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淑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蘭州 730020)
牛結節性皮膚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稱牛結節疹、牛疙瘩皮膚病或牛結節性皮炎,是一種牛的痘病,可通過蚊蠅蜱等吸血蟲媒叮咬傳播。臨診表現為患牛持續發熱、淺表淋巴結嚴重腫大、四肢組織水腫、皮膚出現邊界清晰的結節、口咽、會厭、舌及消化道黏膜出現痘性病變。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規定的法定通報的動物疫病,在我國,被規定為進境動物檢疫疫病的二類動物傳染病。本病病原是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屬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chordopoxrinae)山羊痘病毒屬(capripox virus,CaPV),與牛痘病毒(cowpox virus)不同屬,山羊痘病毒屬家族有三個成員,包括山羊痘病毒(GTPV)、綿羊痘病毒(SPPV)和LSDV,三者之間在血清學上有交叉保護作用。有山羊痘和綿羊痘感染人的報道,但結節性皮膚病病毒不感染人,不是人獸共患病。2019 年之前LSD在我國屬于牛的一種重要的外來新發病。該病最早在1929 年發生于贊比亞,1943 年后傳入南非,疫情分布具有地域性。LSD 于1988—1989 年在埃及和以色列首次發生。2012—2018 年,土耳其、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報告了LSD 疫情。我國領土與以上部分國家比鄰,這給我國LSD 防控造成了巨大威脅。2019 年8 月12 日確診LSD 跨境傳入我國新疆伊犁,之后疫情迅速擴散傳播,嚴重影響我國養牛業的健康發展。為加強對其監測與防控,本文對該病診斷和防控措施進行綜述。
LSDV 具有高度的宿主特異性,牛為本病的最易感動物,LSD發生與牛的管理類型、性別、年齡、年均降雨量和飲水源有顯著的相關性;實踐證明,圍欄養牛場的牛群、2 歲以上的母牛、年降雨量大于等于1,000mm 的地域以及共用同一來源水的牛群,LSD 感染率更高;與牛品種品系、地區、牛群大小、是否接觸水牛和野生動物無關。綿羊、山羊、家兔、長頸鹿和黑羚羊也可感染。自然感染潛伏期在2~5 周之間,人工感染潛伏期為4~12d,一般為7d。患病牛、康復病牛都可帶毒并排毒,是重要的傳染源,尤其康復牛可帶毒超過21d,是比較危險的感染來源。動物感染后,可從其皮膚損傷病灶及皮膚結痂內分離到病毒。本病可通過病牛與易感健康牛直接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間接接觸傳播,如易感牛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飲水、飼料或污染物或通過吸血蟲媒叮咬、損傷的皮膚間接傳播,LSDV 可經母牛胎盤垂直傳播,牛犢也可與母牛乳房及乳頭皮膚傷口接觸而被感染,主要的傳播途徑為蚊、蠅、虻、蜱等蟲媒吸血傳播,第二重要的傳播方式則是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播。該病的流行具有季節性,其流行和蚊蟲活躍時期具有相關性,每年6—9 月份發病率會明顯升高。以上流行病學特點為LSD 的初步診斷提供理論依據。
不同個體臨床表現差異較大,這跟動物的免疫力和感染的病毒含量有關。牛短時間內體溫出現急劇升高至41℃以上,高熱稽留,眼鼻分泌物及流涎增多,體表的淋巴有肉眼可見的腫大,多見于肩前淋巴結,發熱48h 后皮膚可見大約10~50mm 的結節,有觸痛感,是牛結節性皮膚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結節多見于牛的頭、頸、肩等位置,也可見于牛的四肢和腹部,在頭頸部皮膚最早出現。出現在牛四肢的結節,導致牛關節腫大,不愿走動;公牛暫時性或持久性的不育;母牛易流產,牛的產量急劇下降,牛的生產性能受到影響;奶牛產奶量降低。結節可隨病程延長而消失,但通常在皮膚損傷處可結痂脫落,留下較深的潰瘍,引起昆蟲叮咬,損壞皮張,甚至因為繼發細菌感染而導致動物死亡。結節會深入皮膚各層和皮下組織,常侵入相鄰的肌肉層,因此潰瘍也可見于口角、口唇和口鼻內部皮膚。以上LSD 主要的臨床特征為LSD 的初步診斷提供理論依據。
