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朋,康來健,肖填
(1.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平富鄉人民政府 江西贛州 341208;2.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社溪鎮人民政府 江西贛州 341202;3.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黃埠鎮人民政府 江西贛州 341214)
2019 年,新疆地區確診國內首例牛結節性皮膚病病例,隨后在廣西、福建、廣東、安徽等地傳播。牛結節性皮膚病也被稱為牛結節疹,該病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病牛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結節病變,同時伴有發燒、消瘦、水腫、孕牛流產、公牛不育等表現。
結節性皮膚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任何品種、性別的牛,尤其是奶牛有著更高的發病率,同時該病亦可危害羊、兔等多種動物,不會對人造成威脅。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潛伏期在28d 左右,潛伏期過后開始發病。該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尤以6—9 月份高溫多雨時節發病率最高,以散發性為主。據統計,我國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病率為2%~45%,死亡率低于10%,病牛病程可持續12d 左右,耐過牛終生免疫。該病主要是通過直接、間接接觸等方式傳播,健康牛直接接觸患病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即可感染,或者間接接觸被污染的飼草、飲水后亦可患病。病毒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播、胎盤垂直傳播、蚊蟲叮咬傳播,并高度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嚴重威脅牛生長發育,因此積極做好防控工作尤為關鍵。
患有結節性皮膚病的牛,會出現41℃左右高燒,食欲明顯下降,嚴重的食欲廢絕,口腔分泌唾液,日漸消瘦,體表有大量結節(疙瘩),結節凸起發硬,觸摸時病牛有痛感。病牛有鼻炎、結膜炎,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毒的不斷傳播,病牛全身各個部位,如:頭部、頸部、四肢、乳房、生殖器、會陰部等均會出現直徑2~5cm 的圓形結節,直徑較大的結節后期逐漸潰破并結痂,結痂脫落后皮膚表面留下疤痕,口腔糜爛潰瘍,四肢水腫,病牛不愿站立行走,嚴重的跛行。如是公牛患病,其外陰、陰囊出現水腫,后期極易不育,如是奶牛患病則產奶量明顯減少,如是孕牛患病,則極易出現流產現象,同時會影響后期發情,乳房炎發病率升高。
對病死牛尸體進行解剖,可以發現其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表面有大量結節,心臟腫脹明顯,心肌充血并伴有出血現象,肝臟腫脹,膽囊變大至3 倍,膽囊外壁有出血斑,脾臟增大、質地硬,同時有出血現象,氣管內黏液多,黏膜充血,肺臟腫脹有出血點,胃黏膜出血,淋巴結出血,腎臟有出血點。
牛結節性皮膚病診斷時,結合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表現,尸體解剖變化即可做出初步的診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該病臨床癥狀和牛蕁麻疹、丘疹性口炎、偽結節性皮膚病等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極易被誤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保證確診準確性,要重視對實驗室檢測法的應用。目前,牛結節性皮膚病實驗室檢測時,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學方法、血清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等。首先,病原學檢查法由涂片法和病毒分離培養法組成,涂片法指的是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涂片檢查,可發現有短管狀病毒;病毒分離培養法可確認病毒傳染力,但其耗時較長、成本較高。其次,血清學實驗法中病毒中和實驗的應用較為常見,其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最后分子生物學檢測法,指的是利用PCR 檢測法對病死牛皮膚結節等樣品進行檢測,即可發現病毒,適用于大規模的樣本檢測,具備較高的效率、敏感性及特異性。
