組評價養規范
學生缺少自律時,有時同伴的介入勝過家長和教師。所以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從小組上課準備快、小組學習效率高、小組坐姿堅持最久三方面開展“哪排小樹最美麗”活動。課堂準備快就是上課鈴聲響起后,哪個小組最先坐好、學習物品準備最齊,這個小組集體在小松樹上得到一枚小松果;小組學習效率高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完成任務專注,不聊天、不打鬧就可以得到一枚小松果。三種松果的獲得大大地激勵了小組的進步,也讓學生有了責任感,小組中落后的學生,本組同學也會主動提醒。掛著一枚枚松果的美麗小樹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
3.勞動教育助持久
學生行為端正,規范養成要持久,需要鍛煉小松樹們的意志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勞動,勞動不僅能養成習慣,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1)班級事情我來做。在班級中,讓學生自主選擇為班級服務的事情,班級中大到掃地、拖地、午餐服務,小到開關燈、拉窗簾都有人做。幾個月下來小松樹們還制定了勞動標準:拉開的窗簾要系好,桌子要擺成一條線,地上的細小垃圾要清理,交換任務后,班級依然井然有序,這正是學生正行的結果。
(2)家庭事情我來幫。“雙減”后,讓學生在家有事可做,能幫助他們習慣養成的持久,所以在家中開展了家庭事情我來幫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幫助爸爸、媽媽做事,鍛煉的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系。
“雙減”政策下,需要學生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也是適應未來教育的能力。“應試教育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素質教育則是重視能力的培養,關注的是學生全面發展。”國家減負不是讓學生不學習,而是在科學高效的教育下,提高核心素養,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我在學生這一階段定為思維成長,愛思考,會遷移。善思愛學也是端正行為的內在動力,是松樹生態循環共長的保證。我在落實以思促行這一生態環時沿著“促思維—養頭腦—展思維”的培養策略。
1.小小拉丁促思維
小腦袋動起來,一定要讓身體動起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運動。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我用拉丁操當班操,讓孩子們在輕松、活潑的舞蹈中動起來。在歡快的音樂中,鍛煉四肢協調能力,發展右腦,開發腦力。
2.閱讀滋養頭腦
閱讀是學生理解、表達的重要階梯。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閱讀,我為每一個學生制作了閱讀手冊,制定閱讀任務,完成任務獎勵班級印章,激發學生動力。表達是思維的外殼,所以我利用語文實踐課定期召開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分享感受,鍛煉表達。通過閱讀讓學生在書中吸收更多的營養,滋養頭腦。
3.小小老師展思維
學生思考、表達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效果外化的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就要多給學生機會,讓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達到真正的鍛煉效果。我們班開展了“我是小老師”活動,在活動中我鼓勵學生站上講臺,為同學講題、朗讀、說觀點,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即使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也要鼓勵他們走上講臺,哪怕是給同學們讀一首古詩、讀一個詞語。在鍛煉中,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清晰。
“以行促思,以思正行”循環共長,抓住行與思的內在聯系,在班級生態系統中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相互促進的作用,班主任遠遠地帶領,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和陪伴者。生態系統的教育做到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和認識到自己的主體性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給學生以充分的空間,使其自由發展。
班級生態環境的構建,通過多種活動讓班級充滿活力。如學習小組的建立豐富了班級組織結構,也大大地增加了學生之間交互的渠道。積極的班級生態在“雙減”政策下,并沒有減弱學生的學習動力,而是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感和行動力。整個班級共同進步,生態班級充滿活力。
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家校共育。在“雙減”背景下,引導家長參與教育,讓家庭教育作為班級生態環境的助力。從原來的學校教育為主、家長低層次配合,到科學教育、共同發展的高層次配合。
近一個學期,“小松樹們”“以行促思,以思正行”循環共長,松樹家長們參與陪伴。在松樹學園生態小系統中,成長的小松樹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行與思互促共長。相信在未來松樹學園生態系統中會結出更多的果實,成長出更多的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