剖檢可見其典型病變為呼吸道和消化道內表面會出現結節病變,多見于口鼻、氣管、支氣管、陰道、包皮等處。LSDV 具有組織嗜性。淋巴結腫大并伴有淋巴增生、水腫充血、出血。心臟腫脹,心肌纖維充血、出血,有瘀血斑。肺部水腫,重癥病例出現胸膜炎伴有縱膈淋巴結腫大。腎臟表面有出血點。氣管黏膜充血,并有大量黏液。胃黏膜出血。小腸彌漫性出血。發病初期,LSDV 感染的細胞胞漿中可見十分明顯的嗜酸性包涵體。結合LSD 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病例剖檢大體變化以及組織學顯微變化可做出LSD 的初步判斷,值得注意的是,牛輕度感染時易與牛丘疹性口炎、偽牛痘、皮膚結核、牛痘病毒感染和牛原蟲病、盤尾絲蟲病等疫病混淆,進入實驗室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確診。
1)病原學診斷LSDV 具有細胞嗜性,可以在不同譜系或種的培養細胞中復制。LSDV 具有特殊形態結構,可選擇羊睪丸細胞來分離鑒定LSDV。張敏敏等將采集來的病料處理后接種于羊睪丸細胞,羊睪丸細胞出現典型病變后,將細胞培養物通過透射電鏡觀察發現典型痘病毒形態的磚塊狀粒子。電鏡只能鑒定出病毒為痘病毒,不能精準確認病毒具體屬或者種,需聯合PCR(聚合酶鏈式反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確診。
2)分子生物學診斷PCR(聚合酶鏈式反應)、熒光定量PCR,可特異性檢測LSDV 的核酸,也可用于羊痘病毒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山羊痘病毒、綿羊痘病毒的通用檢測,還可以區分LSDV 野毒株與疫苗株。取發病明顯期病牛皮膚結節、皮膚結痂、唾液、血液以及口鼻分泌物作為病料檢測病毒核酸確診。在發病早期,常采用PCR 技術檢測病毒的核酸,但隨著疾病發展,機體產生中和抗體,臨床癥狀不典型或并不表現臨床癥狀,則PCR 很難檢測到病毒核酸,需結合血清學診斷方法而進行綜合判定。
3)免疫學診斷免疫學診斷方法常用作檢測LSD 陽性牛全血中的抗體,檢測方法主要有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病毒中和試驗(VNT)和凝集試驗(AT),最常用的檢測技術為VNT,只檢測中和抗體。ELISA 使用病毒蛋白或部分蛋白代替完整病毒作為包被抗原,檢測LSDV 抗體。采用LSDV P32 蛋白構建的ELISA 方法,與VNT 相比,敏感性高達98%、特異性可高達99%,與完整病毒作為包被抗原構建的ELISA 方法相比,數據一致性可高達100%,法國IDVET 公司商品化的雙抗原ELISA 試劑盒,特異性可高達99.7%,比VNT 敏感性更高。動物可通過自然感染、康復后獲得特異性的抗體,也可通過疫苗免疫接種獲得特異性抗體,若利用血清學檢測方法檢測動物全血中的抗體來診斷疫病,需注意區別動物體內特異性中和抗體是疫苗免疫接種還是野毒感染而獲得。
LSD 的最后確診要根據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判斷。符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特點,判定為LSD 可疑病例。符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病例,電鏡形態學觀察、PCR 檢測、病毒中和試驗和ELISA 試驗結果中有一項為陽性,可判定為LSD 確診病例;樣品病毒分離培養、包涵體檢查為陽性,且電鏡形態學觀察、PCR、病毒中和試驗和ELISA 試驗檢測中有一項為陽性,可判定為LSD 確診病例。
疫病防控一直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為有效預防和控制LSD 的發生和流行,需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可以預防疫病,一旦發生傳染病,也能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很快就地撲滅。預防接種可有效的預防LSD 的發生和流行;吸血蟲媒為本病重要的傳播媒介,養殖場做好殺滅蚊蠅等生物媒介工作,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生物安全意識,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應預先制定撲滅措施,封鎖疫區,禁止活牛調動;要對LSD 確診牛立即捕殺,尸體無害化處理;采用國家批準的山羊痘弱毒活疫苗對疫區假定健康牛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建立免疫帶;同群牛隔離觀察,對陽性確診病例撲殺和對假定健康動物緊急免疫接種后1 個月內限制其移動和調出;對養殖場用10%石灰水、20%草木灰水、2%燒堿水等進行徹底消毒,殺滅疫點疫區的生物媒介。多關注國內外LSD 疫情流行情況,儲備LSD 疫苗和診斷防控產品,科學地防控LSD,對疫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確診和早處置,為養牛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