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吳桂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學校通過帶領學生開展以“僑文化”為背景的各種語文校本學習,挖掘、搜集、整理融城僑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僑鄉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家鄉風景之美、民俗之樂、鄉情之深,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語文素養的熏陶。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方文化是一個地方人民群眾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這個地方人們存在的理由和方式,是這片土地的血脈和靈魂。語文教師更應該成為地方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讓地方文化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讓地方文化成為學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無愧于生養他們的這方熱土,使學生擁有面對世界的原始的資本和原初的動力。
僑鄉福清地靈人杰,文化底蘊極其深厚,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悠久的歷史,在玉融大地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腳印:唐陂、宋橋、元佛、明塔、清寨……它們是中華文脈的有力綿延。可新一代的少年鮮少有完全知曉這些傳承悠久的歷史建筑的,或一知半解,或不知其根源所起。這對愛國愛鄉情懷的培養是不利的,對植根于人文歷史的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大量的描寫家鄉、描寫歷史的課文的學習,拓展延伸校本第二課堂。在課文學習之余,引領學生走向家鄉的歷史文物,去探究這些古跡的淵源,去尋找華僑的足跡。低年級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從聽故事到講故事,舉辦形式多樣的故事會等;中高年級則可以讓學生走進圖書館,查看《福清志》等文獻資料。還可以引導學生采訪老學者,去聽一聽這些傳承久遠的故事,去走一走、看一看家鄉有傳承有歷史的現存古建筑,去了解家鄉獨特的地理位置,去探究祖先走出家鄉、四海創業的歷史淵源,還可以寫一寫調查報告。從課堂走向生活再回到文字的學習,學生在實踐中、在探究中自會明白福清這座海濱小城成為僑鄉的原因,在溯源的同時激發出學生身為僑鄉人的自豪感、責任感。
美麗玉融僑鄉福清正日漸成為宜居的森林城市,到處都是如畫美景,這些家門口的美景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提煉語言極好的自然課堂。讓學生縱情家鄉山水,去擁抱自然,尋訪故事家鄉的一些山水故事:去靈石公園這個天然大氧吧放松放松;去石竹山上聽祈夢的神奇傳說;去講一講鯉魚湖的動人故事;到黃檗古寺、葉向高故居、南少林寺感受家鄉深厚的人文積淀。這可以是一節又一節生動而有趣的習作課,也可以是精彩紛呈的口語交際課。在游玩的同時,無聲地浸潤僑文化的人文魅力,潛移默化地養成學生富有僑鄉特色的獨特文學素養,這是身為僑鄉人得天獨厚的語文教學資源。
讓學生搜集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民俗風情、名人逸事以及語言文化等,舉辦“我眼中的僑鄉”攝影大賽、“玉融僑鄉我的愛”征文比賽,激發出學生心中積蓄的對家鄉的熱愛,把學生身邊的語文學習素材引入語文課堂,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習的距離,學生的目光變得深邃而悠遠了,文化修養提高了,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歷史和藝術,熱愛先進思想和科學精神,進而也更熱愛承載知識的語言和文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每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更是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在福清,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好好地把握傳統節日的良好契機,將其與教材中的課文相結合,提煉豐富的寫作素材。
在華僑遍布的僑鄉,對“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生肯定體會深刻。很多學生的父母遠渡重洋創業,僅在春節等節日或許有機會見一面,稍稍團聚一小段時間,更多時候面臨的是別離。在傳統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感受僑鄉節日的獨特習俗,如在六年級《北京的春節》課后,可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過節時獨有的習俗,如春節“筅堂”“白頭春聯”等的由來;如清明節“吃光餅”、夏至吃“馬餅”、端午節的“面餅”等香飄四海的美食文化;再如佾舞、伡鼓、板凳龍、閩劇盡顯福清特色的山海文化等。讓學生不僅會吃,而且會做、會玩,更會說、會寫。在感受民風民俗的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一說過節時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吃的家鄉美食是哪樣、最喜歡的福清本土藝術是什么以及從這些節日習俗中明白了什么。學生寫出了極富“福清味”的作文,傾吐獨屬于僑鄉兒童的最真的“鄉情”,這份鄉情此刻定是由心生發,重又扎根于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哪怕追隨父輩的足跡漂洋過海去了,他的魂定然索繞故鄉,他的夢定是飄著光餅扁肉的清香,他的話語定是流露著濃濃的“福清味”。僑鄉的節日文化可以是學習語文的另一個大課堂。
改革開放之后,僑鄉福清開啟了飛速發展新模式。千千萬萬福清兒女走南闖北書寫創業新篇章,也為僑文化注入了蓬勃的新生力量。
2019年度福清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循跡而去,古老的福清,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一座有速度、有溫度、有厚度、有態度,底蘊深厚的新僑鄉。新福清精神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具有鮮明的僑鄉特色,體現出福清獨有的品格。
我們把語文教學和新僑鄉精神的傳承結合起來,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對家鄉的情感,提高人文素質——讓他們的根扎進這片土地。教材具有普適性,一般來說都是與各個地方的文化具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只要我們有心,總可以找到這些聯系,以這些聯系為線索開展以語文課為中心的多種活動,指導學生調查、了解、感受新僑鄉文化,使他們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識。參觀博物館,走進融僑工業園區,觀看改革開放成果展等,使學生看到福清華僑為振興中華、為家鄉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華僑身處異邦,但是他們時刻牽掛著祖國,牽掛著家鄉。他們節衣縮食,將積蓄寄回家鄉,辦教育、建交通、修水利、興公益。學生把這歸結為新時代的福清精神,深深被先輩們勇于抗爭、敢為人先、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學習面貌煥然一新,每個人都立志爭優。這是語文教學中活生生的素材,既激勵著學生奮勇前行,也使作文熠熠生輝。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許會發現學生的語文學習比較枯燥、乏味,作文材料缺少個性和創新性。當我們充分發掘身邊的僑鄉文化內涵,會發現這里有個豐富的語文學習材料寶庫,是提升語文素養的肥沃土壤。玉融僑鄉文化的內涵是博大精深的,福清人的精神體現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讓我們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播下一粒關注和了解它的種子,以期這片土地永遠潤澤。我們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僑鄉文化的精華,將其作為一種語文教學資源,適時滲透,建立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僑鄉文化作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讓僑鄉文化為語文教學服務,開辟語文教改的新天地,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及人格、個性等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