上猶縣蔡某家養殖場,為擴大養殖規模,決定從外地牛場引種。經聯絡,2021 年8 月份從某地購入10 頭黃牛,引種牛入場時并無任何異常,但經過1 周后,引種牛中有2 頭牛脖頸位置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疙瘩,食欲下降,腹部、肛門下方出現結節,并連續有多頭牛出現同樣癥狀,結節位置逐漸潰破,然后形成結痂,養殖戶自行使用解熱鎮痛類藥物配合抗菌藥治療無效,其中1 頭牛病重死亡,養殖戶隨即前來求診。對病牛進行實際檢查,發現其臨床癥狀表現和牛蕁麻疹、丘疹性口炎等疾病極為相似,但也存在差異,為避免誤診,決定進行尸體解剖和實驗室診斷,對病死牛尸體解剖后,發現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表面有大量結節,心臟腫脹明顯,心肌充血,肝臟腫脹,膽囊變大至3 倍,膽囊外壁有出血斑,脾臟增大質地硬,氣管內黏液多,肺臟腫脹有出血點,胃黏膜出血,淋巴結出血,腎臟有出血點。實驗室診斷時,取病牛抗凝血、口鼻棉拭子、結痂皮樣品進行熒光PCR 檢測,結果顯示疑似牛結節性皮膚病,結合引種情況,養殖環境狀況,如:氣候炎熱,高溫高濕,圈舍簡陋,環境不佳,蚊蠅較多,生物安全防護不到位等,最終診斷為牛結節性皮膚病。
發現疫情后,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牛結節性皮膚病防治技術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文件,對病牛及死牛實施撲殺處理及無害化處理,防止疫情的傳播和擴散。對疫區進行嚴格的封鎖管控,期間暫停一些調運活動,限制牛的移動,對疫區、運輸車輛、掩埋地點等實施全面徹底的清潔和消毒。然后逐一排查該牛場存欄牛及周邊養殖場戶的牛,重點排查近期內引入的牛。接著對全部牛實施緊急免疫接種,注射國家批準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 倍劑量)接種,起到應急預防的效果,并引導廣大養殖場戶用艾草煙熏驅蚊驅蟲,控制傳染源,避免疫病進一步影響。
該例牛結節性皮膚病病例,主要是由于養殖人員缺乏防疫意識,引種不當所導致的,為有效防控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發生,做好引種管理工作至關重要。養殖場戶要盡可能的自繁自養,防止疫病的傳入。必須要引種的情況下,則要高度重視對引種牛的健康檢疫工作,查看免疫接種情況,保證健康的情況下再引種,避免從疫區引種,禁止在疫病高發期引種。運輸時,應做好防護工作,提前飼喂維生素,避免產生冷熱應激。引種后的牛,應飼養在專門的隔離舍內,隔離期間密切留意牛群健康狀況,做好消毒、補充免疫等工作,一般需隔離飼養1 個月左右,隔離期滿且無異常的情況下方可正常飼養。
該例牛結節性皮膚病疫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不到位密切相關。因此在牛養殖時加強飼養管理非常重要。要加強營養補充,保證日糧營養均衡,合理搭配粗飼料和精飼料,滿足牛群生長營養需求。要做好飼料管理工作,防止出現發霉變質等現象。要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要保證牛群每天有適量的運動,提高抵抗力,降低發病率。加強牛舍光照和通風,及時排出有毒有害氣體。做好防寒避暑工作,避免出現冷熱應激。要重視對節肢動物的驅除,包括:廄螫蠅、庫蚊、蒼蠅、硬蜱、白蛉等,均是病毒傳播的重要載體,因此要做好驅蚊驅蟲工作,將傳播途徑切斷,實現對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有效防控。
圈舍污染,會導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增加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病率。所以養殖場戶要明確衛生消毒的重要性,制定健全完善的衛生消毒制度與計劃。每天應及時清理牛舍中的糞便,將糞便堆積發酵后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利用。要定期用水沖洗牛舍,然后使用消毒劑消毒,控制好消毒劑使用量,避免產生毒害。要控制好消毒頻率,日常飼養時每周消毒2~3 次,疫病高發期每天消毒1 次。要結合不同的位置,合理選用消毒藥劑,如:牛舍、飼槽和運輸工具消毒可選用燒堿;器械、玻璃、搪瓷、橡膠制品及皮膚消毒可選用0.1%苯扎溴銨溶液;皮膚、注射針頭及小件醫療器械消毒可選用70%酒精;牛舍、環境和排泄物消毒可選用10%漂白粉;圈舍、墻壁和地面消毒可選用石灰乳。要輪換使用上述消毒劑,防止出現耐藥性,達到最佳的消毒效果,為牛群生長營造健康的圈舍環境。
當前,部分養殖人員缺乏較高的防疫意識,極大的增加了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病率。因此加強對養殖人員的宣傳培訓至關重要,要成立專門的防疫隊伍,利用微信、抖音或深入養殖場戶家中進行宣傳,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宣傳資料,促使養殖人員意識到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危害性及防控工作的必要性,明確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表現,診斷要點,掌握相應的防控技術,提高廣大養殖場戶的防疫意識,積極配合防疫人員做好防控工作,增強自主防范的思想,提高從業人員的疫病綜合防治意識。
牛結節性皮膚病作為一種傳染病,需要從多方面認識到其危害性,做好預防和治療控制,避免造成大規模的疫病傳播現象。此外,在牛結節性皮膚病陸續發生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密切留意牛群健康狀況,如發現有病牛,要嚴格按照農村部和相關部門要求的政策和措施來進行處理。同時要加強防控工作,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牛結節性皮膚病發病率,確保養牛業穩定發展。